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步步深入,心理學科作為一門新興的課程走進了農村職業學校的大門。同時,心理學科以其特有的課程特點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和喜愛。
愛因斯坦曾說過:“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惡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他必須學習去了解人們的動機、人們的幻想和他們的疾苦。”因而,心理教育工作者在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同時,尤其要注重學生的情感教育。
那么,情感教育在農村職業中學心理教學中有怎樣的重要作用呢?
一 情感教育能有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農村職業學校的學生存在著普遍的情感冷漠。這一方面是因為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大多數來自特殊的家庭:單親、重組、隔代撫養、寄養,甚至是獨自生活。特殊的家庭環境使得他們在情感方面存在著很大的空缺。在師生關系中,往往表現為冷漠、對立、陽奉陰違等。如果教師不注重學生的情感需求,一味強調理論知識的學習,自然難以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然而,正因為有空缺,所以才有需要。情感就源于需要,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安全、愛和歸屬、自主和承擔責任、被尊重和肯定。這些需要的滿足會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萌發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的需求。因此,情感教育就是在滿足學生需要的同時,使其向更高層次發展。如果教師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換情,就必然會換來學生的激情和熱情及對教師的親近感,產生心心相印的體驗。對教師而言,對學生的關愛,不但能夠調節自身的行為使其更加積極地投身于教育事業,以愉快的情感和飽滿的精力去從事繁重的教育、教學工作,而且這關愛必將喚起學生的熱情,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來,正如愛因斯坦所言:“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那么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做一種禮物來領受。”現代課堂教學應是師生間情感交流的過程。有了情感交流、知識信息交流和思想交流,思維活動才能找到其載體,充分展現其生機活力。列寧曾經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因此,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環節。
二 情感教育能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美國前總統布什在他的《重視優等教育》一文中強調:“學校不能僅僅發展學生的智力,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而情感是影響人格和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情感對道德觀念的確立有很大影響。在道德信息組成的因素中,如果抽去“篤信”的深刻情感,抽去強烈的責任心和追求理想的高度熱情,道德信念就成了語言的外殼而失去原有意義。情感對道德行為有引發和調節作用,情感一旦形成定勢,就能夠維持和深化人的某種行為,以保證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的統一。因此,實施情感教育有利于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在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把教師所提出的要求、所灌輸的思想轉化成學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而實現這種轉化正需要借助于情感教育。教師言傳身教,對學生付出真正的關心和愛護,學生才會產生對教師的信任感,才會對教師的意見和要求產生肯定的傾向而愉快地接受;相反,同樣的意見卻可能不被學生認可,甚至會引起抵觸情緒和行動上的抗拒。可見,教師對學生的真誠和關愛是贏得學生信任的基礎,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師愛還能使學生仿效教師的品德。模仿是青少年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學關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人們總是趨向模仿愛他和他所愛的人,而不愿模仿那些他所厭惡的人。學生不僅樂意接受他們所愛慕教師的情操和觀點,而且還會自覺不自覺地模仿他們的言論和行動,這樣,教師的道德觀和行為準則就成了他們的道德觀和行為準則。榜樣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它能把教師的優良品質深深地印在學生的思想、行為中。在情感教育中,教師用自身的榜樣力量和創造性的勞動,用充滿情感的激勵,能使學生具有積極價值取向的情感得到張顯與發展,最終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 情感教育能積極影響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身心健康
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和行為是個性和情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學生的情感活動容易受到情境的暗示和強化。情境即個體所處的一種具有“個性化含義”的社會心理環境,它能喚起和激發人的某些重要情感,并且在不知不覺中使某些情感體驗得到強化。作為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實施情感教育過程中,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創設集體信任的情境,可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自尊感,如讓學生擔任某種活動角色,在角色情境暗示下,學生能獲得新的角色體驗。創設成功情境,常常能夠培養學生積極的自我情感。學生從自己所感受到的成功、關心、愛護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學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形成關心他人、對人友愛、助人為樂、團結互助等優良的個性品質。一個人對人生的態度,對集體、他人、社會的情感等往往同他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人情冷暖密切相關。有的學生對人生感到彷徨、苦悶,對他人冷漠,不會與人交往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沒有接受到有效的情感教育,缺乏情感的交融和呼應,不能在人與人的相處中切實地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自然也包括教師的關心和愛護。可見,情感教育不僅關系到學生個性的發展,也關系到學生的身心健康。
四 結束語
總之,作為心理學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更應注重在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關注學生的情感缺失,動之以情、以情感人,曉之以理、以理服人,使學生產生愉悅、滿意、贊嘆的學習體驗,從而在幫助學生建立良好心理環境,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同時,讓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