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農村勞動力轉移電焊技能培訓中,實施模塊教學能更好地解決理論與技能操作的關系問題。在課堂結構上采用四級教學能很好地解決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問題。在教學理念上采用行為引導型教學,能培養學生關鍵職業能力。在具體教學內容的組織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解決教育與市場要求脫節的問題。實踐證明,這種模式可操作性強,快速有效,適用于培訓農民工,也適用于職業高中的技能實訓。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 電焊工培訓 模塊教學 行為引導型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0-0184-02
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原則意見》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要培養同二十一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初級應用型人才。”近年來,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職業學校承擔了培訓農民工的重任,要求培訓更多的社會和企業急需的能遵紀守法依法維權的具有專業技術的應用型人才。在新形勢下,職業學校的職責就是培養適應市場用工需要并符合國家職業標準和企業用工標準的勞動者,為經濟建設服務。
我國職業教育的大環境給職業學校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現在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各種再就業培訓數量較多。同時,也對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職業學校的職責和任務要求教學與市場接軌并參與到市場經濟建設中去;另一方面,職業學校的教育對象是農民工,這部分人群普遍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具有其特殊性,需要采用適合他們特點的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適應市場需要,同時,還要使職業教育進一步融入市場經濟,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筆者所在的職業技術學校在培訓過程中立足于現有條件,根據學員的特點積極探索出了一套切合實際快速有效地對農民工進行技能培訓的教學模式,即在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中實施模塊教學能更好地解決理論與技能操作的關系問題;在課堂結構上采用四級教學能很好地解決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問題;在教學理念上采用行為引導型教學,能培養學生關鍵的職業能力;在具體教學內容的組織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很好地解決教育與市場要求脫節的問題。
一 用模塊教學法解決理論與操作的關系問題
模塊教學法是國際勞工組織開發的一種職業教育法。它實現了理論學習與操作訓練的有機結合。它的推廣和應用對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對促進學生操作技能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確定技能模塊的原則
模塊教學的目標是以國家職業標準為依據,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單項技能要求為基礎,進一步與市場接軌,培養市場需要的和滿足企業用工要求的,能夠遵紀守法、依法維權的應用型技術工人。
2.確定模塊構成的方法及模塊的構成形式
在確定模塊構成時,首先,根據市場對該專業的實際要求將崗位技能分為文化基本素質模塊和專業技能模塊等幾大模塊;在此基礎上,將各大模塊科學合理地細分為能付諸教學實施的二級模塊和三級模塊;再根據各模塊所需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以及所要達到的層次深度確定詳細教學內容,并且將教學內容劃分為若干單元。所有模塊的學習都以技能學習為主線,將所需理論分解到相關技能訓練中進行教學,相關理論融于技能訓練中學習。最后,根據各技能模塊的相互關系確定各技能模塊的學習時序和學習課時。在此期間,還要隨時掌握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完善。
二 用四級教學的課堂結構處理師生互動關系
四級教學法分為講解、示范、模仿和練習四塊。講解,由教師精講實訓目的、操作要領和注意事項,學生注意傾聽;示范,由教師示范操作要領及方法,學生注意觀看;模仿,教師示范后學生模仿,教師隨時糾正錯誤;練習,學生分組練習,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糾正不規范操作,對好的給予積極的評價。
三 在教學理念上采用行為引導型教學
行為引導型教學法是德國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在1999年制定的《框架教學計劃》中所確定的一種新型的職業培訓教學課程體系和先進的職業技術培訓教學法。它代表了當今世界上的一種先進的職業教學理念。這種教學方法是對傳統的教育理念的根本變革。這種教學方法是以活動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通過行為的引導使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形成關鍵能力。這種教學法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注重學習過程中的互動性。利用環境提供機會,學生個體利用這些機會展示自己的潛力,也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師生的雙向作用,強調師生互動。教師是主持人,學生也是小老師,在這樣的教學情景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塑造。把學生從傳統的課堂中解放出來,倡導“以人為本”的教學,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主地學習。
