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行業也得到飛速的發展,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特別是高職院校文科課程改革,不斷促使我國高職院校文科改革的開展。本文主要闡述了我國高職院校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問題,探討了我國高職院校文科課程改革的舉措,以期為我國文科課程改革作出一些貢獻。
【關鍵字】高職院校 文科課程改革 問題及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0-0026-02
隨著我國教育行業的不斷發展和壯大,特別是對外開放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客觀要求我國教育行業必須與國際接軌,并且強化教育自身的影響力和凝聚力,特別是我國高職院校文科的課程改革力度和深度不斷加強,進一步提升我國文科課程改革的質量和成就。但是,由于高職院校文科課程改革的步伐較快,致使我國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出現諸多問題,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也遇見一些困惑和障礙,成為我國文科課程改革路上的絆腳石。
一 當前我國高職文科課程改革中的主要問題
課程作為宏觀的教育理論與微觀的教育實踐維系的橋梁,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論必須通過文科課程來實現其意義和價值,而教育的層次和類別主要反映在教育課程的模式、課程體系和教育的途徑與方法上。近些年來,我國高職教育得到深遠的發展和壯大,不斷借鑒國外先進的課程改革經驗,特別是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的文科課程改革,積極引入能力本位理念,不斷革新和提升課程的內容,并不斷強化實踐環節,然而由于我國高職院校文科改革的力度和方面大相徑庭,雖然取得一些成績,但整體的文科課程模式和體系上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革。
1.學科本位思想很嚴重
我國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力度還不夠,學科本位思想還很嚴重,教育機構和高職院校還無法完全領悟和貫通能力本位的理念,文科課程模式還基本上停留在概念層面,我國高職院校中的基礎課、專業課程等說法還相當普遍,對文科課程改革的能力本位理念還不能得到發展;學科專業培養計劃仍然沿用學科本位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形式,高職院校文科課程改革并沒有向能力本位轉換。
2.文科課程改革沒有與時俱進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件或發達國家課程改革的經驗,教育改革應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得到普及和推廣,但在教育領域,傳統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并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生革新,并沒有賦予許多傳統概念的內涵以新的意義。而在高職院校文科課程改革并沒有體現出課程改革的新內容,高職課程模式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轉變,即便是借鑒國外的先進課程改革經驗,課程改革的理念也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還不能與時俱進地開展文科課程改革。
3.國外經驗與我國教育國情不融洽
20世紀80年代,我國已成功引進國外成功的高職課程模式并重點開展試點工作,但最初只是單純的引進即模板實施,完全沒有切合我國教育的實際,實踐證明很難實施推廣。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與經濟發展狀態和我國的國情緊密相連,因此,要在經濟的基礎上,依靠課程改革的經驗和教訓,不斷發散思維,不斷創新,尤其在文科課程領域,要大刀闊斧,真抓實干,大膽革新,辦出特色,辦出進步。
多年以來,我國高職院校文科課程的設計體系都以傳統的學科為中心,忽略學生對未來職業規劃的理解和學習,單純讓學生學習知識,加深了對學科的分割,以致將社會實踐與學科知識造成脫鉤。文科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加強教與學的過程探究的經驗成分,減少過多的“偏、難、繁、舊”的理性成分,以人為本,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要讓學生所學的知識從實踐中來,回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升華。
二 高職院校文科課程改革舉措
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將社會本位觀向學生本位觀轉變,以人為本。特別是文科課程改革,不但要傳授知識,更要注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社會適用能力,進一步為學生規劃未來,為人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而堅實的基礎。文科課程改革目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對知識進行取舍,避免無效學習和勞動,并且讓其認識到通過思想、觀察和試驗是獲得知識的最可靠途徑。
1.明確高職院校文科課程改革的步驟
首先,必須優化課程結構。課程設計必須與時俱進并配合我國經濟現狀、社會需要和教育體系并將文科課程改革與培養目標相結合,課程要精簡、適用,并且加強實踐動手環節。根據培養目標實行“課程模塊化”,學科之間相互交融滲透,合理設置綜合化課程,提升文科學生的擇業范圍。其次,優化更新課程內容,避免課程內容簡單、陳舊甚至落后,與文科學科發展甚遠,脫離實際和實踐。同時,加強相關課程之間的銜接,重視實踐和動手能力。最后,高等院校文科的課程改革必須明確改革目標,根據國情,結合高等職業文科教育本身的特點和課程改革遵循的基本準則,科學選擇正確而有效的改革策略,使改革走上科學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發展道路。
