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2年我國的教育方面資金投入要占到整個GDP的4%,教育資金投入問題再次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盡管當前我國的教育資金投入總量正逐步攀升,但是教育資金投入仍有很大不足。本文將著眼于當前高等教育資金投入的現狀分析,并指出其不足之處,點明出了我國應當加大高等教育資金投入的必要性,同時提供了一些相應的措施,并且對高等教育資金投入的新的發展預想做出了分析。
關鍵詞:高等教育 資金投入 措施
一、高等教育的屬性與特點
根據西方經濟學的觀點,社會產品可以分為三類,它們分別是:私人產品、公共產品和混合產品。純粹的公共產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特征。然而私人產品恰巧與公共產品完全對立,它具有消費的競爭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特征。但是高等教育卻是一種特殊的產品,首先,它具有收益的可分割性。人們通過投資高等教育可以使自己收入的提高、工作選擇機會的擴大等收益;其次,高等教育還具有消費上的排他性, 在高等教育機會有限的情況下, 一個人受教育就排除另一個人受教育的機會;再次,高等教育還具有“擁擠性”的特點, 這種產品的效用會由于消費者數量的增加導致擁擠, 每個消費者從中所獲得的效益下降, 即消費上的競爭性,在這些方面, 高等教育具有私人產品的特征。
然而,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公民不僅能獲得不少的個人收益,也可給全社會帶來廣泛的收益。高素質人才能研發新產品、新科技從而推動社會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進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對于整個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從這一點上看,高等教育提供的收益又是不可分割的。高等教育會給它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以外的人帶來積極的影響,因此高等教育又是一種典型的具有積極外部效應的產品, 具有公共產品的某些特性。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高等教育介于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兩者之間, 應該屬于混合產品即準公共產品。再由于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學科和研究的市場化程度低,無法通過完全市場競爭來提供有效的服務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投資具有連續性、固定性和遞增性,投資高等教育必然是一個長期連續不斷的過程,同時它的投資效益和價值的顯現是非及時性的。
倘若高等教育完全由市場進行資源配置,這時人們只會在自己的預期收益超過付費的成本時才愿意支付相應費用,而不會考慮其外部性。長期這樣一來必然會使高等教育費用無人承擔。但如果高等教育費用完全由政府進行配置,那人們勢必會大大加強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從而導致高等教育供給不足,長期以來也必然無法持續。正是由于高等教育本身的屬性以及這一系列的因素決定了只有政府部分的投資高等教育,才能提供有效的高等教育的服務水平。
二、我國的高等教育資金投入現狀分析
在我國,教育事業一直以來是國家關注的重點。國家一直提倡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制度,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加大了對教育的資金投入,特別是對高等教育的資金投入。但是就目前我國高校數量、專任教師數量以及教育經費投入的現狀來看,我國的高等教育資金投入還是非常不足的。
1、高等教育辦學狀況分析
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很大程度體現在高校的數量上。近年來我國對新辦高等學校方面有了很大的投入。2000年我國的普通高等學校數目為1041所,直至2010年我國的高等學校數目已達2358所,年均增長率為8.52%。從這一數據來看我國的高校數量在近10年間的確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但是這仍然無法滿足我國人口眾多的實際需求。2010年我國每10萬人口當中接受的高等教育平均在校人數僅為2189人,然而美國的該項數據為5339人。當前正是我國高速發展的階段,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稀缺對于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必然帶來巨大阻礙。然而高等教育資金投入的不足是使我國高校供給形成如此大的缺口的一個重要原因。
與此同時,我國高校的教師狀況也是非常不容樂觀。2000年我國的高等教育專任教師僅為46.3萬人,直至2010年,我國的高等教育專任教師也僅為134.3萬人。2010年我國普通高校的師生人數比為1:17.33,從這個數據當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我國高校當中的專任教師資源也是相當匱乏。而這必將成為高校培養人才的巨大障礙。我國應當增加資金投入來增加高校的專任教師資源,為各高校培養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2、高等教育經費分析
