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轉口貿易是指國際貿易中進出口貨物的買賣,不是在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直接進行,而是通過第三國中轉進行的貿易。近年來,隨著金融危機對歐美發達經濟體的影響和我國經濟的持續向好,外匯資金流入趨勢愈加明顯,轉口貿易量大幅度增加,是否有異常資金借轉口貿易方式流入我國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關鍵詞:轉口貿易管理 原因 問題 建議
近年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外資流入趨勢愈加明顯,外匯儲備不斷增加,在這樣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了解外匯資金通過不同渠道流動的情況和特點,掌握異常資金流動的趨勢和規模。從我國公布的國際收支數據來看,2010年經常項目實現順差3054億美元,同比增長17%,結售匯順差3445億美元,對總順差貢獻率達到86%,其中轉口貿易外匯收支順差175億美元,毛利潤率達到33.7%,遠高于5%左右的國際經驗值。關注經常項目順差的快速增長,深入分析轉口貿易外匯資金流動的特點,有助于我們完善管理政策,抑制異常資金流動。
一、轉口貿易的概念及方式
轉口貿易是指國際貿易中進出口貨物的買賣,不是在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直接進行,而是通過第三國中轉進行的貿易。這種貿易對中轉國來說就是轉口貿易。轉口貿易的形式多樣,根據貨物流通渠道不同,可分為單據處理貿易和再出口貿易兩種方式。單據處理貿易方式是指交易的貨物直接從出口國運往進口國,貨物并未在第三國通關進出口,而中間商僅涉及交易單據的處理。再出口貿易方式是指交易的貨物由出口國運往第三國,在第三國不經過加工再銷往消費國的貿易方式。由于單據處理貿易方式實際上是貨物所有權的再出口,可以避免貨物在第三國通關進出口的繁雜手續,節省運費、保險費和手續費等費用,減少風險,還可縮短交貨時間,有利于進口商抓住貨物銷售良機,從而實現較大的利潤,因而單據處理貿易方式逐漸取代再出口貿易方式,成為當前轉口貿易的主要方式。
二、轉口貿易快速增長的原因分析
(一)轉口貿易具有低成本高利潤的特點。轉口貿易交易貨物不用報關,無需繳納關稅,而且貨物不用經過中轉國能直接從生產國運到消費國。因此,企業通過轉口貿易能簡化流程,節約時間和規避關稅,使企業節約成本,增加利潤,促進了轉口貿易業務快速發展。
(二)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便利了轉口貿易發展。現行政策將轉口貿易外匯收入納入待核查賬戶管理,實行“先支付后轉出或結匯”管理,防止利用轉口貿易渠道提前收、結匯。而轉口貿易人民幣收入無須遵從此規定,可直接進入企業人民幣結算賬戶,不但能規避匯率風險,還能加快資金回籠,因而以人民幣結算的轉口貿易收入大幅攀升。
(三)匯差利差的不斷擴大促進了轉口貿易發展。境內企業將內貿轉為轉口貿易可同時享受人民幣升值匯差收益和境外低利率融資。操作模式為:境內A公司從事進出口貿易,為境內B公司的境外采購商,A公司改變以前境外采購后直接賣給B公司的方式,而是轉口賣給境外C公司,再由C公司賣給B公司,B公司開立遠期付匯信用證進行貿易融資并延遲付匯,這樣B公司可同時享有人民幣升值和低融資成本的雙重收益。
(四)境外投資增加擴大轉口貿易規模。近年來,國內許多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境外投資設立公司,轉移生產加工基地,間接帶動了轉口貿易的增長。
(五)部分行業項目擴張使轉口貿易成為企業投產前的“試金石”。如有的企業新項目上馬。在正式投產前,企業以做轉口貿易形式,積累上游客戶資源,累計報價經驗。
三、當前轉口貿易業務中存在的問題
