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是中國職業(yè)教育的最好時期,中央政府的重視為歷史之最,經濟社會需求為歷史之最,教育發(fā)展提供基礎為歷史之最,職業(yè)院校規(guī)模為歷史之最,而辦學理念與發(fā)展思路也越來越明確。身為執(zhí)教者,甚感事業(yè)之偉大;身為職業(yè)教育中直接面對學生的課堂教學實踐者,更感責任之重大。那么,如何整合課堂資源,實現課堂教學活動的最優(yōu)化呢?
先對課堂資源做一理想化認識。學生觀方面,職校生也有才,也能成才;職校生也可愛、可教;教師觀方面,具有雙師素質的教練;教學觀方面,做中學、做中教,以及實踐中學理論;課程觀方面,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實踐導向;質量觀方面學生不僅能就業(yè),而且能使其職業(yè)生涯持續(xù)發(fā)展。
綜上,要使可愛、可教,也有才的職校生最后能成才,要求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必須學會靈活運用教材,轉變教學行為,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使教學活動真正成為溝通教育理想“此岸”和學生發(fā)展“彼岸”的具有轉換功能的橋梁。
筆者從事電工電子專業(yè)教學多年,總結出創(chuàng)設“興趣引領任務塊”教學,就是開啟教改之門,實現課堂資源優(yōu)化的有效行為。所謂興趣引領任務塊教學,是在考慮將教學內容和工作任務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和不同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相結合的基礎上設計的一種由學生根據興趣自由選擇、自主實踐探究獲得新知的方法,同時要求教師根據工作任務需求將教學內容進行分塊,并且提供各任務塊完成所學所需要的工作環(huán)境與實踐器材,使課堂中的人主動活躍起來,與物充分結合,既實現人對物中存在規(guī)律的自覺獲取,又促進人的能力的自覺發(fā)展。“興趣引領任務塊”教學的思路設計充分考慮了課堂資源中的互動性資源與生成性資源。
首先,互動性資源方面。學生已有的差異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不可避免,它不只是教學要面對的事實,更是互動中不可缺少的互動性資源。從參與的程度看,學生可以是主動參與型(即不僅能夠努力達到教師的要求,而且還能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可以是被動參與型(即能夠努力按照老師的要求行動,但缺乏主動性);還可以是不參與型(即只做教學的旁觀者,既不主動,也不努力,甚至還經常干擾教學活動)。采用“興趣引領任務塊”教學,使學生按興趣自由選擇任務塊學習,至少可以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是主動參與者。若設計的任務塊頗具形象性且層次簡單化,就不會有不參與的學生的存在。
其次,生成性資源方面。學生掌握學習內容的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乃至由此提出的不同問題或得出的不同答案(甚至是錯誤的),都可能構成重組教學過程的生成性資源。采用“興趣引領任務塊”教學,通過各任務塊之間的聯系,通過總體任務的完成與否,可充分實踐這些生成性資源,讓學生最終自覺重建正確的新知結構。
“興趣引領任務塊”教學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師是“雙師素質”的“教練”,懂得工作任務,能將教學內容根據任務要求進行分塊,并且將每個任務塊進行環(huán)境、條件的創(chuàng)設,以能引起學生足夠的興趣;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始終堅持“做中學,做中教,實踐中教理論”的教學觀,讓學生能夠自主享有在實踐中探求新知的權利。
早在1866年,福建馬尾船政學堂就已經實踐著“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觀,所以才培養(yǎng)了嚴復、鄧世昌、詹天佑等杰出人才。職業(y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技能型人才,所以更不能丟棄“做中學,做中教,實踐中學理論”的教學觀。
例如,在學習“電動機的單向基本控制線路”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需要在課前做好以下準備工作:需要明確電動機單向基本控制的生產機械的工作過程與任務要求;將任務進行分塊。如塊A:此任務需要哪些低壓電器來完成,這些低壓電器如何選擇?它們在控制中擔任何種作用?塊B:此任務中負載的保護都由誰完成,如何實現?塊C:用這些器件設計單向點動控制線路,并且解釋控制過程。塊D:用這些器件設計單向連續(xù)控制線路,并且解釋控制過程。塊E:用這些器件實物連接電動機的單向點動控制線路(配盤),并且通電演示。塊F:用這些器件實物連接電動機的單向連續(xù)控制線路(配盤),并且通電演示等。請學生在觀看完生產機械的生產過程控制后,根據自己的基礎找到自己能解決的或感興趣的任務塊,并且將選擇相同塊的學生組成任務團隊,讓學生有機會在團隊中鍛煉,進行任務的實踐探究;然后,各隊對自己的研究進行解釋說明或演示,并且相互證明,如任務塊A、B、C、D通過任務塊E、F得以驗證說明,同時任務塊E、F中出現的故障又可以由任務塊A、B或C、D加以解釋。教師在此期間也作為討論者和問題疑惑者參與其中。師生共同總結,獲得系統(tǒng)知識。
所以,請考慮一下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吧!“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應當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因為教學變革是技術和社會雙重演變的必然結果,是教育對社會發(fā)展的主動回應,是教育回應信息社會的必然選擇。不要抱怨面對什么樣的學生,研究什么樣的學生,只要我們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一切問題簡單化、形象化,將難點分散化,從實踐中找理論,一切從幫助學生解碼的角度考慮,那我們所經營的職業(yè)教育事業(yè)定會蒸蒸日上。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