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程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如能將德育滲透到物理教學當中,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有助于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筆者在長期的初中物理教學實踐中,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挖掘課程資源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對青少年進行德育的中心內容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我們可結合教材,深入挖掘。如筆者進行“電磁感應”教學時,對我國古代對磁現象的重大發現和發明——指南針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學生從中了解到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磁鐵指南北的性質就被我國人民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也是我國人民制成的。學習“地磁場”時向學生介紹,因為地理兩極和地磁兩極并不重合,所以磁針所指的南北方向不是地理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稍微有些偏離,最早記述這一現象的是我國宋代學者沈括,比西方哥倫布橫渡大西洋時發現這一現象早了四百多年。通過這些課程資源的挖掘,學生從中了解了我國古代科學家對人類的所作出的重大貢獻,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再如筆者在進行“簡單機械”一節的教學中,利用閱讀教材向學生介紹了杠桿在我國古代的實際應用,學生通過對古代的科技成就的了解,必然能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師用自身的精神魅力、人格魅力影響學生
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受教師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這是由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所決定的,學生往往會爭先效仿教師良好的道德風尚。就拿一次演示實驗來說,雖然很簡單,教師在操作中表現出的對實驗器材的充分準備,有條不紊地進行操作,準確表述實驗現象,以及在實驗結束之后對實驗器材和實驗廢品的進行的規范處理,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素養。初中生對自然界、社會和他人已經有了自己的感性認識,并非一張白紙,任由教師擺布。基于此,我們在教育時,要多考慮他們原有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這樣才更能被學生接受,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德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陶冶情感的過程。教師自身彌漫的精神魅力、人格魅力也能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包括一言一行、儀表服飾等都能在讓學生在無形中受到美的感染,甚至是教師的每一次精心的備課中,教學方法的創新以及教師體現的敬業精神不僅讓學生感覺節奏輕松明快,而且在心中能對教師產生敬佩之情,并能從教師身上體會到一種責任感,陶冶了情操。
三、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精神
興趣的培養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學校教育。如今教師的責任,并不在于教會學生記住多少物理知識,而是應該帶領他們掌握物理學的鑰匙,使之對物理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其學習興趣與動機。比如,教師在教學中適當補充與課本內容相關的物理趣聞及我國最新的科學成就,或者多舉一些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生產方式的實例,就能使學生理解這樣的道理:物理學的發展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進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最終推動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類社會的進步。如人類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促使發電機的發明,使人類步入電氣化的新時代。人們根據古代獨木舟利用浮力的知識,發明了輪船、潛水艇等水上交通工具,進而氣球、飛船利用浮力而升空的事例。針對目前石油、液化氣價格持續上漲的局勢,分析尋找新能源的開發,以及新能源給人類帶來的方便,讓學生樹立環境保護和珍惜能源的意識。無疑,生動的實例既給學生以啟迪,又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和深遠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物理的意義,喚起他們探索身邊科學和自然界奧秘的興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
四、通過物理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意志品質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科學的基礎學科。可通過大量演示實驗教育學生,研究物理學的過程一點也離不開實踐。使學生在用實踐研究物理問題的過程中,養成尊重事實、誠實的品德。運用探究性實驗,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意志品質。在探究性實驗的教學中,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不拘泥于教材,大膽設想,積極思考,不怕困難和挫折,認真實驗,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有所發現,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我們不能要求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去探索、研究,但是要培養學生的求實、求新,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要求學生不僅能夠做出應該的實驗現象、驗證物理規律,還要求學生認真做出實驗報告,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正確對待,分析實驗中可能產生的誤差以及討論減小誤差的方案。這樣學生就不僅是看到一個實驗現象、驗證了一個物理規律,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實驗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形成科學嚴謹的態度和思維品質,在協作中養成互相尊重、團結協作的習慣。
總之,深入挖掘和及時捕捉物理教學中的德育因素,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也是一種藝術。只要我們做一個有心人,認真把握德育滲透的相關原則,對教材合理定位,實行德育的有機滲透和目標控制,做到優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在使一個觀點、一種思想在學生心靈深處生根發芽,就必定能獲得良好的整體效應,真正做到德育智育并舉。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豐利鎮四明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