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提到歷史課,大多數人的印象就是一大堆過去了的人和事,整個課堂死氣沉沉,久而久之,歷史課被認為是毫無趣味的課,學生也漸漸對歷史課堂感到厭倦,而實際上,歷史課也可以有“詩情畫意”。
【關鍵詞】詩情畫意;激發興趣;啟發聯想;突出重點;情感教育
一提到歷史課,大多數人的印象就是一大堆過去了的人和事,整個課堂死氣沉沉,毫無生機,歷史課被認為毫無趣味的課,學生也漸漸對歷史課堂感到厭倦。而實際上,歷史課也可以有“詩情畫意”,讓枯噪無味的課堂變得有聲有色。
一、詩——利用詩歌,激發興趣,啟發聯想,培養學生對歷史資料的理解
詩歌貫穿著中國歷史發展的全過程,人們喜歡用詩歌表達自己的觀點,反映社會現實、世事變遷,可以說,不同時期的詩歌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當時歷史的再現,詩歌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中國歷史的演變史。而且古代詩歌句子整齊、講求押韻,富有樂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初中生對此種句子特別鐘愛。優美的語句,充滿想象的意境,更能打動學生,吸引學生,使學生沉浸在美的課堂氛圍中去感悟歷史。這樣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能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歷史課堂活動中來,充分體現學生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例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處世態度;“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宏偉氣勢;“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盛世局面。從《西江月·秋收起義》到《水調歌頭·游泳》,從七律《長征》到《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這些至今膾炙人口的詩歌都是原始的、最具說服力的素材。教師如能把這些詩歌在歷史課堂恰當地、不失時機的引用,就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走進”歷史,感知歷史,從而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思維能力和對歷史資料的理解應用能力。但詩歌的選擇要根據教學所需,適合中學生的認知程度,不可牽強附會。
二、情——運用史實進行情感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歷史教學在培養學生智商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情商。教材中總結了無數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蘊涵著許多可挖掘的情感教育元素,在情感教育方面較其他學科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歷史教學中必須努力挖掘這些元素,讓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逐步的領悟,達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目的。例如:講到中國古代偉大的成就時,語氣應當是無比自豪的,語調應當是高亢有力的,使學生不由地暗自贊嘆中國人的智慧和聰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在講到近代史中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國家衰落、任人宰割的歷史時,教師的心情是壓抑的,語調是低沉的,讓學生感受到民族的恥辱,增加民族的責任感。同時,歷史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臥薪嘗膽”的勾踐、“還我河山”的岳飛、“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繼光、“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他們身上體現了一種“先公后私”的道德境界,是情感教育的生動教材,對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高尚的情操,起著其他學科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在輕松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產生情感的共鳴,接受心靈的洗禮,從而為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畫——利用簡約的圖,突出重點,讓復雜的內容條理化
圖示法也是歷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教學方法。中學歷史教材對知識的敘述有一定的體系,框架結構比較明確,所以我們就可以把它圖示化,用圖來表達某一事件或某一章節的內容,表示其內在的聯系和本質。這種方式既簡約又直觀,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如:讓學生自己設計“三國鼎立”示意圖、“絲綢之路”路線圖 、販賣黑人奴隸的“三角”貿易圖等。教師也可以利用圖示法總結每節課的知識提綱。尤其是復習課,為了有利于學生靈活的掌握知識,理解知識間的關系,教師要打亂章節,用圖展示出歷史事件之間的橫向或縱向關系,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如:復習“中國是怎樣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就可以通過制作表格(包括相關戰爭名稱、戰爭雙方、簽訂的條約名稱、內容、影響等),使內容簡單明了,并體現出“一步步”這一變化的過程,使學生的知識體系系統化,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意——讓學生對一些歷史事件或人物發表自己的看法
初中生已對一些事件或人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教師應給學生提供一些機會,讓他們勇于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不管是對還是錯,是淺顯還是深刻,尤其是一些熱點問題、教學中的重難點、考試中的開放性試題等,通過課堂討論或歷史小論文的方式,讓學生各抒己見,這不僅有利于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正確評價歷史事件或人物,也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總之,歷史課堂也可以有詩情畫意,這是高效的完成教育教學目標的有力手段,是培養新時代健康有用人才的有效方式。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英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