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處茅山革命老區的江蘇省句容市,是農業大縣,也是江蘇省丘陵面積比重最大的縣之一。句容市的農民收入能否倍增,直接影響到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自“十五”以來,句容市采取多項措施,有力地促進了農村持續繁榮和農民持續增收,但一些影響農民增收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認真審視句容農民增收的現狀,提出切實可行的具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意義重大。
關鍵詞:句容;農民收入;倍增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4-0054-02
為確保江蘇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江蘇省提出了以2010年為基數的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計劃。位于蘇南板塊的鎮江市,要求“十二五”末提前實現倍增計劃。地處茅山革命老區的農業大縣——鎮江句容市,農民收入能否如期倍增,直接影響到鎮江市乃至江蘇省倍增計劃的實現。因此,認真審視句容農民增收的現狀,深入分析影響農民增收的各種因素,提出切實可行、具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農民,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句容市農民增收的現狀
句容市位于長江下游,地處寧鎮丘陵山區,總面積1 385平方公里,其中低山、丘陵與崗坡地占87%,是江蘇省丘陵面積比重最大的縣市之一。該市農民數量大,農業人口46.3萬,占總人口的77%。自“十五”以來,該市立足丘陵山區實際,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農業,幫助農民創業,積極推動勞動力轉移就業,有力地促進了農村持續繁榮和農民持續增收。“十一五”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為9 925元,2011年上升到11 692元,連續八年保持了兩位數增長,涌現出了一批創業致富的典型和好的做法。
1.黨支部、村委會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領路人。天王鎮戴莊村為幫助農民增收致富,注重發揮基層黨組織和村委會作用,將黨支部、村委會骨干、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民“綁”在一起,建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專業協會。農技人員長期駐村、駐社提供技術支持,合作社將分散生產和統一加工銷售有機結合,走區域規模化之路,創造出了被日本專家稱之為符合中國農村實際情況、值得推廣的合作模式。唐陵村為克服單個專業合作社經營規模和服務半徑較小的弊端,將花木專業合作社和花木交易市場進行整合,成立花木行業商會,會員之間在資金、花木品種、數量和各個生產環節上相互協調,統一品牌,統一銷售,抱團發展闖市場,提高了花木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此基礎上,村里還引進了全國知名農業上市公司——廣東棕櫚園藝股份有限公司前來投資,給農戶提供最前沿的市場信息和良好的技術指導,使村民每年增收350萬元,村集體經濟每年也增收50萬元。后白鎮西馮村創立了“黨支部+基地+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幫助農民擺脫只在生產環節上打轉轉的怪圈,將農業的產業鏈延伸到觀光休閑和消費者的“餐桌”上,增加了農產品附加值。入社農戶人均年收入超過萬元,高于一般農戶20%。
2.引導農民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高效農業、生態農業。為了引導更多農民走上致富增收道路,句容市委、市政府要求市農委等職能部門,以“專家示范園”、“科技服務超市”和“農技推廣協會”建設為抓手,打通新品種、新技術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發展設施農業、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建設了一批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如在白兔鎮建立的“全國葡萄標準化示范區”和“全國無公害大棚草莓標準化示范區”,承擔起了技術推廣、經驗傳授、骨干培訓等職能。通過示范區的示范帶動,推進了設施農業、高效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農民增收。
3.積極推進農民創業園建設,開辟農民增收新渠道。2012年以來,句容以建設創業型城市為契機,激發農民創業熱情,優化創業環境,大力推進農民創業園建設,使之成為農民增收的新渠道。該市在全省率先創新農民創業方式,著力打造“一鎮一品一村一園”工程。截至2012年8月,建設了113家農民創業園,促進農民增收1.1億元,加上外出打工,農業勞動力轉移率達72%。后白鎮開設以廣興創業園、力輪車業有限公司、西馮花草木合作社三個創業基地,采取免土地租金,免貸款利息,免宣傳費用的“三免”政策,有效地解決了農民和大學生村官創業租賃土地難,啟動資金難的問題。邊城鎮通過引進寧武高新科技有限公司等龍頭新興科技企業,帶來了經濟總量的躍升,實現了農民就近轉移。市人社、財政等部門聯合對農創園等創業基地實行扶持,給予貼息貸款、創業補貼、建園獎勵。農創園共扶持547名農民成功創業,帶動1.18萬農民就業,人均增收8 000元。
二、提高農民收入的對策建議
(一)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著力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
