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緊扣教學的預習、上課、復習、練習四個環節,采取措施,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形成新的學習習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被動地聽老師講授向自己主動地去學習轉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生物教學;教學環節;提高能力
素質教育核心問題是提高學生的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能力呢?筆者認為:
一、抓好預習關,提高學生的自習和閱讀能力
預習是學生事先對所要學習的內容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的學習。要提高學生的預習質量,應從兩個方面去抓,明確預習的內容指向和及時對學生的預習進行檢測。在預習內容的指向方面,可以用一系列的相關問題去引導學生把握所要學習的內容。如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的預習設置以下問題:
1.細胞膜的功能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2.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什么?這兩種分子在細胞膜上是以什么樣的方式排列的?細胞膜的基本支架是什么?
3.物質通過細胞膜的方式有哪幾種?
大分子物質能否直接通過細胞膜?它們是按什么方式進出細胞的?小分子物質通過細胞膜的方式有幾種?這幾種方式之間有什么區別?
4.是不是所有的物質都能通過細胞膜?體現了細胞膜在功能上有何特性?這種特性與物質通過細胞膜的方式有何聯系?
這樣學生在預習時就可以有的放矢,在回答好上述內容時,對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至于主動運輸等難點則可以在課堂上解決。
學生預習效果如何?在習慣養成初期必須及時進行強化,在上課時應采取一定的措施檢測學生的預習效果,如采用提問或者以書面的小問題的形式進行檢查,達到及時的反饋的目的。至于采用何種方式,兩種方式各有弱點和優點。提問反饋及時便于在課上就地解決糾正,但是面不廣。書面小問題的形式,能對全體學生的情況進行了解,但反饋速度不如提問來得及時。采用此種方法應靈活掌握,因時因地而異,總的目的是讓學生有一個緊張度,形成認真預習的習慣。這樣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上把時間主要用在重點和難點上,提高教學效率。另外學生也學會了獨立學習的習慣,在今后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也能自動地有目的地去學習,解除對教師的依賴性。
二、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觀察發現問題和正確思考的能力
1.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在生物教學中有時問學生一些非常常見的動植物,學生都說沒有見過,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引導學生去觀察這個世界。比如在講解植物向性運動的意義時,教室外面就有很多植物,這時我就要求學生觀察那些植物的葉片朝向,為什么會這樣?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發現植物的葉片不管數量多少都不會彼此重疊,雖然學生每天都可以看到植物,但是從來沒有認真去觀察過植物,因此就不會發現問題。通過帶學生去觀察課本上的圖案,以及現實生活,這樣學生就會帶著好奇心去尋找一些常見事物中蘊涵的有趣問題。這樣不僅讓學生養成了觀察的習慣,而且提高他們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一個觀察能力強的人,不僅慣于觀察,而且善于觀察,因此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能力。(1)使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任務。良好的觀察是以明確的目的、任務為前提的,所以,學生無論在進行學習新知識的觀察或者驗證新知識的觀察之前,都必須對“應觀察什么”、“達到什么目的”十分明確。(2)使學生掌握與觀察對象有關的知識。學生對觀察對象的知識越豐富,觀察的知識準備越充分,就越容易取得好的觀察效果。(3)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我們必須明確,觀察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的重要手段;觀察不僅是方法,而且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要途徑。所以,在運用直觀手段讓學生觀察時,還必須指導學生怎樣明確去觀察。
3.創設充滿疑趣的真實情境。在教學中能否讓學生主動發問,主動探究,關鍵是能否將學習的內容與他們的經驗、需要、興趣建立聯系。如,“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實驗時,按照書上的操作步驟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總是不能達到效果。我就把這個問題情境留給學生,結果很多學生都發現了這個問題。這時就可以抓住契機鼓勵大家尋找答案和解決方法。沒想到很多班的同學都能想到在加入新鮮豬肝研磨液時不要馬上把試管口封住,要先等里面的空氣排出再堵住試管口,結果達到了很好的實驗效果。
三、在復習鞏固中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指導學生按“什么問題”,“題中有什么條件可供利用”,“所學過的什么理論知識與這個問題相聯系?”,“條件和理論知識之間有什么關聯可用于解決或解釋問題?”,如果不能解釋,還有什么隱含條件和理論來解釋?”,得出的結論與實際問題是否相符?”,這些思路來進行,進而形成解決問題的良好的思維方式。特別要注重以下能力的培養。
1.理解能力。理解生物科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所謂理解生物科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就是不但要知道它們的含義,還要知道它們的前因后果、適用條件,以及相關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2.實驗與探究能力。生物科學是實驗性科學,科學概念、原理和規律都是由實驗推導和論證的、實驗能力也是學生將來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礎。生物科學的重要知識常伴有實驗是現行高中教材的一個重要特點。本目標要求學生了解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和實驗步驟,會控制實驗條件和使用實驗儀器,會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解釋結果(數據),并得出結論,能夠根據要求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
3.獲取信息的能力。要讀懂生物科學方面的資料,能看懂圖表所包含的信息,并能從中找出規律是非常重要的。解答考查這類目標的試題,要求學生能從圖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具備基本的生物科學知識以及判斷、推理和計算能力。在閱讀資料時,要著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論、新發現、新技術和新方法,同時還要能讀懂圖示的生物意義,以及有關生物量之間的定性與定量函數關系。
4.對生物科學基本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知識僅僅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夠的,還要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應用這些知識去指導生物科學的研究、社會的生產和人類的生活,必須懂得生物科學知識的實用性和社會價值。
教會學生學會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不變應萬變,使學生從題海中解脫,從而樂于學習。
(作者單位:江蘇省句容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