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討論”這一教學方法。然而,也有人對它的實效性產生了疑慮:有的討論是成效甚微流于形式,有的討論甚至是浪費時間的無效勞動。導致這種“低效”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討論式教學本身,而在于對討論式教學的內涵及功用機制缺乏理解。討論式教學并非是適用于任何課堂的靈丹妙藥。討論法有自己的實施條件、原則、方法及時機,只有使用得法才能做到“魚滿而網合,水到而渠成”。
一 問題情境的設置
討論是由問題引發的。要使討論富有成效,引發討論的問題就要能引起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能夠引起師生思維活動的展開。教師在確定討論問題時,應注意以下四點:
1.開放性
即學生緊密圍繞某一問題,從多側面、多方位進行思考,以探究問題的多種答案。開放性問題因其思維容量大,為每個學生都提供了發揮聰明才智的機會,所以能夠引發學生的參與欲望和討論的興趣。
2.挑戰性
對現有能力水平提出挑戰的問題同樣能夠引發真正的課堂討論。人類生來就有一種探究的本能,提出對學生構成困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正切合學生的心理需要。只有那些處于“最近發展區”的經過跳躍就可以摘到的“果子”,學生才有摘取的興趣,而討論這種集體活動恰是迎接挑戰、克服困難的最佳方式。
3.兩難性
在確定討論的問題時,將容易產生模糊認識的問題讓學生來討論,可以使他們在討論中相互啟發,得出正確結論。
4.生活性
討論問題的設計要考慮抓住學生生活這個源泉,貼近學生生活的討論主體或情境,能引發學生的主動性,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激發他們參與的欲望。
回顧以往,教師提交討論的問題,答案往往是現成的,求解的思路往往也是現成的,學生只要“按圖索驥,照章辦事”,就能獲得與標準答案相同的結果。這種虛假的討論并非學生能主動參與的活動,不但讓人看了很不舒服,而且壓抑了學生求異置疑的精神,妨礙了創造性的發揮和健康人格的發展。
二 課堂氛圍的營造
討論中,教師要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教學氣氛,關心愛護每位學生,給學生以充分尊重和信任,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即使學生的意見或提出的問題錯了甚至很荒謬,也決不能指責和嘲笑學生,而應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問,使全體學生尤其是后進生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敢于提出不同的問題,敢于表達不同的意見。
三 討論的組織形式
目前,課堂討論采用較多的組織形式是小組討論。但課堂上小組討論的分組基本上是按座次順序就近搭配的,隨意性很大,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組員之間的不公平參與。近幾年來推崇的“合作學習”在這個方面有所改善。
互助合作小組同傳統的學習小組有一些區別。它的主要特點是:組內異質,組間同質;任務分割,結果整合;個人計算成績,小組合計總分;公平競賽,合理比較;分配角色,分享領導;既有幫助,又有協同。“合作”學習對小組成員的搭配、角色、作用都有明確的規定,其目的是克服傳統小組學習中的由幾個愿意出頭露面,穩操勝券的組員一手包辦討論結果的做法,使學業較差、不善言談的學生也有參與和表現自己的機會,體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人人參與的思想。
為了拓寬師生互動的空間,可以將傳統課堂教學的空間構成由“秧田型”改為“馬蹄組合型”。相比而言,“秧田型” 的空間構成有利于教師的系統講授及控制學生的課堂行為,而“馬蹄組合型”的多元空間則更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中的相互交往,擴大教師與學生的活動空間。
四 教師角色的定位
討論式教學中,學生是主體,但不是說教師就不起作用了。21世紀的新技術革命和信息革命對未來的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把物理教育的“教”和“學”放到了一個新的“坐標系”中。為此,物理教師應實現從 “教書匠”的角色到 “學科教育專家”角色的轉變。未來的物理教師應具有“四會”(會學、會教、會研究、會指導)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整個討論中應始終起到“暗線引領”的作用。
1.論題的設計者
課堂討論的內容一般是通過教師命題來引發的。因此,教師選擇的內容是否恰當直接關系到課堂討論的質量。教師論題出得好才能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所以,作為論題的設計者,教師在討論式教學中的責任尤為重要。
2.討論的引導者
在討論中,學生有可能三言兩語就無話可說了;也有可能離題萬里,答非所問;還有一些學生可能會乘機開小差、說閑話,從而使討論流于形式,學習效率低下。為了充分發揮討論學習的作用,教師必須當好討論的引導者。教師在討論前要向學生提出討論的具體要求,討論中要以適當的方式參與其中并適時給發言的學生以啟發、引導。對于學生在討論中可能出現的離題現象和理解上的偏差等,教師要及時加以糾正,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地展開討論,而不是提出問題后就袖手旁觀,放任自流。
3.結果的評價者
學生對問題的討論結束并不意味著討論法就起到了應有的作用。影響討論法作用發揮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教師對討論結果的處理。教師對討論要做必要的歸納、總結與評價,使問題的結論更加明確,更有條理。此外,還可結合學生的討論,對所討論的問題做必要的擴展和延伸,以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五 討論時間的合理安排
目前,課堂上的小組討論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遺憾:學生剛剛進入角色,學生的思維剛剛展開,所討論的問題剛剛有所深入,教師便偃旗息鼓,中止討論,致使當前的許多課堂討論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討論有其特有的功能,但只有在足夠的時間里,討論的意義才能得以體現,功能才能得以發揮。既然組織了討論,教師就應保證學生主動參與的時間,否則,就成了為“討論”而“討論”的形式主義。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