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中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雙邊活動,是落實課程標準“三維目標”的重要手段,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則是教師組織開展教學雙邊活動常用的手段之一。“有效”的課堂討論能夠活躍課堂氣氛,還能使學生深入理解教材內容,更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途徑。
【關鍵詞】課題討論;問題;對策
目前初中歷史課堂上進行的討論,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依據筆者的實踐與體會,其主要存在的問題是:
1.學生參與率低。在常見的小組式討論(四至六人)中,一般不超過一半的小組真正比較熱烈,且集中于少數幾名學生積極活動,大部分的小組與學生只是充當課堂討論的陪襯。而集體或同桌之間的討論,參與率就更低,同桌之間的討論有的還會冷場。
2.學生合作效率低。在討論較熱烈的小組中,積極發言的往往是極少數學生,這些學生往往急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注意與小組其他成員交流。
3.學生探究深度低。一些課堂討論的問題,其實學生用幾句話就可以得出結論;一些討論的問題明明可以讓學生產生無數聯想,但往往討論時間只進行四五分鐘就結束了;特別是有的討論,學生往往只滿足于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而在討論中,學生能主動提出問題的不多。
如果課堂討論只有少數學生參與,這就不符合“讓每個學生有進步”這一研究性學習的價值取向;當討論沒有充分展開,沒有深入而流于形式,充當教師的“表演配角”,那么,課堂討論也就失去了靈魂。
如何才能提高課堂討論的學生參與率,提高學生充分、深入地參與討論的程度,提高課堂討論的有效性呢?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首先,在組織討論的形式上,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應該有意的安排。討論的目的不僅在于能夠讓學生充分發動思維,加深、拓展對知識的理解、分析;更在于在討論過程中學習與他人如何合作解決問題。將不同學習層次、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有機地搭配,實現“互補”,利于討論中小組能夠真正“動”起來,這不失為提高討論參與率的一個好方法。
其次,在設定課堂討論的內容上,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應該精心地設計。課堂討論的有效性不僅僅是最后結論性的東西,更重要的是討論的過程,過程中只要絕大多數學生思路打開了、合作起來了、表達出來了,或者從其它同學的回答中收獲了一些新的認識問題的角度、方法、知識,那么討論對于學生學習的三維目標的形成就是有益的,這場課堂討論就是有效的。
課堂討論的內容設計到位,才能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唯有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才能使得課堂討論合理有效。在七年級歷史下冊《明朝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鄭和下西洋”一節,教材安排了讓學生討論“為什么說鄭和不愧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筆者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教材上很容易就能找到,并不具有真正討論的價值,因此,筆者設計了另一個討論話題“鄭和的寶船來回都裝了些什么貨物?誰能說的最多?”,這一話題得到眾多學生的響應,因為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這一話題每個人都有話可說,而且能夠帶動學生回顧以往學習過的歷史信息,還能夠激發學生調動課外的素材。通過討論,讓學生形象地體會到“下西洋”對加強中外文化、經濟交流的巨大價值。這就說明,設計課堂討論的內容應注意:討論的內容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討論內容的趣味性,實際上是要求教師作為學習的幫助者能夠認真鉆研教材與課標,了解學生的身心、知識特點,使教學能更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例如七年級下冊《封建帝國的危機》“閉關鎖國”一節,理解“閉關鎖國政策對中國歷史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是課標的要求,是本課的重點、難點。現在的學生不但沒有封建專制統治、封建小農經濟的認識,而且七年級的學生也還沒有學過世界歷史發展的相關知識,讓他們討論“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除了在教材中尋找答案外,對于激發學生思維、合作、分析等能力沒有任何幫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閉關鎖國造成了國家、民族的日益衰弱;那么,歷史上哪些時期由于積極對外交往而日益繁榮?舉例說明!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主動與他人交流,給我帶來了什么好處呢?”學生同樣會感覺有話可說,而且更能切身體會到閉關鎖國的危害。從這一點看,設計課堂討論的內容還應注意要新穎!
還有,討論的內容要能引發學生的思考!設定的討論話題越有疑惑性,具有思維價值,越有利于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學生對學習和上課的興趣,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因此,課堂討論的有效與否與教師所設定的討論話題的質量息息相關。
教師設計的討論話題如果能讓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學生就會克服對討論的恐懼;如果能讓學生感覺到說了還想說,學生就能體會到討論的愉悅感。在課堂教學中,討論的開展不一定按部就班,按照教師的預設進行。時刻關注學生的反映,及時、合理地調整討論的內容,有時候按照課堂上學生反映出的疑問就地組織討論,效果更好。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