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業是一項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的新興產業,對提高城市知名度、聚集人氣、拉動消費、促進就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阜新地區擁有豐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資源,亟須充分開發和利用。阜新地區應進一步整合宗教文化資源,發揮本地區的宗教文化資源優勢,探索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經濟之路。
關鍵詞:阜新;旅游;宗教;文化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4-0161-02
阜新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原始文明。早在七千六百多年前人類就在這里生息繁衍,因出土“世界第一玉”及“華夏第一龍”,被國內外考古學界稱譽為“玉龍故鄉”。坐落在阜新境內的查海古人類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村”。阜新擁有悠久而富饒的宗教文化資源,宗教文化色彩濃厚,宗教特色遍布阜新的主要旅游景點。我們應該科學整合阜新宗教文化資源,做好宗教文化的解讀、展示、弘揚工作,使宗教文化真正發揮出它在旅游業中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一、阜新發展特色旅游經濟的宗教文化資源
1.佛寺鎮——瑞應寺。阜新是藏傳佛教的東方傳播中心。清康熙皇帝親筆題匾的瑞應寺,屬藏式廟宇建筑風格,以其雄偉、規模宏大,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雍和宮的住持和部分喇嘛多出自瑞應寺,瑞應寺的“巴門扎倉”為蒙醫藥事業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
2.海棠山——普安寺。普安寺位于阜蒙縣南四十五里海棠山左麓,歷經六世活佛二百多年的擴建,占地面積四萬五千多平方米,較大的建筑項目有措欽大殿法相僧院,時輪僧院,密乘僧院,白泉寺、關帝廟、舍利廟、嘛呢廟、迪彥宮、瑪沁護法寺、龍王廟、白塔和轉經亭等二十余項。素有“小布達拉宮”之稱。普安寺遺址所在地海棠山的摩崖造像群是藏傳佛教東方中心唯一保存下來的民族瑰寶。現保存完好的佛像有267尊,形態各異的佛像集歷史、藝術、欣賞價值于一身,堪稱天下奇觀,是目前中國保存完好的浮雕造型藝術珍品。
3.王爺府——德惠寺。阜新王府鎮宗教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蒙古貞王府在人們的心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蒙古民族把這個地方稱作“諾顏格爾”,意為王爺府,簡稱王府。在王府的南面建有廣化寺、在王府的北面建有德惠寺。德惠寺建于1751年,仿北京雍和宮式樣修建,素有小“雍和宮”之稱。天王殿正門上方有藍底金字蒙漢藏滿四種文字的石雕寺匾一方,并有朱紅的“御賜”二字,門前石階有“二龍戲珠”浮雕圖案的階面,稱為“御路”。這是由國庫撥銀奉旨敕建的“皇家寺院”的例證。
4.道教宗師張三豐故里——懿州古塔。道教大師張三豐的故里在遼東懿州,即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鄉。距今九百多年的懿州古塔屹立在古城中,位于古城中部稍西,建于遼·太平三年(1023年),造型精美,是阜新地區保存最好的一座佛塔,為遼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懿州城是中國目前現存最好的遼代古城。阜新境內新近發掘的關山遼墓群為遼代中晚期貴族墓葬的典型代表,全國罕見。墓葬中出土的壁畫,百科全書式的全面反映了遼代的社會生活,考古價值極高。此外,戰國時期燕山城、武當道教創始人張三豐故里、千佛山等多處文化遺址,構成了阜新獨具特色的景觀。這些古城遺址都是可以開發的旅游資源。
