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及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內在聯系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得出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是對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的“需要層次性”、“需要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需要是人的本性”的新發展。
關鍵詞:“以人為本”;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科學發展觀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1-0232-02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自2003 年提出以來,其內涵不斷得到豐富,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黨的建設以及科技、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對外交往、祖國統一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各個方面的理論體系。其中,科學發展觀指出“以人為本”為其核心,貫穿于整個經濟社會建設全過程。“以人為本”的內涵是對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的繼承和新發展,是我們黨與時俱進思想品質的體現。因此,我們要對其思想理論來源作認真分析,才能更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內涵。
一、“以人為本”與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的內在聯系
(一)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概述
馬克思認為,“需要是人對物質生產資料和精神生活條件依賴關系的自覺反應。”[1]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首先是滿足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像野蠻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為了維持和再生產自己的生命必然與自然進行斗爭一樣,文明人也必須這樣做;而且在一切社會形態中,在一切可能的生產方式中,他都必須這樣做。”[2]
需要是歷史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的需要也在不斷發展變化。不同的歷史時期,主體需要的對象、內容、水平及滿足的方式都是不同的。馬克思把人的需要按照由低到高的層次分為三種: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其中,生存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人類作為生命個體存在的前提。“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3]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為人的個體的存在提供前提條件,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活動。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需要也隨之發展。在生存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后,人們的享受需要逐漸產生,他們開始產生優化生存條件的需求。“人類的生產在一定的階段上會達到這樣的高度:能夠不僅生產生活必需品,而且生產奢侈品,即使最初只是為少數人生產。這樣,生存斗爭就變成為享受而斗爭,不再是單純為生產資料而斗爭。”[4]人們開始對生活質量提出要求,對各種生活必需品不但是能滿足其生存需要而且開始形成對其美的追求。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力進一步的發展,人們的發展需要也隨之產生,它是人為了完善自我、實現自我價值、表現人的本質的更高層次的需要。馬克思將它表述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種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只有到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
(二)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概述
科學發展觀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經過不斷的完善和豐富,在黨的十七大上正式寫入黨章。它是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中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其科學內涵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
科學發展觀是針對當前中國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實際工作中存在的一種片面的、不科學的發展觀而提出來的。這種片面的、不科學的發展觀只重視經濟發展狀況,忽視甚至損害了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利益。而經濟發展、GDP增長,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人的全面發展。因此,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為核心,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最終價值取向,以滿足人的需要來統領經濟社會發展,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以人為本”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是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是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是發展依靠人民。
(三)以人為本與需要理論內在聯系
關注人的需要,并尋求滿足人的需要的實現途徑,是馬克思一生從事實踐活動和理論活動的目的和歸宿。而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也正是關注人的需要,并指出應如何滿足人的需要,它們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關聯性。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便是體現了馬克思需要理論的“需要是人的本性”、“需要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需要具有社會層次性”等理論內涵。
科學發展觀本身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而其“以人為本”更是體現了馬克思需要理論,強調發展是為了滿足人民的需要,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唯物史觀指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馬克思的需要理論認為“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胡錦濤總書記注重從人民的需要出發,明確提出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以人的發展統領經濟、社會發展,使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與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相一致,使發展的結果與發展的目標相統一。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就是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將人民的需要與經濟發展相結合,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科學發展觀正是基于馬克思需要理論基礎上,提出“以人為本”,注重從人民的需要出發,來謀發展,促發展。
二、“以人為本”對需要理論的具體體現
(一)以人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的“需要具有社會層次性”
1.“以人為本”是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的基本觀點認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任何一種社會制度要發展下去,就必須不斷地發展生產以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需要。胡錦濤指出,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正是基于這點,當前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顯得尤為重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為核心,正是建立在需要理論和當前中國實際情況基礎之上。在發展過程中,注重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以人民的需要為出發點,謀發展、促發展。“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就必須重新開始爭奪必需品的斗爭,也就是說,全部陳腐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3]人民的最基本物質生活需要得不到滿足,不僅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甚至導致社會的倒退,同時也損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科學發展觀正是基于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基礎上,強調“以人為本”為核心,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2.“以人為本”是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認為,人的需要是社會性的,具有層次性。當人們的生存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后,就開始追尋新的更高層次的需要,即享受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于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對于政治、文化等精神生活的需要要求更高,他們要求民主參政,追求各種事物的美的感觀,需求自我精神上的享受。而當前只是盲目的發展經濟,人民的享受需要卻往往被忽視,人們成為工作的“奴隸”。科學發展觀依據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根據社會的變化發展,提出“以人為本”,重視人民群眾享受需要。并審時度勢,以人民群眾的需要為出發點,結合中國現有國情,制定和完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制定現階段的發展路線。
3.“以人為本”是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馬克思的需要理論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需要的最高層次,是人的發展的最高階段,也是人類社會所要追尋的最高階段,它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人們都有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同時,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也是社會進步的需要。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要注重將人民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視為目標,并始終朝著這個最高階段奮斗。而不能忽視了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不然將導致為“物的發展”,而忽視了人的發展。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互為前提和基礎。我們要在制定發展政策的過程中,始終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不斷滿足人們自我價值實現、自我發展的需要,努力創造物質財富,全面提高人的素質,才能給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最可靠的保證,提高的生產力又反過來進一步的滿足人民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需要。
(二)以人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的“需要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是人的本質”
“以人為本”是發展依靠人民。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認為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需要是人的生產實踐活動的內在動機。人們所從事的一切生產活動都源自需要。人是世界上一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創造者,而他的這種創造的動力,便是來自于自身的需要。科學發展觀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提出“以人為本”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不僅表明發展要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而且發展還要依靠人民群眾。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要重視人民群眾的作用,提高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社會科學的發展。而人民群眾積極性的提高也有賴于廣大人民群眾各方面需要的滿足。
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是對馬克思需要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以人為本”的深刻內涵都包涵體現著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它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基礎之上的,是對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64-3301.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261.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3.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