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今人言:“教是為了不教。”顯然學生獲得學習知識的方法,比學生獲得知識本身更為重要。作為在新課程理念不斷浸潤下的當代歷史教師,應該牢固樹立“授生以漁”的理念,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授生以漁”的方法,為新課改做出應有的貢獻。
目前,在歷史教學中,不少老師還存在重傳授輕方法的問題,學生跟著老師走,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老師上得累、學生學得累。針對這種情況,歷史老師的當務之急是轉變教學理念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形成自主學習歷史的能力。
歷史知識的學習是一個非常復雜和繁瑣的過程,而且需要不斷地積累、比較、整合等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這樣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加工”過程,是對歷史知識的整理、分析和綜合的思維過程,教會學生整理歷史知識體系,是學生在知識層次的重要學習方法。
學生在整理知識體系時,首先,必須先對教材仔細閱讀,才能找出知識點。一旦把知識點正確地整理出來,知識點就會在學生的頭腦里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構成基礎知識的立體之樹。這樣就能把握教材的脈絡。下面就來和大家討論一下關于歷史知識整理的方法問題:
第一,根據時間順序進行記憶。這是最常用的方法,比較容易掌握。例如:1921年中共成立,1923年中共三大,1924年國民黨一大,1925年廣州國民政府成立1926年北伐開始,1927年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往武漢,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7年7月國共合作破裂,最后寧漢合流。這樣按照時間順序就把這一段的歷史知識有效地掌握了。
第二,根據事件內容進行整理記憶。這種方法能夠使歷史事件較為完整的呈現出來。例如:抗日戰爭,從1931年日本侵略軍制造九一八事變開始,1932年又制造了一二八事變,接著是1932年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然后1935年又制造了一連串的華北事變,再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正式爆發然后就是中共和國民黨之間的第二次合作,展開了一系列的抗日活動,到1938年10月進入到相持階段,1940年的百團大戰還有1942年的國外戰場的開辟,直到1945年8月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完整呈現了全過程。
第三,對比記憶。這種方法能夠使知識橫向聯系緊密。比如:從漢至元中央集權的發展問題,漢朝時施行“推恩令”;到了唐朝地方上設置了“節度使”非但沒加強中央集權反而削弱了中央的實力;到了宋朝軍政財權全部收歸中央使得權力空前加強;到了元朝地方上實行行省制度權力加強。這樣我們可以看到只有唐朝的措施不得力,所以印象非常深刻,有利于知識的記憶。
第四,等距離時間記憶法。根據幾個歷史年代間的相等差距的記憶方法,好處是只要記住了其中的一個年代就可推算出其余的幾個年代。如:相距兩年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護國運動,1917年護法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依此類推還有相距五年、相距十年等。
第五,趣味記憶法。如講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統治時期,要求學生記住當時的派別:大資產階級、雅各賓派、熱月黨人、督政府、拿破侖,要求學生記成“大雞鴨,熱都拿。”這樣就會在快樂中記憶,效果良好。
歷史知識就像我們學習的漢字,只有把它們串聯起來才能形成鮮活的文章,才能表達一定的意境,否則怎么能激起人們閱讀的興趣呢!所以我們要掌握方法來學習歷史知識,讓它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
學習歷史,不僅要了解人類社會的過去,更要從歷史中獲得教益,學會歷史的智慧。對前人的失敗和成功,我們不僅要客觀、全面地看待,更要讓其在今天現實生活中發揮參謀和借鑒作用,讓歷史和現實統一。
以史為鑒,古為今用,發揮歷史學科對現實的指導作用,讓學生用所掌握的歷史知識來觀察、分析當前社會熱點,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所學過的歷史知識來分析這些熱點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擺脫所謂的“歷史無用論”的困惑,感受歷史的智慧。以上是我的一點淺薄見解,希望對學生的學習能有所幫助。不成熟的地方還希望各位同仁能提出寶貴意見,共同進步。
(作者單位: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縣長山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