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工作方針中明確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那么,我們的課堂怎樣改變已有的呆板沉悶的現狀,怎樣才能構建出鮮活、豐富、靈動、有效的語文課堂呢?筆者根據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
一 立足教材推進閱讀是前提
《語文課程標準》試行了很多年,很多教師還是把教材當成了課程的全部,不在語文教育中落實課程標準,而僅僅是在教教材;還是一本教科書,一本練習冊,幾個作業本,反復地對教材內容進行讀寫訓練。《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課外閱讀對開拓學生視野,獲得豐富的知識,培養和提高讀寫能力,起著重要作用。”就教學而言,課內閱讀教學是主體,課外閱讀是它的延伸、拓寬和深化。這就指明了語文教學的方向,要積累,就要加強課內課外的指導,開拓學生的視野,這才是提高學生各種語文能力的有效途徑。要培養學生持久、穩定的閱讀興趣,需要對閱讀活動本身產生興趣,而不僅僅是對活動手段和方式感興趣。教師要通過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延伸,培養學生對語文活動本身的興趣,讓學生有閱讀成功的體驗。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更多的積淀,只有“厚積”才能達到“薄發”。
二 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基礎
人的思維創造是人類發展的動力。所以我們的教育應該是思維導向的教育。學習是兒童的本能。但是,課堂中,并不表明學習和本能會自動地強壯地生長并起作用。相反,如果人的這種本能受到忽略,就會逐漸消退。現有的課堂中,老師不停地提問,追問,教師對知識的點、線、面進行處處分析,將本來源于生活的知識變成邏輯謹嚴的知識體系,然后一點一滴傳遞給學生。學科知識和學習能力成了枯燥且難以與學生生命結合的條文公式。教師就像《盜夢空間》里的盜夢者,用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左右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多元理解、個性化表達也就無從談起。在小學階段,接受性的學習是很少的,大量的知識是可以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獲得的。我們關注重點不應該是怎樣去教,而應該是怎樣讓學生去學。而現在很多教師有太多的“教”的情結:我們是蠟燭,燃盡了自己,點亮了別人;我們擁有一桶水,把水倒進學生的杯子中。學生在哪里?學生不發光,等待著別人照亮;學生不產水,等待著讓人倒滿。而學生卻永遠只是教的對象,他們躲在“教育”的最下方。
要讓“以學生發展為本”這種理念在課堂中得到真正的認定,而這個認定不僅僅是工作方式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中對學生主體的認定。
三 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是根本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的真諦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绷己玫膶W習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學校應尤其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其中包括“傾聽的習慣”。
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習方式已從被動的學習轉向自主的學習,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顯得尤為突出。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是學生學會求知的重要途徑。傾聽與表達共同組成了與人合作交流的基礎??梢?,培養學生養成傾聽的習慣是何其重要。而當前教學往往更多地注重說、讀、寫。結果課堂上不會傾聽的學生為數不少,甚至有的根本不愿意傾聽同學、老師的語言。這就導致了課堂注意力不集中,紀律松散。在課堂上,學生常有心不在焉者,或發呆或做小動作或竊竊私語等。學生如果沒有傾聽的習慣,又怎么互相交流,也就不會有不同思想的碰撞,何來靈動有效的語文課堂呢?
四 增強教師課堂的調控能力是保證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是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由此可見,教育技巧并不僅僅體現在教學方案的設計中,更需要教師運用教學機智,抓住課堂教學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資源,激發和誘導每一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捕捉動態生成,點撥學生思維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而教師的工作對象是躍動的,有進取特質的,有著豐富情感的生命體。教學中學生發表的觀點有質疑或者出現錯誤時,都有可能成為教學契機。作為教師應迅速捕捉、判斷,適時調整教學進程和內容,對學生思維進行點撥。如筆者在講授《四季》一課時,有一名學生說:我喜歡春天美麗的空氣。聽到學生的回答,筆者并沒有單純地去糾正學生的用詞錯誤,而是引導說:其實你的心中春天的一切都是美麗的,你能用一些好的詞句把你眼中美麗的景象描繪出來么?通過這樣的點撥,學生不僅描繪出了色彩明麗的景色,而且喚起了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2.用激勵性的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上,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边@就說明學生都有一種強烈的自我表現欲,都希望能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法,并且能得到別人的肯定與贊同。所以,在課堂里,教師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用激勵性的評價來肯定學生。如一個贊賞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語,或者一個鼓勵的微笑,都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即使面對課堂上學生出現的錯誤,我們也要學會以鼓勵為主,用婉轉的方式糾正錯誤,切忌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甚至出現師生對立情緒。正如《學記》所說的“親其師,信其道”。
五 結束語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以學生發展為根本”,這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推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課堂情況靈活機動、智慧地處理各類信息,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活力,增長知識,活躍思維,培植智慧,讓學生在靈動有效的課堂中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