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激勵教育法是指以激發、勉勵和鼓勵為原則,采取一定措施,用激勵性的語言、行動去觸動心靈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情和愿望,進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掌握需要學習的知識技能和行為準則,提高學生各方面素質的一種教育方法。
【關鍵字】激勵教育 物理教學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0-0143-01
剛進入物理這個浩瀚世界中的學生們,對物理世界既充滿好奇,又有些膽怯害怕。過十幾年對初中物理教學的探索,筆者發現了激勵教育在物理教學中的有效性。它要求教師教育學生的方式必須是善意、溫和、柔性、激勵式的,而不是粗暴、剛性、打擊式的。要求教師教育學生的手段是親情式的溝通、朋友般的談心、幫助式的指導,而不是形而上學的對待、憤怒式的訓斥、偏見式的歧視。激勵教育強調教師要尊重學生人格,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真誠地以愛心賞識學生,多表揚鼓勵,少訓斥打擊,促使學生思想感情轉化,產生積極向上的內因動力,從而達到課堂上沒有一個不學習的學生的效果。通過總結,筆者得出了激勵教育在物理教學中的幾種運用方法。
一 教學中樹榜樣、立標兵
崇拜自己心目中的偉大人物是每個人的心理傾向,學生崇敬的對象有生活在身邊的父母、老師,也有影星、歌星,還有歷史偉人、科學家。他們對心目中所崇敬的人物會毫不懷疑地接受和仿效,并且作為學習、生活的榜樣。針對這一特點,首先,教師要言傳身教,為人師表,處處做學生的表率,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榜樣,這對教育效果至關重要,學生對所崇敬的老師的教導言聽計從,并且處處有模仿的意向。其次,把一些影星、歌星,以及科學家如居里夫人、愛迪生、愛因斯坦等勤奮學習的事跡與教學聯系起來介紹給學生,這對他們也是很有幫助的。
二 課堂上多啟發、勤指導
課堂上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與學為重點,這一理念要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管理為主動參與,實行導向、導航、導演、引導、指導、輔導,領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領著知識走向學生;要激發學生創造的潛能,而不是單純品嘗前人創造的成果。首先,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入方式,如啟發式、實物式、對比式或是兼而有之,講述中要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從學生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其次,要注重和實際相結合,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學生易理解,關鍵是要分析清楚。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循序漸進,不能好高騖遠,要觸動學生心中那根向上的弦。
三 提問中要發揮鼓勵的力量
提問的技巧對于激勵教育來說是功不可沒的,因為對于一個學困生來說,如果提問比較難或太容易,他們會覺得在故意羞辱他。因此,提問的同時應掌握一個度并對學生回答的問題多贊許鼓勵。在教學中對學生的鼓勵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對學生采取不同形式的鼓勵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 評價時要真誠、中肯
無論是哪些方面,盡量去挖掘學生身上的優點,鼓勵他們的信心,并且給予贊許式的肯定,每名學生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如果感受在集體中有地位,就會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從而加倍努力。后進生由于學習成績差或紀律差,得不到教師、同學及集體的認可,往往存在嚴重的心理障礙或自卑心理,個性畸形發展。筆者在課外輔導時,將學生組成不同形式的活動小組,讓每一名學生有職責、有任務,同時開展各種形式的競賽,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通過這種形式,把每一名學生拉進集體中,在班集體中找到自己的地位,滿足個人的心理需求。
五 溝通時要平等、可親
溝通向來是師生之間共同進步的催化劑,課上是導師,課下是朋友,這是師生共同的向往。在課后,筆者總是從欣賞學生的角度同學生交談,拉近師生距離,使學生愿意將教師當知心朋友,吐露內心秘密。學生也在被愛護與尊重中感到理解與真誠,教師也可從中窺測到學生的內心世界,找到激勵教育的最好契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困難,并且能盡最大努力去幫助他,吸取他們提出的意見,并及時改正,不斷完善自己,也能使學生的心和自己的心更加貼近。此時,教師是學生自我發展的促進者是理想探求的指路者,更是心理困擾的排除者。
六 反饋時多用短文、作文
作文與物理是不是風馬牛不相及?否!在物理教學中,采用作文式反饋也是必要的。作文不但能體現一個人的水平,也能體現一個人的思想。如果將作文用于物理,那將是物理學好習升華,也體現物理是一門綜合學科。
七 用激勵性評語
筆者在開學初的第一節課上就給學生布置了一個每次作業必做的習題——寫“本節感悟”,形式不拘一格,可以寫本節的收獲、疑問、要點、也可以寫自己的一些感受。批改時給出適當的評語,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將激勵性的評語用到物理作業中會使物理更具特色。
激勵教育是一種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方面。在實施激勵教育的同時,時刻銘記以師生的心理相容和心靈的互相接納為核心,時刻銘記著教師對學生的關系是導師、朋友、助手和楷模。本著這個原則,激勵教育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李祖超.教育激勵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2]魏書生.如何做最好的教師[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趙瑋璋.激勵教育法初探[J].教書育人,2009(S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