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前景廣闊,但是要發展農村經濟,首要問題就是要解決農村金融供需之間的矛盾。近代以來,我國不斷探索農村金融的改革,希望能找出解決農村融資難問題的方法,隨著探索的日益深入,我們發現,解決農村融資問題非常有必要依靠合作金融的發展。在現階段我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大背景下,農村金融的供需主體依然還限于是農戶與傳統金融機構,本文就從農戶與金融機構博弈視角來考察合作金融組織的優越性。
關鍵詞:農戶;機構;博弈;合作金融
在現代經濟生活中,借貸協議的達成不僅受客觀自然風險的影響,也受到借貸雙方非對稱信息所導致的信用風險違約的影響。為了防范違約風險,貸款機構一般要求借款人或者債務人提供適當的信用抵押或擔保。但是商業性金融所要求的各類信用抵押或擔保與農村的實際之間存在非常大的差異,致使農戶因難以提供各類有效的抵押擔保,而無法獲得相應的其所需要的貸款。融資雙方需求與供給無法實現均衡,導致農村信貸約束表現明顯。下面通過簡單的重復博弈模型,說明合作金融組織在解決農民貸款難問題中發揮的作用。
一、一般條件下借貸雙方的博弈分析
如果把農戶和農村金融機構之間的借貸關系看做博弈,那么理性的農民就不會歸還貸款和利息,而金融機構對農戶的行為進行預期,就不會向他們發放貸款,因此就會形成農戶違約與金融機構不貸款的囚徒困境。但是在無限次重復博弈的情況下,信貸雙方就可能走出囚徒困境,實現雙贏的局面。
(一)主要假設和一次性博弈的情況
主要假設包括:(1)博弈參與人:包括農戶和金融機構,博弈雙方都是理性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2)決策過程為:農戶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金融機構選擇發放貸款或者不發放;農戶在獲得貸款后,選擇違約或者不違約。(3)農戶使用貸款所活動帶收益率是r, 金融機構要求的利率為i, 金融機構的貸款成本為C1(調查信用成本),農戶的借款成本為C2(申請貸款花費),貸款本金為P,雙方博弈是完全信息的動態博弈。
一次性博弈的模型如下:
如果農戶只向金融機構借款一次,那么雙方博弈就是一次性的博弈。下圖的模型樹表示的就是這種博弈的過程以及各自的支付。
如圖所示,農戶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如果金融機構選擇不貸款,那么農戶的收益為-C2,金融機構的收益為-C1,博弈結束。如果金融機構選擇貸款,那么農戶的行為選擇包括違約與不違約。如果農戶選擇不違約,那么農戶的收益為P(r-i)-C2,金融機構的收益為Pi-C1;如果農戶選擇違約,農戶的收益為P(r+1)-C2,金融機構的收益為-P(1+i)-C1。假設農戶不違約的概率為θ,金融機構如果向農戶發放貸款,必須θ (Pi-C1)≥(1-θ)[P(1+i) ],從而得出,只有當θ≥■時,金融機構才會向農戶發放貸款,但是當農民得到貸款時,由于農戶得到貸款時,往往P(r+i)-C2≥P(r-i) -C2,即P(r+i)≥P(r-i),所以農戶總是選擇違約。而在完全信息情況下,金融機構可以預期到農戶的違約行為,就不會向農戶發放貸款。因此,在一次性博弈中,均衡的結果是農戶違約,金融機構選擇不發放貸款。由于缺乏擔保品、我國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以及農村特殊的地理位置,金融機構向農戶貸款前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人力與財力調查農戶信用,而農戶違約后,金融機構又難以收回貸款并對農戶實施可置信的懲罰。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農戶的信貸需求難以滿足,金融機構謹慎借貸,農村金融機構不發達。
(二)無限次重復博弈情況
當農戶向金融機構借款不只一次,而是不斷向金融機構借款時,借貸雙方的博弈就近似為無限次重復博弈。考慮這種情況,博弈雙方就可能走出囚徒困境,農戶會更加關心長遠的利益,農戶與金融機構就可以達到雙贏。
以下可以證明,在無限次重復博弈中,如果金融機構采取觸發戰略,即金融機構發放一次貸款,如果農戶能按時還款,那么金融機構就選擇繼續發放貸款;如果農戶有一次違約行為,金融機構永遠不會再向農戶發放貸款。在這種策略之下,農戶為了自身長遠的利益,就會選擇按時還款,而金融機構也會發放貸款,雙方互利。
農戶選擇按時還款時的收益為:
R1=P(r-i)-C2+[P(r-i)-C2]δ+[P(r-i)-C2]δ2+…=■
其中δ為農戶的貼現因子。
而農戶選擇違約的收益為:
R2=P(r+1)-C2+0+0+…= P(r+1)-C2
如果借款農戶選擇不違約,那么就要求R1≥R2
即δ≥■
