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近幾年來,在大學生中出現了一些道德不良現象,引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廣泛認識和分析。本文通過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合理性角度的分析,結合原有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原因的分析、評價的模糊性,探討了如何正確、客觀地看待認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性 合理性 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0-0043-01
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的實現是以其實踐活動的有效展開為基本條件的。近年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引起了教育部門對其有效性進行反思。如何正確分析有效性不足問題,并且富有針對性地提出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舉措,越來越成為教育部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建設和社會實踐中所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一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已成為社會共識
雖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有效性不足問題越來越引起關注。早在1989年鄧小平同志在總結經驗教訓時就指出:“十年來,我們最大的失誤是在教育方面,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抓得不夠。”“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里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近年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逐步成為一種社會共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現象普遍存在
以大學生中誠信教育為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可以理解為促進大學生樹立誠信觀念,克服功利主義、弄虛作假的思想。根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在滿足自我建構和自我完善的內在需要時所表現出的積極性”的概念界定,可以將這種積極性理解為趨向誠信、克服虛假的積極性,在這方面出現了有效性不足的情況。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研究日益增多
學術研究往往是對社會問題及社會現象關注度的一種反映。隨著學術界近年來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深入,各類學科類別的研究均有所增加。但將有效性的研究按學科類別分類檢索統計后,表明學界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問題更為關注,也就是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有效性不足問題更為緊迫。
二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原因
目前,學術界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原因的研究較多,也較為全面,主要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以及社會環境等因素。另外,在許多文獻研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與理論、內容與形式上存在的問題也是影響有效性不足的重要原因,即主要從作為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重要途徑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角度探討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在思想認識上,不論是地方各級政府還是社會各種組織,存在重視不夠、支持力度不強、相關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甚至家長不支持的現象;在形式上,存在形式單一、內容單調、缺乏創新的問題;在內容上,與大學生專業結合不緊密;在組織安排上,機制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缺乏規范化。
三 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狀況參差不齊
大學生思想素質的參差不齊,個性化差異比較明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由于大學生群體來自全國各地,受家庭教育背景、經濟狀況和個人成長經歷的差異性等因素影響,他們的思想狀況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特點。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良現象和問題直接影響到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一些人甚至據此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持懷疑或否定態度。
四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標準具有模糊性和變動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逐步成為一種社會共識,但在如何認識評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有效性不足問題時,現有的評價標準缺少確切的范圍,往往注意顯性的、直接的、近期的效果,只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有一種較為模糊的理想的期待。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種“生命線”模糊的理想期待也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這就造成了一種模糊性和變動性。
參考文獻
[1]劉樹林、陳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2]邱偉光、張輝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4]陳濯.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5]陶培之.堅持以人為本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J].理論前沿,2008(12)
[6]蒲偉、許佳輝.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