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教學要立足于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值得每一位教師去探索、思考。本文圍繞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靈動性及有效性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小學 語文課堂 靈動 有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0-0099-01
一 靈動的生成
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發展,構建新型、靈動的課堂,需要從三方面做起。
1.師生靈活互動,讓心靈在對話中溝通
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師生進行互動的前提。教師要在課堂上構筑自由對話的平臺,讓師生的心靈在互動中溝通,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之中,讓學生敢于張揚個性,表達心聲,從而進入一種開放的、多元的、具有無限包容性的美好境界。如在教授《小稻秧脫險記》一文時,為了讓學生很好地理解雜草的蠻不講理和小稻秧所受到的威脅,筆者從生字詞入手,采取表演的形式,設計了如下情景。
教師:“現在我當小稻秧,你們當雜草,雜草把小稻秧‘團團圍住’,你們應該怎樣站?”(引導學生從四面把老師圍住)。
學生(雜草)氣勢洶洶地說:“快把營養交出來!”“雜草們”(學生)一擁而上,搶起“營養”。“小稻秧”(教師)沒精打采地低下了頭。整個課堂氛圍始終輕松愉快,使得學生可以毫無壓力地完成學習任務。
2.學生之間靈活互動,讓思維在碰撞中激發
學生間互動是構建和諧課堂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如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識字6》的詞串教學,教者通過掛圖、多媒體課件等建立了每行詞語之間的聯系,搭起了詞語和客觀事物之間溝通的橋梁。風格各異的音頻、視頻材料,以及與詞串風格非常吻合的圖片,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勾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生跟隨教師時而來到“駿馬”“秋風”的“塞北”,時而步入“杏花”“春雨”的“江南”,時而感受“海島”的“椰樹”與“驕陽”,時而趕到“高原”看“牦牛”、賞“冰雪”……生動的場景加上師生入情入境的朗讀,想象、理解、體驗、感悟、積累等有機結合,較為全面地發展了學生的能力。在這樣的互動中,為每個學生提供了暢所欲言的思維環境,進而拓展了他們的思維空間。尤其是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也得到培養與提高。
3.人與情境靈活互動,讓情感在情境中遨游
陳琦瀏老師曾經說過:“當教師把學生帶入有意創設或優選的富有美感的情境時,會發現學生情緒熱烈,帶著情感色彩去觀察、體驗客觀情境。在情感的驅動下,學生的想象、思維積極展開,進而激起表達動機,并且達到不由自主的情動而辭發的境界。”新學期第一堂語文課,筆者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又一個新學期開始了,你們知道從這本嶄新的課本里,我們將學習哪些課文?那就隨老師在這個自由的王國里遨游一番吧!首先,讓我們去野外好好觀光游覽,《看菊花》的美麗風光,再去聽聽大自然中《小河和青草》的心聲。”這樣的情境創設,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教材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產生了某種沖動,有了探求真知的欲望。可見,學生與情境的互動,可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對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十分重要。
二 有效的生成
1.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第一,內化范文語言。即掌握生字的音形義,理解和應用新詞,熟悉和應用有關句式,積累優美的段落和篇章。這些目標要求大都體現在課后的練習設計之中。
第二,建立語言形象。如對《蒲公英》一課的教學,學生對蒲公英花瓣落后的形態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在表述目標上,可借助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如讀到“別落到金光閃閃的地方,那是沙漠”時,學生能展開想象,體會到蒲公英蓬勃的生命力。
第三,生成思想意義。通過與文本、作者、教師的對話,解讀出文本的意義。如學習古詩《青松》時,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能從青松的外形描寫中體會其剛勁挺拔的精神。
2.課堂結構的有效性
第一,由課內向課外拓展。首先,向“原著”拓展。例如學了《荷花》,不如找出葉圣陶先生的原著來細細品一品。其次,向“作者”拓展。既學習了作者的某一篇代表作,就應該讀一讀作者的其他一些作品。如誦讀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可以再找一些王維的其他代表性詩作品讀鑒賞。從而更加了解詩人的情感、筆調。最后,向“同類型”拓展。學習了某一類作品,適當地向同類作品拓展,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如學習了《日月潭的傳說》后,可以再向《夸父逐日》學習、拓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知識得到更好的延續。
第二,由單純的學習文本向豐富多彩的生活拓展。“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是大語文思想。應該把主動學語文輻射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這樣才能增強語文學習的活力。例如,學習了《秋游》后,可鼓勵學生到廣闊的大自然中去觀察一年四季的變化,讓學生們體會季節交替的意義。
3.課堂調控的有效性
第一,提問的調控。教育家陳厚德曾說:“教學的藝術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提問調控可以理清教學思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可以促使學生對教學的重點、難點掌握,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獨自思考的能力。
第二,反饋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課堂教學的成功在于對學生反饋信息量的利用和調控。實踐證明,學習者只有吸收并輸出信息,通過反饋和評價知道正確與否,才能順利學習。只要教師重視和強化反饋功能,創設種種情境,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并做出及時反饋、調控進程和方法,就能把教與學有機地統一在一個最佳的程序之中,就能使課堂收到滿意的效果。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作為教師,每節課下來,都要反思到底帶給了學生什么?有什么效果?所以說,有效教學是對教師的必然要求,所以我們語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善于總結,不斷探索,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教學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
參考文獻
[1]夏家發、楊再隋.小學語文教育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陳琦瀏、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