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金融風險來源的介紹,分析了影響中國金融風險管理的因素,具體從資金、制度兩個方面分析了中國金融風險出現的原因。挖掘到了問題所在繼而希望對中國金融風險管理的建立提出更具有意義的改進措施。最后介紹了市場風險度量的VaR方法。
關鍵詞:VaR方法;中國;金融風險管理;市場風險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4-0087-02
在過去十年中,中國金融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顯著進展:一是匯率并軌,實現人民幣經營項目的可兌換,并不斷采取更寬松和更對稱的資本管制措施;二是銀行體系的不良資產情況不斷好轉,目前已經進入相對良性的穩健狀態;三是金融機構改制取得突破性進展,中資銀行的治理結構在加速完善之中;四是資本市場經歷各種波折,重新步入健康發展軌道;五是伴隨中國加入WTO承諾的到位,中國金融體系將全面對外開放,中國金融體系日益融入全球金融體系以上改革成績的取得毫無疑問是伴隨著一系列的金融創新成果的情況下取得的,但是,在這些成果背后也帶來了一些新的金融風險,如匯率機制改革后的今天稍有不慎就可能帶來災難性的金融危機,股權分置改革同樣也面臨著潛在的風險所以說,金融創新的過程雖然規避了風險,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風險,這是不能忽視的
特別是在2006年12月11日,隨著中國加入WTO五周年后,金融業全面開放的形勢下,這意味著中國將更加融入全球化的金融市場,中國經濟金融將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金融體系,中資銀行將與外資銀行展開全面的合作與競爭,外資銀行將給中資銀行帶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市場競爭將日益加劇加入WTO對中國金融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創新對于政府金融機構金融資產管理者以及個人投資者來說有著更重大的意義。
一、金融風險的來源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金融市場在經營過程中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越來越多,中國經濟管理體制尚不健全。投資者持有多家公司的股權,從而將風險分散在整個市場上,金融市場并不能防范所有的風險,金融市場出現問題就會引起政府的干預,而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帶來風險,非持續發展的經濟政策會給金融部門帶來更大災難,金融風險無處不在。
(一)金融風險管理體系不夠健全
中國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金融風險防范機制和管理體系。一直以來,中央銀行的信貸資金管理和金融監管工作都偏重于業務范圍的控制,現行的風險管理體制基本延續對信貸風險的管理模式,不論是外部環境還是內控機制都顯得較為薄弱,同時市場金融風險監管部門的組織結構欠完善。商業銀行的信貸質量差,近年來不良貸款日益增加,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導致信用風險,從而加大了監管難度,中國金融部門的資金來源中以單位和居民的儲蓄存款為主,資金來源單一,缺口較大。同時許多金融機構業務流程不科學,監督不力,風險防范意識差、組織結構設計不合理監管法律不夠健全,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存在較大缺陷。
(二)人們對金融風險的了解程度低,法律意識淡薄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使得金融已不再是一個國家內部的事情,而是金融市場面向全球化發展,伴隨而來的是金融風險問題日益突出。中國經濟在轉軌過程中遺留下的陳舊觀念仍然存在,對金融風險了解不到位,缺乏風險意識,甚至部分投資者為維護個人利益,千方百計逃避銀行債務、轉嫁經營風險,而部分銀行風險意識也不足,大量發放不良貸款,盲目擴張業務,而金融機構的業務又具有范圍廣泛、綜合性強以及內容復雜等特點,這些特點與現實的經濟環境相結合,就容易產生大量的金融風險。
(三)不穩定的社會因素
