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在高考寫作中很好地運用閱讀積累,將這些內容加以打磨,納入到作文中去,就一定能充實文章的內容,讓文章底蘊深厚,文采斐然。
【關鍵詞】占有素材 增底蘊 看本質 情感真摯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0-0090-01
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篇中說:“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意思為“水是虛柔的,因而有了波紋;木質堅實,因而能在枝上開花結果:文采是依附于實體的。”清代思想家章學誠曾說:“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文史通義·文理》)劉勰的“木體實而花萼振”,說的是文章好要言之有物。章學誠把“言之有物”看作寫文章(立言)的首要問題,是對材料在文章寫作活動中的地位的正確定位,可見,他們都強調了積聚、占有材料地位的重要性。聚材是寫作的第一步。有“物”方能使文章內容充實。
松鼠能安全過冬,因為它儲備了豐富的食物;蜜蜂能夠釀出甜蜜,因為它采集了大量的花朵。所以,在寫作時也要像松鼠和蜜蜂一樣,在占有一定數量的素材的基礎上,善于選擇,巧妙運用,才能寫出立意深刻、內容充實的文章來。
一 廣泛閱讀拓視野,靈活引用增底蘊
豐厚的文化底蘊是獲得考場高分作文的重要手段,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必然首先要大量占有材料,而閱讀是學生獲取材料的最主要途徑。如果在高考寫作中很好地運用這種閱讀積累,將這些內容加以打磨,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就一定能充實文章的內容,讓自己的文章底蘊深厚,文采斐然。
占有材料之后,寫作中要學會使用。比較容易上手的就是引用。一是古代詩詞巧引用。古代詩歌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如果考生能巧妙地使用,將會讓考場作文活色生香,蘊味綿長。二是古人名言巧引用。這樣可以營造一種文化氛圍,豐富文章文化底蘊,使文章熠熠生輝。三是名家典故巧化用。“援引典故,詩家所尚”,從古至今,用典都是詩文創作的重要方式。由于用典是“作詩者借彼之意,寫我之情,自然倍覺深厚”,就是因為它能使文章厚重起來,歷來為眾多閱卷老師所賞識。四是偉人事跡巧引用。考場作文恰當地引用天才與偉人的事跡,展現他們寶貴的精神品質,不僅可以使論述有理有據,論點鮮明有力,而且可以讓文章在“星光閃爍”中擁有獨特的人文精神品位,從而讓文章出類拔萃。將典型的素材植入文章中,文章就會在真實、充實的同時更因為名人的光環而引人、感人。
二 透過現象看本質,精析細思挖得深
契柯夫說過:“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要能夠發現出美來。”“要觀察一切,思考一切。”滿地的青草,在牛群的眼里只是食物,因為它們只有本能,沒有思考。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如果考生能從平常的一枝一葉中看到蘊含其中的本質,精確分析,細心思索,發掘出動人的美來,就會讓文章充實而深刻。因此,寫作需要具備從枝葉中感悟生命,從沙礫中打磨金子的能力。要讓材料在本質上反映事物的真實面貌,這就要學會分析和運用材料,善于從現象中發現本質,從平凡中尋找不平凡,這樣文章才能做到具體而充實。
例如,2008天津市高考作文題目《人之常情》。從內容上說,這個題目略嫌廓大空泛,可能會讓很多把握宏大題目缺少經驗的學生感到無從下手。如果只從通常的親情、友情、戀情、師生情等方面立意難以脫穎而出并拿到高分。相反,對“人之常情”中的某些不合理、不合法、不高尚、不進步的做法進行剖析批判,從表象中挖出本質,從常情中挖出不尋常,就能構思出不錯的主題來。而且本題目重點不是考察學生文史的積累、學識的素養,而是考察考生體味生活、觀察社會、感悟人生的能力,在給考生提供了廣闊的思考空間之后,也對考生的深層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拿高分就要挖得比別人多、比別人深。
三 情以物遷抒性靈,言為心聲貴寫真
“春日遲遲,秋風颯颯;情往似贈,興來如答。”春花夏木秋風冬雪,總能讓學生在一種特定的環境里引起特定的情感;“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一個人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書,其中的悲歡離合釀成了人生的精彩。人是有感情的,這就是一種個人的情感體驗。我們平時一定會有許多的快樂和憂愁,有許多讓我們看到就能“心曠神怡”或“感極而悲”的事情或景物,在與父母、同學、老師以及他人的交往過程中,總會有些事情刺激我們敏感的神經末梢。如果在高考寫作中,在素材的運用中融入這種個人的情感體驗,抒寫自己的性靈,我們的作文就能做到內容充實,情感動人。“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寫物,要忠實而不造作;抒情,要真摯而不虛假。抒寫真摯的情感,才能使文章有信度,從而賦予文章一種特殊的感染力,甚至沖擊力。考場作文要想博得青睞,就應該寫自己的心靈體驗,抒發真摯的情感,反映生活的真實底蘊。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感情真摯的文章才能打動人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過:“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寫出了真情實感的文章方能稱得上是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例如,2011年湖南省高考滿分作文《向日葵沒有眼淚》。作者以向日葵為載體選材組材,敘寫“父親與我”的故事,以“向日葵沒有眼淚”反襯自己的自我、脆弱,烘托父親的高大形象。全文濃濃的詩情畫意,引發讀者的遐想,為文章營造了詩意的氛圍。“爸爸就像一枚翠綠色的葉子,背面紋路錯雜,將它翻轉過來,葉脈就清晰地呈現在眼前”,融情于物,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高考作文的寫作雖然會有一定難度,但考生只要能廣泛閱讀,積累一些文化底蘊厚重的材料,積累一些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熱點材料,不斷地整理,敏感地把握,開闊視野,靈活運用,仔細分析,深入思考,抒真性,寫真情,就一定能寫出既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同時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的考場作文來。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