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信息主體權益是與征信系統中數據的流轉密切相關的,數據流轉的過程就是征信系統運行的過程,保護信息主體權益應當貫穿數據流轉的整個過程,而基于數據源的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是確保數據有效性和系統權威性的基礎。
一、征信數據源及其特點
在實際操作中看,征信系統的采集數據的方式主要有四種:一是行政主體行政作為后向系統管理者提供行政許可、處罰或其他信息,并由系統管理者加載。二是信息主體與法定對象進行商業交易后授權法定對象報送交易信息。如貸款,擔保,公積金繳存等。三是信息主體提交商業交易申請時提供身份、財務及財產信息等,并授權法定對象報送。四是已報送的交易信息的后續行為產生的新信息。如償還貸款或形成不良貸款,擔保到期或延續等。
征信系統的數據采集具有以下特點:
1、采集方式的間接性。一是系統建設和管理者(人民銀行)僅提供數據庫框架,不直接產生或采集信息主體的數據。二是商業銀行使用的數據不僅來源于本行,大量來源于其他機構。三是信息主體基本上不直接向系統數據庫報送數據。四是信息報送者征信的對象不是自己,而是與之交易的信息主體或其他行為的對象。如商業銀行報送貸款數據主要不是為了提高自己的信用,而是為了滿足系統征集貸款人信用的需要。
2、數據來源的廣泛性。數據需求肯有廣泛性,為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征信產品使用者總希望盡量多地掌握客戶與其信用相關的信息。基于這種需求,征信系統應當系統性地從所有相關并可得的信息來源采集數據。目前征信數據可能來源具有廣泛性,但不限于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公用事業提供者以及其他一些在被請求的情況下提供數據的政府部門或公共機構。信息主體具有廣泛性,到每個人,每個企業,擔保公司、商業銀行,信息內容覆蓋面廣,包括基本信息、整體負債、財務狀況、履約情況、
3、加載內容的法定性。征信數據的來源一般由法律法規進行規范,在我國,分三種情況:一是法定必須報送,如《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管理暫行辦法》第六條規定,“商業銀行應當……向個人信用數據庫報送個人信用信息。”二是法定不得加載,禁止征信機構采集個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紋、血型、疾病和病史等信息。三自由選擇是否加載,賒銷、公用事業繳費、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等屬于可自由加載的數據。
二、現有征信數據源管理規制下的信息主體權益保護難度大
1、非銀信息難及時。由于沒有直接的接口程序,每月或每季定期從相關部門采集到的法院判決,環保、勞動、工商、稅務等地方行政審批及處罰信息,然后上報征信中心加載,由于這是一種不連續的行為,系統內的信息狀態經常滯后于信息主體的真實情況,尤其是如果出現上訴重審或啟動行政糾錯程序,基本上難以及時加載到征信系統,此時甚至會出現產生錯誤信息的現象。
2、信貸數據不完整。一是中小銀行業機構和小額貸款公司數據接口程序尚未開發、開發緩慢或運行不正常。二是大部分機構存在少量操作性數據錯誤。三是表外業務數據錄入不及時。由于管理權限分割、人員素質不高、認識不到位等原因,部分機構的表外業務如承兌匯票、保函等業務沒有或沒有及時錄入基礎數據庫。四是業務描述不完整。個人和企業向外提供的保證、質押和抵押等附合同情況錄入不及時或不完整。
3、信用數據欠全面。目前,征信系統尚不能及時或完整采集以下對企業或個人信用影響較大的信息:一是交易所市場債券發行和及兌付情況。銀行間市場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集合票據等債務性票據發行及兌付情況。三是海外代付等境外融資情況。四是個人、企業、典當行及投資公司等機構之間的民間借貸。
4、數據反饋低效率。使信息主體不能根據自己歷史信用改正和規范自己的信用行為。一是征信產品使用規則不透明。銀行查詢信用報告后,再通過內部評分或評級系統確定違約率,但不同銀行之間的判定標準不統一,不公開。二是簡單的不良信息否定貸款申請決策機制,使債務人經濟狀況好轉以及還款行為改善等信息不能幫助其信用評分或評級向上調整。三是個人和企業兩大系統分割。跨系統間數據(如對法人代表、股東、實際控制人、高管個人與企業信用狀況進行綜合分析)缺乏直接的互相支持與印證功能。
5、數據修正失監管。客戶不能獲得信息正確保障并維護自己合法權益。一是數據上報階段缺乏監督。客戶情況報送到銀行后,銀行一般采取客戶經理負責制的方式,對客戶信息的錄入沒有復核程序。二是異議處理缺乏外部監督。異議核查和修改工作是由各商業銀行總行負責,如果出現自律不嚴格的情況,個別機構就可能把消除不良信息作為收回不良貸款的工具,近年來中小機構就曾出現過這樣的案例。三是數據修正時限缺乏監督。在已確認錯誤的情況下,銀行修改數據錯誤時間往往過長,可能給對企業造成不良影響或損失。
三、進一步從源頭加強信息主體權益保護
1、提高信息共享度。一是基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聯席會議平臺建立各主要部門之間的實時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二是對由地方政府部門審批的機構或企業,開展融資性業務或應收應付款較大,愿意接入征信系統的,應當提供接口。三是建立民間借貸自愿登記平臺,逐步促進民間借貸信息公開化。四是將資本市場的信用信息納入征信系統,并逐步建立基于社會融資總量和全部社會行為的信用信息數據庫。五是進一步開展國際間征信合作。
2、完善多層次、適度競爭、多種模式的征信機構體系。一是扶持優勢征信機構發展。對目前通過各種途徑已經掌握工商、稅務、銀行等經濟領域重要數據的征信機構,開放征信系統,并交換數據源。二是在征信機構之間建立市場化的競爭機制。在優勢征信機構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政府部門行政力量逐步退出征信業務市場,形成供需自動契合的市場體系。三是引導征信機構進行數據積累,開發和提供個性化的征信產品,對信用及息的需求提供無縫隙的市場覆蓋。
3、加強征信數據采集的管理。近期內,人民銀行應當建立數據質量評比制度,建立數據更正責任人跟蹤制度和人行征信柜臺數據再核對制度。在辦理貸款卡申領、機構信用代碼發放、貸款卡年審及貸款卡要素變更時,對申請書、征信系統及銀行業務系統三者間數據嚴格核對,核對的內容包括所涉及的變更數據和相關業務數據,發現的錯誤數據與對各金融機構的綜合評價掛鉤,提高各金融機構加強信貸信息質量管理的水平和積極性。
4、完善法律法規。一要盡快出臺《征信管理條例》,加強對征信機構等信息中介機構、銀行等信息主要使用機構的約束和管理。二要積極研究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對個人信息的采集、使用、交流、銷毀全流程提出明確的行為規范要求。三是擇機出臺《社會信用信息歸集條例》,確保部門間的信用信息系統不被浪費,不分割,不重復建設,形成統一的社會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