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在教學教學中,為了進行多樣化教學,筆者嘗試著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以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標。
【關鍵字】數學課堂 思維能力 生活情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0-0153-01
一 聯系生活實際,培養應用意識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筆者就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例如,在教學加減混合運算時,筆者把學生乘公共汽車的情境引入課堂,讓學生模擬、再現乘公共汽車的情境,通過公共汽車中上下客流引起的人數變化,讓學生理解加減混合運算的含義。又如,教學“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及一位數”時,筆者則把商店購物的情境引入課堂。在課堂中開設商品小超市,陳列各種不同價格的文具用品和學生喜愛的小玩具等,讓學生自主選擇商品并計算要花多少錢,以及應找回多少錢。實踐證明,用生活情境“包裝”數學,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生活經驗來創設數學學習的問題情境,使數學植根于生活,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學習中,而且能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是實實在在的,讓他們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增強對數學的親切感。
再如,當學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識后,筆者帶領學生來到操場,指著操場邊的一棵大樹問:“這棵樹有多高?”在同學們的討論中,他們利用“同一時間里,樹的高度和它的影長成比例”的知識得出了樹的高度。同學們的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通過這些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和應用的廣泛性。而且使學生養成了有意識地用數學的觀點觀察和認識事物的習慣,并且逐步學會把簡單的實際問題表示為數學問題。
二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師要善于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數學貼近生活;要盡量地去創造一些生活情境,并從中引出數學問題,以此讓學生感悟數學問題的存在,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和探索之中。
在教學中,筆者善于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創設了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使之產生學習需要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學“千米的認識”一課時,筆者讓學生感受一千米到底有多長,并且設計了這樣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學生從學校出發,經過村街道,再到村子約有一千米。課前分配學生組織家人分別以步行、自行車、摩托車、汽車的方式走了這一段約一千米的路程,并且記錄下他們分別所用的時間,課中交流時,學生他們既深刻體會到了一千米到底有多長,又體驗了步行、自行車、摩托車、汽車前進一千米所花的時間,從而有效地解決了教學難點。這樣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情境中學習了數學,感受了數學,理解了數學,讓學生在愉悅的主動的數學情境中樂于參與,在興趣中實踐,在實踐中發展了學生的數學能力。
三 提煉生活過程,發展思維能力
一切科學知識都來自生活,受生活的啟迪。小學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生活經驗是否豐富,將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時,筆者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借助他們頭腦中已經積累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去學會思考數學問題,從而強化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他們數學能力。
例如,教學“圓周長”時,當學生應用滾動法及繞繩測量出原來實物的周長后,筆者在黑板上畫一個圓,要求學生想辦法測出它的周長。結果,一位同學雖然勉強用繞繩法測量出來,同學早就議論紛紛:“不行,太麻煩了,而且不精確”。筆者適時引導:“的確麻煩。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索,圓周長究竟與什么有關呢?”此時,推導圓周長公式已是水到渠成,再通過學生間的小組合作、實驗、交流,很快就得出了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在教學中,筆者先把對圓周長的測量還原到學生的生活背景中,喚起學生的經驗,進而故設“陷阱”使學生認知發生沖突自覺地進行概括出圓周長肯定有規律。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積極參與,開展數學操作,進行數學交流,在概括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到圓周長的計算公式,發展了學生思維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教師除了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外,還要為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解題的依托,使其能借助生活經驗來思考數學問題。
四 借助生活經驗,形成認知沖突
數學學習是學生生活常識的系統化,離不開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對學生來說,數學知識并不全是“新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舊知識”。比如,在教學“確定位置”時,因學生已經能用“第幾排第幾個”描述物體的位置,所以,我在教學中充分借助學生已有的認知體驗,精心設計了一個活動:“早晨,小動物們在做操。你瞧,它們的隊伍排得多整齊啊,在這么多的小動物里有一個小動物是老師最喜歡的,它在第4排第2個,根據生活經驗,你能找到它嗎?在圖紙上圈出來。”當學生圈出兩個不同的小動物時,筆者及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你們找到的是兩個不同的小動物呢?”使學生感受到每個學生找小動物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從而形成認知沖突,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之,生活中開放的數學平臺是絢麗多彩的,是學生充分展示個性的舞臺。因此,教師們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數學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周圍事物的習慣,并且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系,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盡情地去發揮、去想象,充分地享受數學的樂趣。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