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聰明識字始”,怎樣快速有效地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孩子識字的教學水平是處于民族地區教師的首要難題。識字過程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孩子們的識字質量呢?只有激發孩子識字興趣,教給孩子識字方法,培養孩子識字能力,才能做到使孩子對枯燥的漢字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增強自我識字的能力。如何讓一年級的少數民族孩子“學漢語相當于學外語”的現狀抓好起步,夯實基礎,并且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呢?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讓學生在活動和玩耍中識字、抓好學生的寫字教學,就是鞏固識字的有效手段。
一 教師應著重培養民族地區低年級學生識字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民族地區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具有特殊性,少數民族的學生有自己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如果突然改變孩子的語言環境和方式,必定會讓他們無所適從,甚至害怕學習漢字。因此,處在一線的教師更應該采用“以退為進”的識字教學策略,即在一二年級務必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降低語文識字教學的要求,適應民族地區小學生的漢語水平,并盡力將識字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如可采用教材簡教、課文簡教、游戲識字等具體方法,盡量降低教學難度,努力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這樣不僅可讓學生對認識漢字產生興趣,還可以讓學生由反感、厭倦識字轉化為自愿識字、樂于識字。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一個宗旨: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讓學生產生識字的興趣,教師在識字教學中便不會感到迷茫。只有生動的識字教學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有興趣的事,孩子們必將學得輕松、愉快,從而促進教與學的良性發展。
二 沒有活動就沒有語文,民族地區學生只有在活動中才能更好地識字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兒童的有意注意時間短,無意注意占優勢。根據這一特征,要想在整個活動中保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就不能只以單一形式進行,不然就會把剛剛點燃的興趣火花給熄滅掉。在引導學生變換形式時,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民族地區的教師改革傳統語文識字教學的根本,在于“豐富學生識字的實踐活動”。實踐出真知,“要給學生一個任務,讓學生經歷、體驗、感悟”。有活動就有收獲,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把“教科書語文識字教學”,變成“生活語文活動識字教學”。本人在教民族地區一年級學生生字時,體會到了游戲是兒童的天性。識字教學中游戲法的使用備受兒童的青睞。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始終處于一種愉快的心態,本人在識字教學中采用的游戲方式有猜謎語、爬山坡、編順口溜、給字寶寶找家、找朋友、送信、摘蘋果、開火車、跨欄等。游戲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在靈活運用的多種游戲方式中,學生從中享受到知識的樂趣,從內心激起自主識字的愿望,從而達到了識字的目的。民族地區的現狀迫使我們不能放過任何識字的機會,本人把全體學生的名字寫在紙條上并注音,貼在每個人的座位上,這樣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就互相認識了,而且還認識了許多漢字。教室的板報和墻飾都是精心布置的字寶寶樂園,為孩子們創設了一個認識漢字的大環境。以一堂課為例:識字課上讓孩子們在教室的每個地方找出本節課要學的生字卡,貼在黑板上,通過教師教和學生互教等形式。先花上五分鐘完成生字音、形的初步認識。然后把學生帶到寬闊的操場上,讓他們用二十分鐘毫無拘束地選用“十二格”“沙包格”等民族地區小孩最普及和最喜歡的跳格游戲學習生字(就是把生字寫在畫好的各種格子里,讓學生認一個字跳一格)。孩子們都覺得新奇好玩,在活動中爭先恐后地學習。原本讓他們認為枯燥痛苦的生字教學變成了玩耍。而且還做到了面向所有,絕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接下來回到教室給三分鐘溫習后進行聽寫,檢查學生掌握生字的情況。最后,再給五分鐘讓學生至少選三個字組詞造句或編小故事練習說話。通過實踐,這樣的識字教學突破了民族地區學生學習生字的難點,學習生字的效果非常好。
三 寫字教學是鞏固識字的有效手段
寫字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字音教學、字形教學和字義教學。一年級學生具有愛學樂學可塑性強的身心特點。因此,教師必須利用插圖或編順口溜來強化學生寫字的姿勢和執筆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鞏固識字。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讓學生在整體觀察漢字形體美、間架結構、筆順規則的基礎上,領著學生一筆一筆地寫,一個一個地描,較好地解決了識字教學中學生說得頭頭是道,寫得不到位的問題,在學生剛學寫字的初始階段,教師的范寫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讓學生心中先有字形再寫字就顯得容易而輕松了。久而久之,這種“胸中有字再寫字”的字形分析法,不僅對學生記憶深刻,而且提高了學生識字的能力。教育家第惠斯多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在教會學生掌握書寫時要在寫好筆畫、掌握筆順規則、搭配好間架結構的同時,注重引導學生欣賞、品評漢字的能力,要求學生能靜心書寫,還要邊寫邊識記漢字。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完成漢字的識記與書寫。
總之,巧妙的教學方式解決了民族地區學生識字教學的“枯燥無味”的問題。通過轉換學習角度,降低了識字難度,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對于民族地區的識字教學,教師需要“翻身”,需要改變方向,更需要做到用他山之石改家鄉之玉。少數民族地區的實情迫切需要教師找到可行的方法來支撐本地教育。處于這里的一線教師不是簡單地融入,而要有一種升華,讓兩種文化合理融合,這樣才能培育一個優秀的民族。教師們把識字的過程還給孩子吧!給學生心靈放飛的自由,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調動起來,學習潛力就會充分發揮!讓他們去經歷識字的體驗過程,在豐富多彩的識字方法的潛移默化的熏陶下,感受到學習漢字的樂趣,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無限魅力后,會越來越喜歡漢字,并且能逐漸養成自主識字的習慣,進而提高了民族地區孩子獨特的識字能力,為以后的語言文字知識和能力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更快更高效地學好中華民族的漢字。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