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是英語課堂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既為學生的語言輸入提供了重要的來源,又為學生提供了用英語交流的機會。提問又要把握好時機,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提問,才能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筆者將結合所聽的三節《牛津小學英語》(譯林版)“Open Day”,談談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有效提問。
一 導入新課時提問
有經驗的教師非常重視導入新課的藝術性,往往會通過做游戲,唱兒歌,講故事,自由對話等創造信息差的方法,造成學生渴求新知的強烈愿望。這樣既把新舊知識聯系在一起,又啟發了學生的思維,為新課學習做了鋪墊。
常州戚墅堰的李燕教師在上“Open Day”B、C、D板塊(下同)時是以Free talk的形式導入的。李教師在與學生問答交流中自然而然地過渡到新課。
案例1:李教師這節課是借班上課,在課的開始時她設置了free talk的環節,讓學生通過提問來了解新教師,同樣教師也通過提問來了解新學生。在此環節最后,李教師先問全班同學:“Look,there are so many teachers in our classroom. Do you know why?”同學們回答:“Because it’s an open day.”由此引出當天新課的內容。
在課堂上,除了師生之間問答外,李教師還盡可能地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且自己嘗試解決問題,或者要求其他同學解答。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問答可以使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雙邊活動變成師生的多邊活動。
二 過渡時提問
教師在教學時,從一個知識點到另一個知識點的過渡要自然,使學生不僅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內容,而且能利用已學知識去創造和探索。這樣,課堂活動就能順利高效地進行,直接提高課堂效率。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如果教師的提問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就能使學生在每個階段都連貫地表現為等待、探索和行動。”
案例2:常州實驗小學的張佶教師在上“Open Day”B、C、D板塊(下同)時是這樣過渡的:
先出示學校的classroom\ office\computer room\ playground\garden\ gallery\ building 圖片,然后問:“What can you see?”學生們的回答如下:
S1:“I can see a classroom.”
S2:“I can see an office.”
S3:“I can see a computer room.”
……
在學生們說完這個舊句型以后,張教師利用這些圖片自然地引導到當天的新句型。
張教師問:“What’s in our school?”
S4: There is a classroom.(張教師引導學生說。)
S5: There is an office.(學生模仿說。)
S6: There is a computer room. (學生模仿說。)
……
張教師用相同的圖片從舊句型很自然地過渡到本單元的新句型,既符合小學生年齡和心理特征,也符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同時啟發了學生思維,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還突出了知識的連貫性和整體性。
三 突出重點時提問
一堂課的教學時間有限,如果對多項教學內容平均使用力量,就會出現眉毛胡子一把抓,結果什么也抓不住的現象。備課時,有經驗的教師會在教學內容中找出重點,然后以此為主線,串起其他教學內容。
案例3:張佶教師在教授這課重點時,設計了一張學校簡易地圖。根據地圖提問學生。“What’s in our school?”學生回答如下:
S1: There is a library.
S2: There is a playground.
S3: There are five buildings.
……
學生的回答正是本課的重點。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了解學生對重點內容的理解掌握程度。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加以補充與糾正,并且讓學生反復操練,循環往復,以突出重點,加深學生的印象。
四 化解難點時提問
備課時,除確定教學重點外,教師還應該找出教學難點,為它設計出相應的教學環節,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英語教學中的難點有的在語音語調上,有的在語法上,還有的在句子結構上。教師應采取不同的措施來化解難點,降低教學難度,幫助學生獲得學習上的成功。
案例4:李燕教師在課中就對本課的語法難點進行了很好的化解。在教授完“There be”句型后。李教師又對這個句型進行了解剖和分析。她先出示了兩個“There be”句型:“There is a piano in the music room.”“There are some desks in the classroom.”然后提問:“Can you 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entences?”
學生回答:“There is a piano in the music room.”是單數句子,“There are some desks on the classroom.”是復數句子。
李教師追問:“Why?”
另一位學生回答:第一個句子里有一個is。第二個句子里有are。
李教師總結:Yes. That’s right.“There is +單數名詞或不可數名詞。“There are”+復數名詞
這樣,李燕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精心設計提問,并且通過提問和追問使學生積極思考,化解了教學難點,理解了“There be”這個句型單復數的用法,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我們必須重視課堂有效提問。有效提問是小學英語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同時還能使課堂成為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場所,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的發問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目的。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