近年來,我國在堅持優先發展教育的戰略發展下,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規模有了很大的增長。就總量而言,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總額逐年增加,高等教育財政性投入絕對數穩步增長。2000年到2010年,高等教育經費從983.1億元增長到5705.9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9.2%,高等教育財政性經費年均增長率為17.1%。從這些數據來看,我國的確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資金每年都以一個比較高的速度增長。但是我們卻發現財政性經費占投入的比例卻持續下降,1978年為96.4%,到2000年為57.3%,到2010年,這一比例下降到48.7%。從高等教育的的財政性經費比例的逐年減少我們可以看出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負擔水平明顯下降。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國教育經費的增長比例雖然逐年遞增,但它遠遠小于事業經費的增長。國際上一般認可的標準是高等教育領域的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的支出結構比例為54: 46,而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比例來看,高等教育的公用經費投入比例相對偏低。從1997年到2010年,高等教育公用經費支出占事業費支出的比例變化不大,平均為41.5%,2010年也只達到了44.5%。從這些數據當中我們看出我國的高等教育公用經費投入偏低。
從以上一系列的數據當中我們首先應該認識到國家在高等教育資金投入數量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就目前的現狀和實際國情來看這種提升還是非常不足的,它還遠不能達到我國公民對于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國高等教育投入的資金相對于美國等發達國家來說仍然是有很大的差距。高等教育資金投入不足首先會導致高校數量以及高等教育所需的某些基礎設施無法完善;其次高等教育投入的不足也可能會降低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可能導致優秀教師外流,從而可能抑制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
三、我國加大高等教育投入的必要性
初等教育是每個國家教育的基石。但是,高等教育卻是一個國家高級培養人才的關鍵。因為只有在當人們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人們的知識結構才能從根本上發生改變,能力得到提升。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國家對高等教育的資金投入是密切相關的。眾所周知,美國的高等教育水平是非常高的。在美國,高等教育已然成為了其大眾化的教育。然而美國政府在高校的多種財政收入渠道中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特別是對于其公立的大學。同時美國對于私立大學也會投放一定的教育經費。另一方面,美國的教育經費的投入占全國GDP的比重也是遠高于中國的。由此,他們就會有更為充足的資金來建設和完善學校的基礎教育設施,并為學校的各項科研做好充分的資金保障。
高等教育已然不再像初等教育那樣簡單,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場所、設施等要求要遠高于初等教育。一旦高等教育的資金缺乏,就會給高等教育的整個體系帶來一系列的問題。然而這些問題也必然會抑制國家高等教育各方面的發展。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是需要大量的高知識水平的人來參與到國家建設中來,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和質量也就成了當務之急。因此,在我國,應當加大高等教育的資金投入,彌補由資金問題多帶來的高等教育缺口。這對于提升高等教育整體的發展也是十分有意義的。
四、我國當前加大高等教育資金投入措施
從對我國高等教育資金投入的現狀分析來看,高等教育資金投入確實存在著很大的缺口。但這個缺口是由于一系列復雜的因素長期以來堆積而成的。因此它是這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徹底解決,我們需要一個相對長期的改革措施才能逐漸看到成效。要加大高等教育資金的投入數量我們應該從高等教育資金投入的結構入手。
首先,提高國家財政支出比例。國家是高等教育的最大獲益者,高等教育事業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社會進步、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要素。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財政投入對高等教育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國目前高等教育投入的相對規模較大,教育投入和高等教育投入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2010年為16.01%和3.52%,均超過了西方發達國家水平。然而我國教育投入占GDP的水平卻還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4.46%(2000 ~ 2010年平均值),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國的公共教育經費總量小,要提高公共教育經費總量關鍵在于提高財政總支出占GDP的比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提高高等教育支出。另外,完善高等教育財政預算管理制度也是很有必要的。為了增強撥款程序中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應實行各級財政的教育經費預算單列,將教育經費在國家和地區預算中升格為類級。以便于教育主管部門統一支配,克服教育發展與政府撥款的脫節,確保政府對教育的足額投入和經費的高效利益。
