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構建長吉城際戰略產業鏈的基礎
(一)長吉兩市工業規模增速顯著
2011年,吉林省全年GDP達到10400億元,首次進入全國“萬億元俱樂部”,增速達14%,比2010年提高近4個百分點,超過全國9.2%的平均GDP增速。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00億元,增長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600億元,增長1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600億元,增長11%。目前第二產業再經濟總量中所占份額最大,增速也最快,標明吉林省以往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現在正進入工業化階段。更為重要的是根據中國科學院發布的《中國科學發展報告2011》,吉林省GDP質量排名為第14位。GDP質量排名采用了“經濟質量、社會質量、環境質量、生活質量、管理質量”五大子系統,體現了又好又快的發展理念。吉林省能夠排到第14位說明在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環境效應、民生建設等各個方面發展是均衡的。
長春市和吉林市分別是吉林省經濟總量最大的兩個城市,2011年長春市實現GDP4040億元,增幅15.2%;吉林市實現GDP2278億元,增幅26.5%,遠超排在第三位的松原市1360億元的GDP絕對值和15%的增幅。2011年吉林市GDP達到長春市的56.38%,比2010年的55%略有縮小。兩市GDP總量達到全省的60.75%,具有絕對優勢。
這些均為培育長吉城際戰略產業鏈并逐步實現長吉產業一體化提供了較為雄厚的經濟基礎,而長吉城際戰略產業鏈的構建也必將將使吉林省煥發新的活力和生機,從而迅速提升綜合實力。
(二)長吉兩市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近幾年,在經濟總量不斷增長的同時,長春市經濟結構堅持“拉長補短”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汽車一業獨大的單一產業調整為以汽車及零部件、農產品加工和軌道客車裝備制造三大優勢產業,優化提升了先進裝備制造、光電信息、生物和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構成的八大工業產業體系。三次產業比重由10.7:46.8:42.5調整為7.3:52.5:40.2。創建并形成了一批特色園區,尤其是金融、旅游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由38.8%提高到44%,極大地促進了全市土地集約、工業集聚和產業集群發展。長春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城市性質也從改革開放初期的老工業基地城市向新型工業城市轉變,由單一的工業生產型城市向區域性中心城市轉變。
與長春市相比,吉林市以國有企業為主的重工業特征更加明顯,并且與長春市的工業結構具有緊密的關聯性。在長春市整體產業結構提升的同時,吉林市也進行了產業結構的大幅調整及優化升級。在上世紀90年代以吉林石化、吉化集團為首的重化工占到吉林GDP的80%左右,近幾年,在傳統的建材、電力、機械傳統行業采用先進技術和工藝實現產業升級的同時,化工、汽車、冶金、農產品加工和食品工業逐漸成為吉林市的四大支柱產業,同時醫藥、輕紡、電子信息行業也成長為優勢產業。
(三)長吉產業合作潛力不斷提升
長吉地區的大多產業具有較高的相似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構性并產生了激烈的競爭,但是伴隨著十一五期間長春與吉林產業機構的升級,長春逐漸發揮了核心區位優勢,尤其是金融、房地產、高新技術、租賃商服等第三產業領域的快速發展對吉林的相關產業產生了積極的帶動作用。從目前的產業結構特征看,完全可以繼續發揮長春市的帶動作用,提升吉林市在汽車、電子信息、金融、科研等行業上的發展潛力,并在原有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同構性競爭的農產品加工、醫藥、化工等行業通過選擇區分產業戰略地位,重新進行資源整合,實現優勢互補。
二、長吉城際戰略產業鏈的選擇
根據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及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到的世界級基地、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概念,按照帶動性、先進性、成長性、外向性、高效性、規模性的標準,綜合選取汽車制造、石化、農產品加工、軌道客車、冶金、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這十大準戰略產業作為長吉城際戰略產業鏈類型選擇的基本產業。
從城際鏈接性上來看,長吉兩市在地理空間上緊密相連,完全可以滿足城際鏈接的人員、資源、物流需求。從現有準戰略產業的協作性、集成性和整合性來看,兩市在汽車制造、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兩個產業領域的鏈接性較高,而且比較明顯的體現了長春市的高端性;石化產業協作性較低,而且比較明顯的體現了吉林市的高端性;其他的新興戰略產業如生物醫藥、光電子信息、軟件開發等產業兩市出現了較大程度的重復建設和激烈競爭,鏈接性較低,甚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
城際戰略產業鏈作為城際產業一體化中重要的一環,對一體化的進程至關重要,因此較高的產業戰略性和較高的城際鏈接性兩個標準缺一不可,要非常慎重。就目前長吉兩市的產業現狀來看,能夠符合城際戰略產業鏈標準的應該是汽車產業鏈、石化產業鏈和農產品生產與加工產業鏈,可以將生物醫藥、光電子信息以及軟件開發等產業作為準新興戰略產業鏈,待時機成熟,再逐漸升級為城際戰略產業鏈。
三、長吉城際戰略產業鏈的構建思路
(一)汽車戰略產業鏈的構建思路
長吉城際汽車戰略產業鏈應為汽車零部件和整車研發——汽車零部件制造——汽車整車制造——汽車貿易服務業——汽車再造業。
在汽車零部件和整車研發領域,努力突破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生產技術,建設相關配套設施。重點支持一汽實現自主品牌汽車產業化,加快純電動轎車的研發制造,同時積極發展高端特種專用車,支持專用車企業重點研發生產道路維護、工程作業、高壓輸送、保溫冷藏、消防安全等高端專用車,加快專用車基地建設。
