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是區域經濟研究的重點和熱點,雖然已有多種成熟的模型,但基本都未從生命周期的角度,對區域經濟結構裂變的概率情況作出科學分析,而本文提出基于TTCI的評價設想,將對區域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發展的可能周期(時間)作出預測,對區域經濟競爭力的評價研究具有重要的拓展意義。
關鍵詞:區域經濟;競爭力;評價;結構生命周期
區域經濟競爭力的研究由來已經且區域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模型已經成熟。同時,區域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模型也有多種,不同的評價模型因為指標權重的設置側重點不同,其所得到的結論也不盡一致。區域經濟競爭力作為多種綜合因素(或指標)影響的結果,在評價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時候,需要從社會生產的各個層面進行考察與分析,并在權重指標設置時通過分析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從而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并為區域經濟競爭能力評價提供重要的策略。本文提出基于TTCI的區域經濟競爭力評價的設想,以期能對區域經濟競爭力的評價及其他研究有所創新和發展。
一、TTCI釋義及原理
在這里,TTCI實際上就是耐久性設計,在工業結構力學等領域,將“在規定期限內,結構抵抗開裂的能力稱為耐久性(durability),耐久性分析是隨時間變化的結構損傷程度的定量分析。①” 將這一原理引入區域經濟競爭力評價,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一般,區域經濟發展在片面追求效益的同時,會忽視長期耐久性,甚至一些地方為了追求當前利益,常常出現竭澤而漁的做法,雖然在短期內的確獲得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但從長遠的觀點看,則破壞了區域經濟自身發展的結構,在經過一定階段之后,因為生命周期規律,其經濟發展的競爭力會逐漸衰退。因此,本文提出的TTCI評價方法,就是從區域經濟發展的生命周期角度,對其競爭力的評價方法提出創新與發展。
二、區域經濟結構耐久性分析(TTCI)
(一)確定初始疲勞質量(IFQ)
根據結構功能發展理論可知,結構使用到某一壽命時,發生不能經濟修理的廣布損傷,而不修理又可能引起結構的使用功能/安全問題,這一壽命即為經濟壽命(economic life),而區域經濟的發展也存在這一現象。因此,需要確定區域經濟發展的疲勞質量(IFQ),通過結構細節采樣疲勞實驗,由斷口條帶觀察數據反推得到,如圖1所示,初步估算區域經濟發展結構的疲勞質量,其中TTCI區域經濟結構出現裂紋出現的時間(壽命),用Weibull分布描述。
(二) 使用裂紋擴展曲線(SCGMC)
區域經濟結構發展過程中,任意時刻t2的裂紋大小a(t2)與t1時刻的裂紋大小a(t1)的關系確定為:a(t2)=a(t1)+△a
故而,△a是t1時刻裂紋數值a(t1)和時間間隔t2-t1的函數,即a(t1)=w[a(t2),t2-t1],令t1=0,a(t1)=y,t2=t,a(t2)=x,則出現y=w(x,t)這一基本函數表達式,由此,基本判斷了區域經濟發展的疲勞曲線軌跡及基本數值,如圖2所示。
(三)區域經濟結構發展任意時刻裂紋分布和裂紋超過數概率(p(t,x))
任意發展時刻t的裂紋數值a(t)≤x的概率分布fa(t)=fa(0)[W(x,t)]
在t時刻,區域經濟結構出現裂紋大于等于x之裂紋的概率則表達為
p(t,x)=1-fa(0)[x,t)]
(四)確定經濟壽命周期T
建立這樣一種實驗評價模型之后,根據實驗數據,以區域經濟結構調整方便,保證結構功能完善,具有長效發展特征為標準,確定區域經濟結構發展的經濟壽命T,由此對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的可能周期做出評價和預測,從而為經濟發展競爭力的不斷保持和提升提供決策參考依據。
三、基于TTCI的區域經濟競爭力評價實踐
(一)指標選擇
在區域經濟競爭力的評價中,無論是采用哪一種評價模型,都需要選取科學合理,易于量化的指標。本在基于TTCI的區域競爭力評價中,將區域經濟競爭力“渦輪”模型①結合,仍然選取“經濟實力”、“國際化程度”、“創新因素”、“金融環境”、“基礎設施”、“政府管理”、“生態環境”等七個基本指標為主,通過對經濟實力、創新因素、基礎設施等基本指標的分析,判斷區域經濟發展的衰退周期及調整轉型的時間,從而不斷保證區域經濟發展競爭力的持續提升和保持。
(二)評價實踐
根據區域經濟經濟力渦輪模型的要求,需要將具體指標體系細化,而且在具體的實踐操作過程中,一些指標體系因為難以量化,故此依然需要細化到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經濟增長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人均投資額、地方財政收入、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全員勞動生產率等。依據因子分析方法,通過對筆者所在甘肅省十四個地州市區域經濟結構發展裂變周期及概率的分析,綜合得出甘肅省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排行情況,其中蘭州居于第一位,而臨夏州則居于末位,除了蘭州和臨夏之外,分別為酒泉市、慶陽市、嘉峪關市、金昌市、平涼市、白銀市、天水市、張掖市、武威市、隴南市、甘南州和定西市。而這一結果與甘肅省統計局對甘肅省14個地州市的類型劃分基本一致,基本驗證了本評價設想模型建構的可行性和準確性。
(三)結論與建議
根據評價結果顯示,蘭州市、隴南市、甘南州的區域經濟結構裂變的概率較低,而嘉峪關市、金昌市、白銀市以及天水市、武威市和臨夏州則因為經濟結構出現裂變的概率較大,影響其競爭力提升的因素明顯,需要進一步調整經濟發展結構,通過轉型發展模式,改變各種產業的布局方式等,使其經濟結構處于耐久性的狀態,唯此,才能保證其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提升與發展。
而影響經濟結構裂變與競爭力提升的因素則以自然條件、經濟結構自身體系、人口因素等為主,且其綜合作用制約了經濟競爭力的提升與發展。比如,從經濟結構看,城鎮化率以及非農產業的比重分布不均,則是主要原因之一。
而這一因素只是影響甘肅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人口因素、文化生態環境、資源分布等因素也對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響作用。
由此可見,在區域經濟競爭力的評價研究中,除了傳統的已經成熟的各種模型之外,需要將其他科學領域的評價方法和模型引入,從而創新評價體系,提升評價的信度,為區域經濟發展決策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參考文獻:[1] 夏智倫.區域經濟競爭力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2] 梁吉義編著.區域經濟系統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