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通過一段教學之后學生獲得了具體進步或發展,也有人說有效教學評價主體是學生而非教師。美國學者鮑里奇教授認為,有效教學包括至關重要五種關鍵行為:清晰授課、多樣化教學、任務導向、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確保學習成功率為此,教師要樹立有效教學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構建有效教學的框架;學生要發揮自身學習主體作用,采取多種有效學習方式,在對教師有效教的基礎上能夠有效地學,從而整體提高教學有效性。現就高中化學課堂有效教學作一簡單探討。
一、構建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要不斷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展。因此如何創設問題情景,就成為這一學習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條件。因此,實際教學中,我們應該多從化學學科在實際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入手,來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鋼鐵腐蝕時,正巧在冬季,筆者利用時下比較流行且與所授課聯系密切的“暖寶寶”或稱“一貼熱”(在寒冷的季節貼在內衣外邊的類似膏藥之類的取暖小貼士)來創設教學情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筆者首先找來一貼“暖寶寶”,并與學生一起研讀說明書。
成分:鐵粉、木粉、活性炭、蛭石、食鹽。
使用方法:使用時,撕開外袋,取出內袋,揭下剝離紙后,貼在內衣外側。工作原理:“一貼熱”中的原料層可以在空氣中氧氣的作用下,在10-12小時內持續不斷地釋放熱量,這種反應過程是從一打開真空包裝的時候開始的。接著,筆者趁勢引導進入新課:“你們想知道‘暖寶寶’為什么可以取暖,熱量從哪里來,到底發生了什么反應嗎?要想弄明白它的工作原理,就讓我們先來認真學習‘鋼鐵的腐蝕’這一節吧!學完就會明白‘暖寶寶’的取暖原理了。”
二、在實驗中進行探究,在探究中獲得體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由于實驗者或實驗材料的不同,可得到的實驗結果也不相同。如對實驗現象進行現場研究,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進一步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例如,在講《原電池》一節時,我們通過分組實驗探究原電池的構成。每組都有導線、電流表。分步探究使電流表發生偏轉的條件。(1)菠蘿、西紅柿、桔子、銅—鋅電極;(2)菠蘿、西紅柿、桔子、銅—銅電極;(3)稀硫酸、銅—鋅電極;(4)稀硫酸、鋅—鋅電極;(5)稀硫酸、鐵—銅電極;(6)氯化鈉溶液、鐵—銅電極;(7)氯化鈉溶液、鐵—石墨電極;(8)稀硫酸、鎂—鋁電極;(9)氫氧化鈉溶液、鎂—鋁電極。在分步探究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漸清晰原電池的構成條件:“兩極一液一閉合,再加氧化和還原”。
三、引導反思,由惑到悟
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只注重一節課結束時的小結和對知識、技能學習的回顧復習,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每一時刻的反思、整理、升華、感悟。表面的多次提問,沒有真正啟動學生的思維。面對由整節課一個個互相聯系的問題構成的問題串,怎樣尋找突破口,怎樣解決它,在解決問題后,又怎樣獲得一般的方法,感悟、升華出本質的東西,形成思維的整體貫通、提升。教之道在于度,學之道在于悟。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將舊的知識、技能以及運用它不能解決的惑境轉變為把對新知識與技能本質的領悟和自如運用基礎上的創新的一次次升華。“溶液的配制與分析”這節課,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討論解決實驗配制中遇到的問題,分析實驗成敗的原因,產生誤差的成因,拓展了思維的空間范圍;通過以誤辯正、以假辯真、以偏辯全,最終形成了關于“溶液配制與分析”的完整的認識。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學會了解決一定物質的量的濃度的溶液的配制問題以及誤差分析的切入口和方法,這些都不是老師直接告知的,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反思悟出的。學生由惑到悟,提升了思維能力。
四、有效布置作業,做到有效練習
在傳統的化學教學中,學生的日常作業以練習為主,以練促教。教師從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問題,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適時強調和鞏固重難點,以達到學生對知識點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目的。這是傳統化學教學的作業形式,也是操作最簡便、考查學生知識技能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傳統作業應試色彩濃厚,多是機械重復,缺少創新活動;多是按部就班,缺少思維訓練。新課程改革要深入下去,必須要改變這種傳統作業的布置方式。要以作業為載體,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獲取和鞏固化學知識,積極探究化學基本規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首先,要針對化學知識點精選適量試題,要有針對性,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所學新知識;要具有代表性,讓學生在練習中能舉一反三。其次,要布置不同類型的作業,如布置家庭小實驗作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布置研究性作業,培養學生搜集材料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布置探究性作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布置調查報告作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等。最后,教師要及時批閱學生的作業,及時反饋,及時表揚,要看到學生的閃光點,鼓勵學生合作探究。這樣,通過作業的有效布置和有效練習,可實現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的永遠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下,以學生發展為本,吸取傳統教學的成功做法,轉變教學模式,講究方法策略,精心設計,用心調控教學過程,精講導學、巧問誘思,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如此,課堂就會變得活力四射。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春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