(一)轉口貿易真實性較難把握
1、轉口貿易中,企業的貨物流與資金流并不同步,有的先有資金流,即買方預付款先到,企業短則一兩個月長則一兩年才出貨;有的先有貨物流,即企業先尋找并鎖定貨源,待國際市場價格合適時方才尋找買方出貨。轉口貿易中,貨物流和資金流相分離,“兩頭在外”,企業只需提供進出口合同、發票等相關材料就可以辦理收結匯和核銷手續,銀行和外匯局只能審核單據表面的合理性與真實性,交易是否有真實貿易背景難以核查。這種情況下很可能成為異常外匯資金可隨意跨境流動的缺口。
2、對轉口貿易的利潤率缺少公允的判斷標準。根據調查的情況來看,個別企業的轉口貿易利潤率超高,有的企業甚至只有申報為轉口貿易的外匯收入而無相應的外匯支出,由于轉口貿易的利潤率受到進貨渠道、市場行情、運輸成本、正常貨損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很難做出準確合理估計,過高的利潤率容易成為資金轉移的渠道。當然轉口貿易利潤率偏高也存在客觀原因,比如:企業收付匯的時間不匹配,存在先收再支出的情況,造成收入金額大于支出金額;企業從保稅區采購貨物再銷往境外,由于付匯時不需申報,而收入被申報為轉口貿易,造成收匯數據遠大于付匯數據。
(二)轉口貿易外匯收支監測水平不高
1.對轉口貿易外匯收支的監測手段還有待完善。目前貿易付匯核查系統提供了轉口貿易數據監測和預警功能,可以對異常交易進行篩選,但對于轉口貿易的利潤率尤其是單筆合同項下的收付匯情況無法設定預警指標進行監測。
2.服務貿易非現場監測系統的功能也有待進一步發揮。服務貿易非現場監管系統具備數據組合監測和設定預警指標篩選等功能,有助于及時發現異常交易線索,但目前系統中缺少根據轉口貿易特點設定的利潤率等指標,不利于及時發現異常交易線索。
3.對于轉口貿易的境外交易對象缺少分析手段。依照一般原理轉口貿易是利用買賣雙方貨物來源、市場價格差異和信息渠道等的不同來獲取利益,實際監管中發現個別企業的買賣交易對手均為同一國家或地區的企業,甚至從名稱上看竟然為同一家企業,這樣的轉口貿易顯然與常識不符,存在很大的疑點。目前的監管系統只能對資金的匹配關系進行監測,還缺少對交易對象的分析監測功能,不利于確定轉口貿易的真實性。
(三)轉口貿易人民幣結算影響政策執行效果。轉口貿易政策對人民幣收入是否納入待核查賬戶未作出規定。從事轉口貿易的企業時常從境外進口后將貨物轉給下屬離岸公司,并從離岸公司收匯,或由離岸公司在境外辦理結匯,并將人民幣匯入境內,以規避轉口貿易收入待核查賬戶管理,抵消了轉口貿易政策效果。
(四)轉口貿易申報準確率不高影響國際收支數據質量。由于轉口貿易國際收支申報的特殊性,以保稅監管區域為中轉的轉口貿易常被錯誤的申報在“一般貿易”中,造成國際收支統計申報信息不一致,使得國際收支系統中轉口貿易外匯收支差額虛增,同時也導致企業無法正常辦理進口付匯核銷手續。當辦理核銷手續遇到困難時,企業才要求銀行將之前的一般貿易付匯申報修改為轉口貿易,企業如按轉口貿易付匯申報,銀行應審核的相關材料較為嚴格,然而銀行對貨物進入保稅監管區域又出境的貿易判斷不清,再加上受利益驅動,為滿足企業需要將申報修改為轉口貿易,影響了國際收支數據質量。
(五)“先支后收”方式虛增結售匯數據,抑制轉口貿易業務發展。《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外匯業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匯發[2011]11號)的實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無真實貨物交易背景的外匯收支交易,但也抑制了有真實貿易背景的轉口商的資金運作。以某企業作轉口貿易企業為例,匯發[2011]11號實施前,該企業用TT方式先行收回的貨款可支付到期的遠期信用證項下的進口貨款,但自2011年4月1日匯發[2011]11號實施后,該企業只能用自有資金購付匯,其先期收回的貨款必須在支付進口貨款后才能調用。