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說,生活即教育。
讓思想政治課回歸生活并不是一個新問題,《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必修課程突出以生活為基礎,以思想政治觀點為統領,以學科知識為支撐,設立四個課程模塊,即思想政治1(經濟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與哲學)。這四個模塊都與“生活”有關。可見,“回歸生活”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
創建生活化的政治課堂,改變抽象化空洞化的說教式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必須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立足社會生活,使政治課增添時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也讓學生體驗到生活和生命的樂趣,從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
一 立足生活,制訂教學目標
現代生活教育理論認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語)。教育應服務于生活,通過教育使學生學會生活,體驗生活的快樂。教師要發揮創造性,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立足生活,制定出具體的層次不同的教學目標。制訂教學目標要講“近、小、實”,要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尤其要著眼于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和新世紀的需要,著重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基本素質,如創新精神、競爭意識、誠信觀念、民主意識等。例如,在設計高二經濟常識“生活消費和消費文明”一課的教學目標時,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創造性地把學會維護消費者正當權益、樹立文明的消費觀,為自己家庭編制半年的消費計劃表等寫入教學目標,這既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也有利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二 學習內容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由于教學目標的轉變,即由教授學科知識轉變為以知識為切入點回歸生活,這為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準備了前提。長期以來,思想政治課缺乏吸引力,教學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不僅使學習活動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隔離,還與學生長遠發展相去甚遠。轉變后的在教學中,教師不是把理論或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和感受傳授給學生,而是充分挖掘生活素材,設計能夠導致學生自己產生某種體驗、理解的思想“碰撞”,讓這些“碰撞”去產生它的必然效應。例如,在討論“三農”問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中國國家地理》中的“我們的家底兒”系列照片(全國各省市均有一張照片),讓學生清楚地看到城市與農村家庭的差距。特別是廣西一農戶,主要財產只有一間瓦房、一頭牛、一頭小豬和8只鴨子,令學生為之感慨。趁著學生對農村現狀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時,教師再出示“1997年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比較圖”,從中可以看出農民收入已連續7年低速增長,不及城鎮居民收入增量的1/5,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正在擴大。學生從圖片、數據真實地體驗到做好“三農”工作的緊迫性。有了這一思想基礎,再讓學生去認識生活在周圍的農民工,他們就會用平等、寬容、關愛的心態去看待他們。有了這種心態,才可能讓生活在城市的農民工呼吸到更多自由的空氣。這也正是思想政治課的作用所在。
三 學習方式生活化、多元化
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必須向社會大系統開放,向新生活開放,把課堂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同時,必須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中增加生活實踐的活動量,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做人,學會生活。
首先,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讓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例如,在講解利息、股息概念及投資理財這一生活話題時,讓學生走進毗鄰學校的中國銀行、招商銀行、福建興業證券等金融機構去學會計算、比較投資收益的大小。與此同時,教師要求學生向專業人員提出一個問題并予以研究。在學習過程中,一些學生把研究問題拓展到課本之外,如研究個人向銀行透支問題(包括透支利弊、期限、透支利息的計算等),這些問題來自于生活,因此學生學習興趣盎然。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真實的投資場所中收益頗豐:不僅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還樹立了風險意識、誠信觀念、理財觀念,在實踐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觀察與思考,學會生活。
其次,抓住契機,在豐富的社會背景下引導學生適當參與社會生活。例如,學生在學習高中政治常識時,感覺到政治文明,參與民主管理離自己的生活很遠,因此不感興趣。為此,筆者利用民主生活的良機: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在制定《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草案)》的過程中專門聽取全市青少年對草案的意見和建議(這是上海市人大50年歷史上首次邀請未成年人參與地方立法工作。也是一次讓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好機會),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報刊跟蹤了解整個過程,對草案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后以書面或電話的形式反映意見。這個過程就是在生活中參與民主政治的過程,學生也體驗到政治文明與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提升了學生對政治生活的主動參與意識。
最后,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將知與行有效地統一起來。杜威明確提出:“離開了參與社會生活,學校就沒有道德目標,也沒有什么目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安排實踐活動與行為訓練,引導學生自我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課的實效性。比如在培養“誠實守信”的市場經濟意識時,可以安排同學們談談“對作弊現象的看法”并能真誠地作出考試不作弊的承諾,在任課教師的配合下,加以實踐;在憲法宣傳周中,利用雙休日上街舉行一次《憲法》宣傳活動等。使課本上的德育要求盡可能現實地得以轉化為學生的道德行為。
社會生活是思想政治課的源泉,只有緊密地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才能使思想政治課迸發生機與活力并取得實效。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