四 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在組織教學中,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作為受培訓對象,受教育者大多是文化基礎和學習能力較差的小學或初中畢業生,素質普遍較低,面對這樣的教育對象,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使有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設施也不可能達到好的效果和質量。在實施模塊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教學內容、技能特點、教學實際情況等諸多因素,采用行為引導型教學理念,配合運用現場教學法、實物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在實訓教學中變以往的教學生學知識技能的過程為引導學生通過技能訓練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知識的過程。下面以內線電工實訓教學中使用萬用表測電阻的教學為例,說明以下四種方法的具體運用。
1.實物教學法
實物教學法是最直觀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講解、示范必須要言之有物。根據實物進行講解,將復雜的理論落實到實物上,使高深的理論變得簡單易懂,學生易于接受。用實物進行示范,學生觀察后易于模仿練習,規范動作要領,輕松地掌握各種技能。例如,在電工儀表模塊下的萬用表測量電阻單元的教學中,先帶領學生認識萬用表(學生手中有表),學生對萬用表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后,要求學生注意觀察萬用表測量電阻的功能區和讀數區與其他項目有何異同。學生仔細觀察對比后發現測量電阻的功能區和讀數區刻度線與其他項目不一樣,功能區標的是乘號,而且刻度線不均勻。再由學生根據原有的知識解釋,感到有困難,教師趁機引入量程和倍率的概念,比較它們的異同,講解測量電阻的刻度線是按對數規律變化的特點,讀數乘以倍率才是最后的結果,將理論知識有機地融入訓練過程中。
2.發現教學法
發現教學法就是帶領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發現新知識的方法。例如,在半導體模塊的二極管單元教學中,安排學生測量晶體二極管的電阻,測完后提問各組的測量結果,每組學生各自測出的結果大不一樣,因此懷疑其他同學的正確性,相互爭論不休,教師把握機會指出,只要表正常、測量方法正確、測量結果都應正確。出現結果不一樣的原因在于晶體二極管存在正向電阻和反向電阻。由此,及時引入正向電阻和反向電阻的概念,講解可以根據它判斷二極管質量的好壞。通過實踐帶領學生發現知識,為學習半導體知識作鋪墊。
3.現場教學法
現場教學法就是親臨現場,親身感受獲取知識的方法。例如,在電路維修模塊下的照明電路維修單元的教學中,人為設置照明電路故障(不帶電)要求各組學生派代表將故障排除。其他同學認真觀察,盡量挑毛病,指出別人的錯誤和動作不規范的地方,教師隨時講解出錯的原因及危害,正確示范,隨時糾正錯誤,讓學生在實踐現場現身說教,其他同學在現場教學中吸取別人的經驗,盡可能避免出現相同的錯誤。
4.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通過一些具體事例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事例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例如,德育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學生。其次,教師要善于觀察發現學生中表現出來的各種問題,如不良的行為習慣、衛生習慣等。用具體事例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教育學生從善如流,遵守勞動紀律,樹立安全意識;愛護公共財物,樹立節約和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衛生文明習慣和行為習慣;學會尊重別人,善于與他人相互溝通與合作,形成良好的品質;做到習藝先習德,習德先做人。將德育教育有機地滲透到整個教學環節中,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
總之,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法,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地位,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興趣,積極主動地學習,學會學習。學生在學習中不只用腦,而且是腦、心、手共同參與學習,提高學生的行為能力。將相關理論知識巧妙地融入訓練過程中,學生樂于接受,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在教學的整個環節中有機滲透德育教育,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五 通過考核評價來進行實踐檢驗
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技能訓練的成果,歸根到底要經過實踐的檢驗,要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考核和評價體系來考評。例如,筆者所在的職業技術學校是請地區級勞動主管部門組織具有資質的職業技能鑒定機構考核鑒定,幾期培訓班200多人參加鑒定,合格率95%以上,絕大部分向外輸出。從反饋的信息來看,培訓的學生很受用人單位的歡迎,獲得用人單位的肯定和高度評價。
六 通過培訓更新教學內容
學校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各種市場用工信息,還請外出務工學員經常與學校保持聯系,反饋各種信息,用于增減培訓內容和調整培訓專業。隨時保持和市場用工接軌,培訓社會和企業急需的能遵紀守法、依法維權的具有專業技術的應用型人才,為國民經濟和地方經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葉昌元、馮建平.行為引導型教學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