2.加強教育實踐,突出教材特色
高職院校應著力組織高素質、經驗豐富的專家、教授根據我國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實際,結合我國經濟和教育國情,科學制定高職文科教育課程和教材,加強課程改革核心課程建設團隊,因材施教,科學制定文科課程職業規劃,課程設計,同時加強社會實踐和職業資格標準、規范建設,重點建設與全新課程體系相適應的工學結合的專業核心課程。在我國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按照以“任務(項目)驅動、過程導向、理實一體”的原則,確定文科課程的作用與地位,明確我國文科課程改革的方向,明確課程改革的知識與技能載體。在職業能力課程考核方面采用過程性考核和結果性考核相結合,注重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將職業素質的教育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全過程中。
強化課改的實踐力度,加強文科人員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文科課程改革貫穿整個高職院校當中,加強我國文科生的道德修養和職業操守,因材施教、因崗施教、因人施教,強化課程改革的考核制度,努力實現我國文科課程改革的成功。強化文科課改途徑的實施,在我國高職文科課程改革中,特別是在專業講授時,大量采取工業案例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甚至項目教學法等教、學、做一體化的方法,同時強化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強化團隊意識和經驗交流,摒棄醍醐灌頂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充分地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
3.強化課程改革理論和考核體系的建立
在我國高職院校文科課程改革的過程中,不斷引入國外先進的理論和途徑,特別是雙因素理論、管理博弈理論和期望理論,在我國的應用比較廣泛,通過先進理論的不斷學習,并與我國教育實際相結合,充分調動高職院校教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形成我國文科課改的新動力和推廣的基礎平臺和良好的課程改革氛圍。目前,高職院校文科課程改革的質量和評價還不健全,針對性的評價體系還沒建立,對整個文科課程改革的力度、程度甚至深度都沒有一個良好的界定和評價標準,只能通過間接的國外標準反映我國課改的成效。其評價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一是質量。課程改革的成果主要通過課程改革的成效來體現,主要是文科生的質量,包括專業技能、職業素質和道德操守等,與我國傳統的課程體系相對比,突出其優越性和質量,適時客觀建立較完備的質量評價標準,以期為后續的課程改革提供參考依據。二是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高職院校文科課程改革的成敗必須通過一定的評價標準和評級途徑來考量,而高職院校文科課程評價的首要問題按照國際標準評價體系執行,但要結合我國教育的實際并注重課程的潛在和后續影響力,以及科學探究評價的方法,并且積極吸取國外先進的評價體系和評價經驗,努力實現我國高職院校文科課程改革評價體系的建立,促使課程評價更具有職業導向性和實效性。高職院校文科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開展“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和艱巨的任務,這是我國新教育發展形勢下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 結論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力度和程度不讀加大,教育行業也要與時俱進,特別是承載我國歷史文化的文科課程改革,必須一馬當先,而在高職院校文科課程改革中,出現了諸多問題和障礙,必須中西合璧并在傳統課程體系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特別是作為高職院校課程改革核心的文科課程改革,必須努力摒棄舊的教育理念和途徑,采用現代職教理論做基礎,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突出高職院校教育以就業導向為主的特殊性,進行文科課程模式的徹底轉變,穩扎穩打,逐步推進改革,與時俱進,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文科改革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顧建軍.試論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轉變[J].教育與職業,2006(3)
[2]馬世霞、劉丹、衛娟.高職教師繼續教育的探討[J].繼續教育研究,2006(1)
[3]李義安、勇健.山東省高職教師職業壓力調查與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6(34)
[4]趙志群.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學習新理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5]石偉平、陳霞.職教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國際比較[J].職業技術教育,2002(19)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