其次,多渠道擴大高等教育投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籌措教育經費的主要依據有兩條,一是“利益獲得”原則。這一原則是指無論通過直接還是間接的渠道,只要是從教育中獲得的任何主體都應支付教育經費。獲得利益越高,支付的份額應越高。二是“支付能力”原則。這一原則是指無論通過直接還是間接的渠道,只要是從教育中獲得的任何主體都應按照其支付能力的大小提供教育經費,提供能力越大,支付份額就越高。而國家、社會、企業、團體、家庭、個人無疑都是從高等教育中獲得利益的主體,都應該承擔起投資教育的責任和義務。我國可以鼓勵社會捐贈助學,放寬捐贈渠道,完善捐贈稅制,最大限度的促進社會捐贈風氣的形成。同時還可以通過在社會上加大設立各種基金、獎助學金的方式,來加大對教育方面的投入。
在國家通過各種渠道籌集到了足夠的資金之后國家應當有計劃、有目的的將資金投入到最關鍵的地方。首先應當提升大學的辦學能力和硬件設施,在我國很多大學早已有了數十年的歷史,但是其教學設施仍然相當不健全或已經老化而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求,在籌集到資金之后我們首先應該改善這些設施,只有這樣很多教學模式才能展開,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因此而得到發散。同時我們應該鼓勵民辦教育的發展。高等教育民辦化已經成為了一個發展的趨勢。政府的資源永遠是有限的,不可能單靠政府出資來興辦高校,這項重擔也應當部分由著名企業家等挑起。當前,中國的民辦大學也正逐步興起。從目前的社會反映來看,民辦高校的各項指標正逐步提升,民辦高校的社會認可度也逐步攀升。
五、我國高等教育資金投入新的發展預想
在當前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的情形下,資本市場是融通資金的主要途徑,它具有效率高、透明度高和監管規范的特點。高等教育同樣利用資本市場融資,它可憑借資本市場的一系列優勢從而可以很大程度上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我認為這有可能是我國高等教育資金問題發展的新方向。
首先,資本市場通過其強大的融資手段可以為高等教育籌集大量的資金。由此一來,教育供給將大幅上升。這樣一來由高等教育資金引發的高等教育短缺的矛盾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其次,資本市場的融資規則可以促進教育教育經費使用效率的提升。它有助于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加強內部管理,推動高等教育結構調整。使現有教育資源得到合理使用。
再次,通過市場資本融資,可有利于高等教育相關產業的發展。由于現金流量充足,可帶動諸如高新技術、生活服務和文化出版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而其潛在的盈利性和良好的預期收益也必將成為資本市場的投資對象。
由此可見,將資本市場與高等教育對接這一趨勢對高等教育本身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很大程度上解決我國高等教育資金投入問題,對推動高等教育整體的發展同樣非常重要。但是市場經濟的風險也是很高的,我們不能一味追求大量的資金融通,也要注意規避風險。這種資金籌集方式應該適度進行,這樣來能確保其可持續性的發展。
六、結語
教育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基礎,是勞動力再生產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重要條件,是解決經濟發展中因結構變化而導致的結構性失業的主要手段,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本因素。然而高等教育卻是整個教育環節當中最為有效的環節,人們只有接受高等教育才能真正意義上的掌握工作的諸多技能。國家教育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同時,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支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各方面的建設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這些人才又必須接受完整的高等教育才能培養出來。因此,我國應當從多種渠道加大對高等教育的資金投入。同時可適當引入資本市場與高等教育相結合的方式來適當融資。從而保證高等教育健康、快速的發展。進而為各行業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從而保障我國各方面建設有序、高效進行。
參考文獻:
[1]楊愛美,趙永行.淺議我國高等教育投入現狀及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1(09),51-52.
[2]宋長春.教育投資理論視野下擴大高等教育投入[J].三江學院學報,2007(05),12-16.
[3]宗占國.美國高等教育投入體制對我國高等學校辦學經費來源多樣化的啟示[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4(12),102-105.
[4]石鈞.當前中國高等教育投入機制的分析與思考[J].高教研究,2008(01),25-28.
[5]王國清,馬驍, 程謙.財政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