目前,中國金融市場上的不確定性因素越來越多,從近些年的情況看,中國金融透明度日益降低,造假數字、虛報情況的現象令人憂慮,但在外資銀行的業務份額達到一定比例同國際統一后,四大銀行若不再提高透明度強化內部制約監督機制,就可能積聚系統性金融風險。而金融領域的腐敗現象也普遍存在,這會降低公眾對自身金融資產的安全感,對保持中國的金融安全的負面影響也不言而喻。眾多社會問題如失業與下崗形勢嚴峻、城鄉差距與地區差距逐步拉大、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眾多社會問題的積累導致金融風險的增加,影響了中國金融市場的穩定性。
二、影響中國金融風險管理建立的因素
(一)金融機構對金融風險管理制度的需求不足
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是以國家為制度主體的強制性整體制度變遷模式,同時又是一種邊際性的漸進式制度變遷模式,強制性和漸進性是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主要特征。當國家作為制度選擇和制度變革主體時,金融制度的變遷目標變量是保證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因此國家必然最大限度地控制整個金融體系改革的速度和規模,采用漸進的增量改革的方式而不是激進的休克療法的方式來推進制度變遷。這就必然導致國家最大限度地維持“體制內產出”的穩定性,避免整個經濟轉軌過程中由于“體制內產出”的巨大波動而引起的社會動蕩和組織崩潰。而“體制內產出”的主要承擔者是國有商業銀行,所以要保證漸進式制度變遷的順利推進,支撐“體制內產出”的穩定性,國家就必然為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提供各種顯性或隱性的補貼,以彌補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所花費的巨額成本。
在政府對國有商業銀行承擔所有損失和風險的情況下,中國金融風險管理制度缺少建立的動機,由于沒有足夠的市場需求來促進風險管理的建立,因而金融風險管理制度的建立始終落后于金融體制整體的改革。
(二)國內金融資源匱乏
國內金融資源在產權制度供給、信用制度供給、貨幣制度供給、金融監管制度供給、外債制度供給和金融組織制度供給等六個方面出現不足。金融資源缺乏直接導致風險管理制度缺少實施的基礎和保證。
三、市場風險的度量
(一)VaR方法的定義
(三)VaR的計算系數
由上述定義出發,要確定一個金融機構或資產組合的VaR值或建立VaR的模型,必須首先確定以下三個系數:一是持有期間的長短;二是置信區間的大小;三是觀察期間。(1)持有期。持有期△t,即確定計算在哪一段時間內的持有資產的最大損失值,也就是明確風險管理者關心資產在一天內一周內還是一個月內的風險價值。(2)置信水平α。一般來說對置信區間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機構對風險的不同偏好。(3)觀察期間。觀察期間是對給定持有期限的回報的波動性和關聯性考察的整體時間長度,是整個數據選取的時間范圍,有時又稱數據窗口。
綜上所述,VaR實質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經過某段持有期資產價值損失的單邊臨界值,在實際應用時它體現為作為臨界點的金額數目。
(四)VaR方法的特點
(1)可以用來簡單明了表示市場風險的大小,沒有任何技術色彩,沒有任何專業背景的投資者和管理者都可以通過VaR值對金融風險進行評判;(2)可以事前計算風險,不像以往風險管理的方法都是在事后衡量風險大小;(3)不僅能計算單個金融工具的風險。還能計算由多個金融工具組成的投資組合風險,這是傳統金融風險管理所不能做到的。
參考文獻:
[1] 王玉玲,馬軍海,王晶.VaR模型及其在金融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現代管理科學,2009,(7).
[2] 劉曉倩,杜文意.中國金融研究管理綜述[Z],2010:5.
[3] 張曉琴,馮莉.論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管理商業研究[J].商業研究,2005,(2).
[4] 邵錫棟,連玉君,黃性芳.交易間隔、超高頻波動率與VaR統計研究[J].統計研究,2009,(1).
[5] 呂蕭,劉丹.淺析中國的金融風險管理學術探究[J].商業文化,2009,(10).
[6] 朱佳欽.淺談中國目前金融風險管理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外資,2011,(4).
[7] 何雅菲,李金明.商業銀行風險管理VaR值計算方法的應用與比較[J].當代經濟,2010,(5).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