隨著一汽富奧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一汽四環零部件公司的成功改制,長春打造汽車零部件航母迎來了新的機遇。特別是德國博世、大陸,美國江森、德爾福、采埃孚、李爾等16戶世界500強汽車零部件企業紛紛落戶長春,長春市汽車零部件企業結構不斷優化。后續應在長吉兩市加快建設歐美汽車零部件產業園、日系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和地方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形成車身內外飾、底盤、環境、轉向及傳動、車輪、發動機附件、電子電氣等系統模塊配套體系。
進一步發揮長春一汽集團和汽車產業開發區的資源優勢,打造中國最大的整車生產基地,同時加快建設吉林汽車產業園區,依托一汽集團自主品牌優勢,分步實施吉林汽車公司擴能改造和換型升級,加快形成吉林市微型車及多功能車的生產能力。
在汽車服務貿易領域,長春已經形成了以汽博會為特色的展會服務模式,在汽車宣傳、導購、展覽等售前領域做得較好,但是從歷次汽博會之后的交易情況中也明顯的發現對于金融、保險、試駕、辦證領域依然存在很大不足,形成了服務貿易領域的短板,包括售后保養、維修領域也存在服務水平低、產業集聚度差等問題。最近幾年隨著吉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大幅提高,在汽車銷售之外的許多配套服務領域,如停車場、物流、加油站等尤顯不足。而且布局在整個汽車產業鏈中較為分散,不能合理利用資源,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汽車產業鏈的提升。要建設一流的汽車戰略產業鏈就要努力打造長春汽車零部件出口基地,加快汽車物流、金融、售后服務、二手車交易等汽車服務體系建設,打造中國最大的汽車貿易中心,發揮吉林在長吉圖中的地理位置優勢,彌補服務貿易鏈條,從而加大整車及零部件的出口貿易量。
汽車再造業是汽車產業鏈未來延伸的重要方向,等夠對廢舊汽車進行高技術水平的修復和改造,是對一個城市汽車產業鏈條綜合服務能力和水平的檢驗。長吉兩市汽車再造業應集中發揮長春研發中心的科研優勢,帶動吉林市修理修配服務能力的整體提升。
(二)石化戰略產業鏈的構建思路
長吉城際石化戰略產業鏈應從兩個方面進行完善,一是石油化工研發——石油與天然氣開采——原油加工與石油制品制造;二是石油化工研發——石油與天然氣開采——基礎化學原料制造——合成材料制造——精細化工產品及有機化學新材料——石化服務貿易。
石化戰略產業鏈應依托中石油吉林石化產業基地,積極推進吉林化工產業集聚發展, 通過聯合長春各科研機構的科研優勢培育和引進相關配套、深加工企業, 拉長化工產業鏈條,使石油化工產業鏈向價值高端延伸,既滿足長春及周邊不斷增長的需求,又能帶動城際現代石油化工物流、化工培訓以及相關金融保險業的發展。
吉林市新建的吉林化學工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 是吉林市石化和新材料產業發展引擎,將使吉林市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石化產業基地。應積極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以延伸石化產業鏈條為重點,加強精細化工核心技術及產品開發,從而形成具有高度城際連接性的戰略產業鏈。
(三)農產品生產與加工戰略產業鏈的構建思路
農產品生產與加工戰略產業鏈應包含農副產品研發——農產品種植養殖——農產品粗加工——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貿易
長春擁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玉米深加工企業大成集團,中國肉牛加工業龍頭、占全國市場份額過半的皓月集團,全國最大的肉雞加工企業吉林德大等一批影響中國市場、亞洲市場,甚至全球市場的農產品加工業品牌企業,這些響當當的品牌構成了長春現代化農產品加工基地的產業圖。 吉林蛟河黑木耳產業加工園區、吉林林蛙加工產業集群也都具有了一定規模,形成一批行業內外的知名企業和品牌。
長吉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城際產業鏈的構建應充分發揮長春的科技研發優勢,合理開發兩地優勢農產品資源,重點建設生態農業技術平臺及農業示范基地、生物育種等項目,以有機、綠色、環保、品牌、精深加工為突破口,提高產品附加值;以農博會、民博會、東北亞貿易博覽會為平臺,促進周邊貿易及跨境貿易的快速發展,提升品牌知名度;發揮長春周邊郊縣及吉林市豐富的旅游資源,開展農家樂等多種形式的銷售模式,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最大力度的開發農副產品,并將產業鏈條延伸至旅游業、餐飲服務業、運輸業,深化長吉兩市城際鏈接性,并整體提升產業協作性。
(四)準新興戰略產業鏈的構建思路
就前期發展結果看長吉兩市在生物醫藥、光電子信息以及軟件開發等新興戰略產業中缺乏整體布局,部分項目重復建設,部分資源重復開發,部分人員流動頻繁,雖然在比拼GDP數量中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對未來兩市產業一體化的深化產生了制約。在這些準新興戰略產業的發展中,兩市應放棄唯數量論標準,進行資源整合,對各自資源優勢進行合理分析,細分市場,錯位發展。長春市應以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為依托,發揮光機所的科研優勢大力發展光電子信息產業,繼而帶動吉林市的光電子產品的生產以及提升軟件服務外包能力;以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為依托,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農業,吉林市以以長白山地域生物資源為基礎重點開發特色創新藥物,因地制宜的開發生物農業。吉林市則應依托國家級碳纖維高技術產業基地的優勢,積極開發碳纖維產品,提高碳纖維應用范圍,推廣碳纖維、稀土鎂合金在汽車、軌道車輛上的應用,探索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模式,同時加強長吉兩市的產業關聯性。
在準新興產業鏈的發展過程中兩市形成梯度漸進式發展模式,最終實現產業一體化。
注:本項目為長春市科技計劃項目“構建長吉產業一體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1RY37);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經濟增長與金融資源優化研究”;
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金融資源優化配置研究”(編號2011B16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