工資性收入占句容農民收入的60%以上,是現階段促進農民增收的關鍵舉措。要加強農民外出就業的指導和服務,加快推進“村級勞動保障服務站”建設,健全農村就業服務網絡,推行就業信息“村村通”,開展“15分鐘就業服務圈”,構建無縫隙“就業網”,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根據市場需求和農民意愿,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培訓,培養勤勞+技術的“智慧農民”,讓適齡農民個個都有一技在手,變“苦力型”為“技能型”,增強農民轉移就業的能力。針對有些既想外出打工,又不愿流轉承包地的農民,建議鼓勵農機大戶獨辦或聯辦“幫耕隊”,與農戶簽訂幫耕協議,公開收費標準,做出質量承諾,確保地有人種,讓外出打工者安心打工,不至于一心掛兩頭,影響打工收入。
為更多吸納農民進城就業,必須推進以縣城為龍頭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要增加農民收入就要減少農民。以縣城和中心鎮為主體的新型城鎮是吸納農村勞動力、開展農副產品加工和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陣地。縣城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產業配置都已有一定基礎,在集中力量抓好縣城建設的同時,建設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新型城鎮,逐步形成以縣城為主體、中心鎮為骨干的城鎮格局。降低農民進入縣城和中心鎮的“門檻”,引導農民向縣城和中心鎮集中,增加城鎮的人氣,提高句容城市化水平。中心鎮的發展離不開產業支撐,要高度重視中心鎮的產業發展,政府應在加大自身投資的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入民間資本、外來資本等投入中心鎮的建設,加快產業集聚,提高中心鎮的功能配套水平,讓農民生活質量像在城市一樣,吸引農民就地創業就業增收。
(二)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
要增加農民來自農業的收入,必須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加大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力度。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把農技推廣工作定為公益性,財政將擔負起基層農技推廣經費資金保障責任,從根本上消除農技人員的后顧之憂。要推行農技人員包村聯戶制度,激勵和引導廣大科技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建立農技人員的績效考核機制,把個人利益與成果轉化效益結合起來。句容應積極主動地與域內鎮江地區農科所、江蘇省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掛鉤,邀請專家教授到現場進行技術培訓和操作輔導。加大“職業農民”培訓力度,提高“持證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的比例,打造一支職業農民隊伍。繼續向農村選派科技特派員,到田頭面對面、手把手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讓農民學到創業增收真本領。
(三)深化農村體制改革,建立農民增收穩定機制
1.充分保障農民的物權。農民的物權包括土地收益權和房產交易權,這是法律賦予農民的合法財產權。土地收益權是在不改變土地性質,承認土地集體所有的情況下,通過使用權和經營權的流轉,讓承包的農民獲得土地資本收益。要打破農村集體土地須變成國有土地才能交易的限制,加快建立農村集體土地交易市場,制定集體土地交易辦法,提高土地流轉的透明度。全面推廣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把土地使用權變股權,農民當股東。入社土地由合作社統一耕種,農戶除獲得勞動收益外,還可享受年底分紅和種糧直補。對已流轉的土地建議采取“實物地租”的形式,約定每畝租金為若干糧食,按當年國家保護價現金結算,這樣做可打消農民對租金貶值的顧慮。賦予農民小產權房資產屬性,對農民在宅基地上合法建造的房子,發給宅基地使用權證和房屋所有權證,應允許農民將自己不住的小產權房自由買賣,買者不分性質,身份,增值歸己,以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最終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的房地產市場。允許農民用承包地和經確權的自有住房抵押融資,以解決創業資金不足的困難。
2.建立完善農村保險機制。要健全農業保險制度,促進農業保險科學發展。句容是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政府要加快建立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機制。在搞好常規農業保險的基礎上,盡快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最大程度地消除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政策風險帶來的沖擊,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政策性農業保險具有社會公益性,不以盈利為目的,應增加財政對農業保險的補貼比例,降低保險保費率,讓農民買得起保險從而真正受益。世貿組織“綠箱”政策規定,“當農業收入損失超過前三年平均毛收入或等量凈收入的30%時,農民可得到當年收入損失70%以內的補償”,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穩定農民收入的機制。上海市對綠葉菜的政策性保險,值得我們學習。菜農同時投保蔬菜險和價格險,無論是發生自然災害,還是發生市場風險,雙方都可實現收益,從而以險養險。政府應鼓勵農業產業化中的龍頭企業將農產品利潤的一部分作為價格風險基金,在農產品價格過低時補償給農民。大力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和補助標準,逐步提高醫療費用的補償標準,擴大報銷范圍,提高醫療費報銷比例。全面實施被征地農民保障計劃,構建和完善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句容市提出力爭在2015年末,基本實現城鄉居民養老待遇無差異,增加農民保障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