【摘要】如何增強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一直是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過程中的難點和關鍵環節。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有效運用心理學原理,激發起學員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心理學原理 增強 政治理論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0-0014-02
運用心理學原理增強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是指在政治理論課中,根據人的心理特點和規律,運用心理學的原理,有效地激發和調動教育對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技巧和策略。
一 運用感知原理,加強政治理論課的直觀性
感知是人腦對于客觀事物直接的具體的認識過程,屬于感性認識階段,是認識活動的門戶。感知是認識活動的源泉,不通過感知,人們就不知道實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任何運動的形式。接受知識的感官越多,知識就掌握得越牢固、越全面。在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如果使學員的多種感官并用,特別是充分發揮其視覺和聽覺的作用,學員接受教育的效果就會明顯增強。
根據感知原理,增強政治理論課的直觀性,一般可采用以下幾種方式:一是實物直觀。政治理論課可以采取參觀訪問的方式,充分利用社會大課堂,組織學員走出去,親眼看看,問一問,聽一聽,增強學員的感性知識,加深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增強教學效果。二是模像直觀。在課堂教學中將抽象的理論利用圖表、圖像、電影、電視、錄像、幻燈、flash動畫等多媒體手段直觀地表現出來,可以加深學員對課堂內容的理解。三是語言直觀。語言直觀是在形象化的語言作用下,通過對事物的形狀、事件的情景、人物的特征等繪聲繪色地加以描述,使學員對象在頭腦中建立起鮮明的形象,有一種如臨其境、如見其面、如聞其聲的立體感。在政治理論課中,要善于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幫助學員領會和掌握知識、把握重點和難點問題。同時,在運用各種直觀手段時需要教員語言的配合,只有兩者的結合恰到好處,才能使政治理論課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 運用注意原理,增強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
提高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就需要教員自覺運用注意的規律去組織課堂教學,做到使政治理論課聽之有趣、學之有得、思之有理,以增強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
1.要適合學員的需要,加強針對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某一事物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興趣的時候,人們的心理活動就會指向和集中于這一事物上。這一原理告訴我們,政治理論課的內容一定要適合學員的需要,要結合學員關心的現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進行講授。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員的興趣并保持對政治理論課的高度注意。因此,教員一定要了解學員的思想實際,了解學員的心理動向,了解學員關心的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增強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
2.要深入淺出,堅持漸進
教育心理學認為,教育對象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與教育內容的深淺和教育要求的難易程度密切相關。在教學過程中,教員一定要做到深入淺出,把握好理論的深度,講得太簡單要求太低,會使學員感到太淺太易、“清淡乏味”,因而不能長久地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相反,授課內容太深太難、要求太高,又使注意力的轉移發生困難。因此,教員要盡可能根據不同層次的學員來確定授課內容的難易和要求的高低,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
3.要生動幽默,增強藝術性
教員在授課過程中要力爭使語言生動、幽默,要講究語言的語法修辭,語調和聲調的變化,要有抑揚頓挫,速度要有快有慢,同時伴隨一定的面部表情和手勢,使用普通話,強化語言的傳遞效果。這樣才能有效地吸引學員的注意,提高政治理論課的質量。
4.變化教學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內容豐富的對象比內容單調的對象,活動的對象比靜止的對象,更容易保持人的注意的穩定性。單調的刺激容易使人的注意力渙散,所以在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中,要采用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變換教學情境,用教學的新穎性引起學員的注意。
三 運用思維原理,增強政治理論課的導向性
教育心理學認為,人們的思維活動是一個多形式多層次的信息加工過程。不同的思維形式和層次對接受同一信息有著各自不同的選擇性,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教育必須選準大家最易接受的“進入點”,使其思維處于需要解決某一問題的活躍狀態之中。根據人的思維的這一特點,政治理論課教學要想收到最佳的效果,應注意借鑒以下方法:
第一,積極創設“憤”和“悱”的情境。心理學認為,人的思維活動通常是從問題開始,由疑問產生的,學員的思維是否活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是否處于“憤”和“悱”的狀態之中。因此,在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應根據教學目的和學員的心理水平,不斷地給他們創設這種“憤”和“悱”的情境,使學員的思維活躍起來,從而積極主動地去探求和掌握知識。
第二,充分利用變式和比較的手法進行誘導。即在講述一個道理時,變換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形式,突出其內在的本質性,并且在同類事物之間和不同類事物之間的對比中明了事物的特點,把握事物的聯系和本質,從而加深對事物確定性的理解。
第三,引導學員注重解決現實問題。既要注意從特殊和個別入手,讓學員認識抽象的和一般的東西,更要注重理論灌輸的系統性,引導學員運用普遍真理去回答和解決具體的現實問題。
四 運用期望理論,提高學員參與教學的主動性
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會聽一些教員講,講課時學員不愿聽,有的甚至睡覺、看課外書。學員為什么不愿意聽?還是應從教員和學員兩方面找原因。從學員方面來講,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學員都渴望了解社會,提高自身素質,成才的欲望非常強烈,因而他們大部分是渴求知識,愿意學習的。作為教員,就應抓住學員的這一心理特點,調整教育的視角,把課堂教學和培養學員成才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提高他們參與教學的主動性。那么,如何才能搞好這兩個結合呢?運用心理學中的期望理論是搞好這一結合的關鍵。期望理論主要是指教育者對教育對象要持關心和期待的態度。也就是要利用心理學上常講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對這一效應的研究,是建立在心理學家對學生進行心理實驗的結果之上的。通過對一些學生進行智力測驗,結果發現,那些被教師抱有較高期望的學生,會更加主動、更加努力地學習,學習成績明顯好于其他學生。政治課教學也是如此,教員必須對學員傾注滿腔的熱情,真誠地關心期待他們成才,才能從內心深處激發學員的積極性,也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員參與教學的主動性。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只要有效運用心理學原理,激發起學員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桂紅.淺談如何把心理學融入思想政治工作[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10(2)
[2]尤怡薌.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應重視心理學的應用[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
[3]高英.淺談心理學在政治思想工作中的應用[J].工會博覽(理論研究),2010(6)
[4]曹杰、鐘恒.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應吸納心理學知識[J].思想教育研究,2002(11)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