由以上計算可推斷出,只要金融機構采取觸發策略,且農戶的貼現因子δ足夠大,農戶有足夠的耐心,借款農戶的長期收益就會大于其當前的收益。那么在無限次重復博弈中,借款農戶就會選擇按時還本付息。
接下來的問題是研究農戶加入農戶合作金融組織是否會增加農戶的耐心程度,增大農戶的貼現因子,使農戶做出還款的策略選擇。
二、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對博弈的影響分析
1.農村合作金融組織能夠采取觸發策略。對于商業性的金融機構來說,由于信息不對稱,向農民發放貸款之前需要調查甄別風險,那么就需要人力、財力以及時間去收集關于農民的信用情況。而在我國農村中的現實就是商業性金融機構要面對大量的分散的小農戶,因此這部分的成本C1對商業性金融機構來說工作量非常大。而對于單個農戶來說,不還款是最好的選擇,而商業性金融機構預期到農戶的這種行為決策,從開始就不會選擇貸款。對于合作性金融組織來說,農戶作為其社員,不僅是一個借款者,同時也是合作金融組織的股東。合作金融組織與農戶之間很少存在信息不對稱情況,這樣合作金融組織就會采取觸發策略,向農戶發放貸款。
2.農村合作金融組織能夠增加博弈次數。農戶拿到貸款后選擇違約,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惡意違約;另一種是因為農業經營中的風險使農戶無法按時收回投資。因為合作金融本身是基于農戶之間的血緣、地緣關系建立起來的,因此,合作金融組織與農戶、農戶與農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情況會很大程度的減少,相互之間信用情況都很清楚,這樣合作金融組織不必花費大量成本C1去調查農戶信用,而農戶也不必花費過多的交通、時間、金錢成本C2去辦理貸款,這種完全的信息對稱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社員農戶的不還款風險;同時,合作金融組織提供的不僅是資金的借貸,還有相互之間的服務——即互助,如果作為社員的農戶惡意破壞這種建立在互助基礎上的借貸,不僅失去的是借貸的機會,同時失去的還有親緣、地緣之間的信譽,破壞了這種信譽,那么在以后和其他農戶的交往中違約農戶會遇到很大的麻煩和障礙。考慮到違約的這些成本,為長遠利益打算,農戶會選擇還款。如此良性循環,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內在約束機制即能夠增加博弈次數。
3.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會對收益r產生影響。對于因農業經營風險而無法收回投資的農戶來說,加入合作金融組織降低了這一風險。合作金融組織是分散農戶的聯合,單個農戶只能被動的適應市場,但是合作金融組織下的農戶相互之間信息互通,經驗交流順暢,面對市場時就會更有組織性。如果合作金融組織同時也有生產的聯合,那么農戶之間的互助性質更加明顯,使得農戶可以在農作物的在生產、加工、銷售環節都能得到合作金融組織的幫助,面對市場談判時作為一個整體,可以為謀得更多的利益。
三、結論
所以,合作金融機構與商業金融機構相比更能夠規避信貸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即農戶與合作金融機構之間的借貸博弈,更近似于無限次博弈,這使得農戶在與金融組織博弈過程中更加注重長遠利益,通過在經營過程中不斷加強與合作金融組織,以及組織內部其他成員的了解與信任,不斷提高自身的誠信意識與協助水平。這樣一方面可以極大地促進農戶貸款難問題和農村金融需求難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也促進合作金融組織的發展和農村經濟金融的快速發展,實現雙贏的局面。參考文獻:[1] 胡士華、李偉毅.農村信貸融資中的擔保約束及其解除[J].農業經濟問題,2006,(2):68-71.[2] 王樹娟.重復博弈下的農戶信用機制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2):389-404[3] 陳雨露,馬勇.中國農村金融論綱 [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4] 曹玉貴,李一秀.農村金融機構與農戶借貸行為的博弈分析 [J].金融改革,2009,(02)[5] 胡振華.中國農村合作組織分析:回顧與創新 [D].北京林業大學,2009
基金項目:校基地重點“供銷社發展中融資問題研究”和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依托專業合作社構建多層次的農村融資體系”(AHSK09-10D13)的中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