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是提高語文素養,增強聽、說、讀、寫的能力,而語文素養的提高關鍵在“用”上下工夫,怎樣能使學生活學活用?搞好語文課堂訓練就是很好的途徑。語文課堂訓練主要是做好對語言文字、朗讀、背誦、書寫的訓練。只有搞好語文的課堂訓練,才能在學生的發展過程中,既發揮訓練的動力作用,又發揮訓練的教育功能,使訓練更扎實、更持久、更具人文性。
一 情境導入,“聽”出意境
這主要表現在課堂開始之初,學生處在“聽”的階段。教師借助生動的語言、優美的畫面、動聽的音樂、現實的場景,創設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思維場”,以學生為主體,努力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及感受傳遞給學生,相互感應,激發學生的思維。例如,在教學胡適先生的《我的母親》的導入時,在播放了《母親》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后,筆者用深情語調對學生說:“古今中外,母親的形象被無數人描繪,母親的品格被無數次贊美,母親的摯愛被無數遍傳誦,雖然這些優秀的作品來自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但那深摯的感情是一致的。母愛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一生獲得過35個博士學位的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胡適先生,在回顧自己人生歷程的傳記中,把深情的目光投向了母親,今天,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大師對母親的深厚感情!”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曲《母親》就牢牢抓住了學生的心。誰不疼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母親?緊接著筆者話鋒一轉,切入正題。可見,激發思維就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用音樂渲染,用畫面鋪墊,用語言點撥,把原本單調、乏味、枯燥的文字,賦予色彩、生命、氣質。學生的思維就會如水墨畫般緩緩散開,層層渲染。
二 激起靈動,“說”出感悟
這里的“靈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所產生的內心的沖動。主要表現在大腦的豁然開朗,肢體的自由解放,思維的積極活躍,表達的歡快流暢等幾個階段,主要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例如,教學《我的母親》時,筆者先讓學生“讀”,品味文章的語言,理解作者的感情;接著讓學生“說”,先說關于母親的詩詞、歌曲、書畫、故事等,其中歌曲學生說得最好,如《媽媽的吻》《燭光里的媽媽》《懂你》,在讓學生舉一舉名人寫母親的文章,有同學說朱德寫了《回憶我的母親》;肖復興記敘了《母親》;老舍回憶了《我的母親》,最后搞了一個小活動——“媽媽,我想對您說!”(主要說自己在哪方面受到母親的影響)讓學生體會有母親的幸福!
三 激活想象,“讀”出主題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在讀的過程中,學生才能進入文境,展開合理豐富的想象,體現訓練的豐富性、創造性、鮮活性和有效性。在《變色龍》的教學中,學生們初讀會覺得挺好玩,眾多人被一只小狗耍得團團轉;再讀會發現作者運用幽默會夸張的語言,展示了自己神奇的特異功能——讓警官奧楚蔑洛夫“變色”,無聲地導演著此警官的變色“表演”;細細品讀就會發現,警官奧楚蔑洛夫——地地道道的是一只沙皇專制統治階級豢養的忠實走狗,那么,狗審狗案,見狗行事,狗狗相衛,狗勝人敗,當然不足為奇了。就容易想象警官五次變化的語氣、表情、神態:時而裝模作樣,時而耀武揚威,時而荒唐無恥,時而拿腔作調。一個趨炎附勢、媚上欺下、見風使舵、色厲內荏的小人形象躍入腦海。作者用“變色龍”作題目的用意一目了然。學生此時處于“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要利用創設的情境以及教材本身的特點訓練學生讀。可見在讀的階段,放飛學生的思維,讓想象插上自由飛翔的翅膀,在詞海文壇的藍天自由翱翔,至關重要。
四 結合生活,“寫”出體會
語文課堂要讓學生盡情地想、大膽地說、快樂地寫,訓練他們主動參與的意識,培養學生探求知識的信心,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七年級語文中《秋天》這首優美的抒情詩,筆者會用意味深長的語言對學生說:“作者何其芳寫這首詩時只是20歲左右的大學生。”學生馬上流露出羨慕、贊嘆的表情,然后,筆者要求學生寫自己的“秋天”,文體自選,可以記敘,可以描寫,可以抒情。雖說學生剛入七年級,文體或許廣泛了,但對農村中學生來說,秋天可寫的內容很多,自由選體不一定是壞事。其結果表明,學生寫得很好。有學生描寫秋收的熱鬧場面;有學生抒發了對秋的喜愛:“我最愛秋天的風,涼爽而愜意,為早行的落葉送去溫馨的問候”;有同學表達對秋天的看法:“秋很謙卑,她總在炎熱的夏后悄然而至,可她卻帶來了累累碩果;秋很謙卑,她總在喧鬧的夏后翩然到來,可她卻留下了瓜果飄香,留下了豐收喜悅。”有同學寫:“提及秋天,我們會自然聯想到天高氣爽、碩果掛枝、糧倉滿溢……”;有同學寫道:“秋,你接收了春的絢爛和夏的繁榮;秋,你接收了春的張狂和夏的任性……”;還有同學寫道:“田野里散發著稻香的氣息,稻田里金色的波浪此起彼伏……”可見,學生們真正做到用自己的眼睛去觀看秋天,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秋天。有了如此踏實的小寫作訓練,作文課上學生還會愁眉苦臉嗎?
語文課堂訓練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徑,是形成和發展科學認知結構的必要條件。學生用心去聆聽,專心去朗讀,盡心去書寫,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學習,定會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聽的階段,讓學生感受到有溫度的語文;說的過程,讓學生領悟到有風度的語文;讀的歷程,讓學生領會到有厚度的語文;寫的經歷,讓學生感悟到有寬度的語文。這四步特別適宜語文新授課,可以將單調的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將呆板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將機械的課堂變得靈活機動。可見,語文課堂訓練于課堂中蘊含智慧,在訓練中孕育能力。搞好語文課堂訓練是課堂內容與教學形式的統一,是掌握知識和培養能力的統一,是課堂時間與學習效率的統一。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