而近幾年轉口貿易異常活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轉口貿易業務中不涉及幣種兌換,即企業不用擔心會有匯兌損失,也不涉及人民幣與外幣的結售匯。但匯發[2011]11號文件實施后,企業在自有外匯資金不足時必須用自有或借用的人民幣購匯支付轉口貿易外匯支出,然后再用收回的轉口貿易外匯收入結匯用以償還人民幣借款,這樣做的結果是不但增加企業的匯率風險和成本以及企業融資成本,從而進一步擠壓了企業作轉口貿易收益,抑制正常的轉口貿易業務發展。更重要的是虛增結售匯數據,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虛增我國外匯儲備,使原本不需要參與的匯率、匯兌參與了轉口貿易交易。
四、相關建議
(一)加強轉口貿易交易背景真實性審核。一是銀行在辦理轉口貿易收付匯時除要求企業提供規定的商業單據外,還應提供能證明貿易真實性的國外貨物報關單、運輸單及提單等物流憑證,以加強轉口貿易交易背景真實性的審核。二是加強對轉口貿易的關注。銀行對轉口貿易收付匯中出現的異常情況,如收支嚴重不平衡、收付匯時間跨度過長、頻繁大額進行轉口貿易卻無報關進口業務等,需及時向外匯局反映。
(二)健全完善轉口貿易外匯政策。一是將轉口貿易人民幣收款納入出口收結匯核查管理,銀行為人民幣收款企業開立人民幣幣種的出口收結匯待核查賬戶,人民幣收款存放該賬戶,在進口付款前不能使用。二是對于先收后支轉口貿易,允許企業付款時使用待核查賬戶對應出口收取的資金付款,提高企業資金使用效率。三是參照國際貨物進口海外代付國際收支申報相關規定,境內區外企業自區內進口貨物,通過海外代付方式融資,在歸還海外代付本金時,國際收支申報在相應貿易類型項下,以滿足貿易進口付匯核查的需要。
(三)區別運用“先支后收”轉口貿易運作方式。在轉口貿易外匯收支相關政策法規、操作規程等出臺同時,建議重新修訂匯發[2011]11號內容,由“一刀切”全部實行“先支后收”轉口貿易運作方式調整為區別運用“先支后收” 轉口貿易運作方式,保證有真實貨物交易背景的境內企業進行正常的轉口貿易業務。如銀行與海關聯網核查境內企業存放在保稅監管區域內貨物清單,外匯局通過計算一定時期內境內企業轉口貿易收益率等方法,對有真實貿易背景、收益率穩定且在正常值范圍內的境內企業可適當放寬運用自有資金的比例,在其自有資金不足時可利用提前收回的轉口貿易外匯收入抵用轉口貿易外匯支出,從而緩解這些企業資金不足壓力,也減少虛增的結售匯金額。
(四)提高轉口貿易監測水平。一是整合貿易收付匯核查系統和服務貿易非現場監測系統,發揮各自優勢形成監管合力。二是加強與海關、稅務等部門的溝通協調,相互通報轉口貿易監管信息,及時了解轉口貿易企業經營狀況,增強對轉口貿易外匯收支狀況的分析預測能力。三是建立跟蹤調查制度,定期了解轉口貿易規模較大、經營商品具有代表性企業的經營情況,作為非現場核查的參考依據。
(五)加大轉口貿易非現場和現場核查力度。對企業轉口貿易收付匯中出現的如收支差額過大、收付匯之間時間跨度過長、頻繁大額做轉口貿易業務等異常情況,外匯局應及時介入,迅速核查,掌握企業交易資金流向和規模。對于無真實轉口貿易背景的收付匯行為及提供虛假單證辦理轉口貿易外匯收付的企業,應按規定予以查處,以增強政策權威性、嚴肅性。參考文獻:[1] 劉兆娟. 對新疆轉口貿易外匯管理中相關問題的思考[J]消費導刊,2009年,第22期.85-86[2] 夏炎. 中國轉口貿易現狀與問題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 2011年20期 .87-88[3] 鞠彥文.邊境地區轉口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華北金融》 2009年01期 .72[4] 周瑩.上海國際轉口貿易發展方向研究[J]《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 2010年06期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