阜新擁有著名揚海內外的“東藏”——瑞應寺和阜新境內多處頗具宗教特色的旅游景點;有近八千年的查海文化遺址;有堪稱“東北一絕”的海棠山國家森林公園;有以沙山、碧水、森林而聞名遐邇的大清溝風景區及世界絕無僅有的海州大露天煤礦(國家礦山公園)。這些宗教與歷史、人文、自然等旅游資源整合在一起,構成了阜新地區發展特色旅游經濟的宗教文化基礎。
二、阜新宗教文化旅游經濟發展滯后的原因分析
1.特色產品培育不足。阜新宗教文化中有不少名寺、名人、名事、名園。但是,有些還沒有進入旅游部門的視野,如全省最大的民主天主教堂還沒有在市內各家旅行社掛號;創建于清康熙年間的海州廟(彌勒菩薩成就院),是目前阜新市區內唯一尚存的一座藏傳佛教古剎建筑群,寺廟因依山而建,山坡一詞蒙語謁海洲,故寺廟又因此而得此名,也是不在名冊;盡管一座百余年的教堂和三百多年的寶剎名聲在外(中國大百科全書有記載),但在阜新旅游業中也是鮮為人知,事實上它們在旅游開發中也具有著很大的價值。總體而言,阜新對以宗教文化能為特色的旅游產品培育不夠。
2.對外宣傳力度不夠。近年來,阜新在地產促銷方面力度很大,但其中對宗教文化資源的宣傳則相對不足,主要是未能讓旅游者了解阜新是宗教文化名勝資源豐富的旅游城市。雖然,有關部門和新聞媒體做了許多艱苦細致的宣傳工作,但是,由于種種客觀原因,還是沒有達到游人皆知的理想效果。阜新對宗教文化旅游特殊性的研究還很缺乏,現有的研究主要是宗教歷史、宗教名勝、宗教文化等方面資料的整理、介紹;還沒有專門的宗教文化旅游規劃,僅側重在包含著宗教文化旅游在內的旅游線路的簡單設計。由于資金匱乏等多方面的原因,甚至像張三豐故居這樣的宗教旅游的拳頭產品都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宣傳和利用。
3.大眾參與度不高。宗教文化旅游有很強的特殊性,在參與性項目的設計上很有難度。目前,瑞應寺等宗教名勝景區在這方面做了成功的嘗試,效果很好。不過,總的來看,大多數還是觀光型的“靜態旅游”、“物態旅游”,旅游活動基本局限于寺廟之內,參與性、體驗性項目比較少。阜新有著豐富的帶有宗教文化內涵的民俗文化,當地居民宗教信仰度高,群眾參與性應該很強,但是對這方面旅游資源的挖掘、利用明顯偏弱。應該制定出指導性政策,引導當地居民自主開發地方旅游項目,積極參與發展地方旅游經濟。
4.宗教文化傳播不廣。阜新寺廟等宗教旅游場所為旅游開放奠定了一定的資源基礎,但關于宗教文化的解讀、展示、弘揚還需要有專業人員來做這方面的工作。原阜新書畫院院長著名畫家冷旭,他創作的《阜新八景圖》傾訴了對家鄉阜新秀美山川的熱愛。全圖將“沙海清溝”、“大漠林海”、“海棠摩崖”、“瑞應佛光”、“露天煤海”、“梨山讀畫”、“玉龍古村”、“巨龍銜珠”等阜新“八大美景”精巧經營、繁簡取舍、盡現于圖上,為提高阜新地區的知名度和發展旅游事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令人遺憾的是,阜新的作家、畫家、攝影家等各位大家們這樣的作品太少了。應該鼓勵廣大的媒體和文化傳播者、文藝工作者依托本地區的宗教資源,廣泛宣傳地方文化,為豐富地方文化特色作出積極貢獻。
三、探索阜新開發宗教特色旅游的途徑
1.大力提高對發展宗教特色旅游經濟的認識。對阜新發展以宗教文化游為特色的旅游經濟,需要進一步形成兩個共識:第一,宗教文化游是阜新旅游的一個主要的特色產品;第二,發展宗教文化游是阜新旅游的一個主要增長點,它可以聚集人氣,搭建招商引資平臺,拉動阜新經濟。開展宗教文化游,須加強部門間合作。宣傳、統戰、宗教、文化、旅游、園林、新聞等不同部門在宗教文化旅游開發方面存在著認識和責、權、利上的差異,加強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減少“內阻內耗”,增強合力。旅游部門要將宗教文化旅游文化景區(點)全面納入規劃體系,進一步加強對宗教文化旅游開發的行業性指導,宣傳部門要協調各相關部門,做好宣傳工作。
2.全面整合地方宗教文化旅游資源。阜新宗教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不乏名寺、名觀、名人、名事。這些珍貴資源已得到一定的開發,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資源整合力度。一是繼續恢復、修繕、扮靚一些重要的宗教場所,并恢復其宗教功能,這也是黨的宗教政策所要求的。二是科學設計旅游線路,開辟“佛教旅游專線”(海棠山、海州廟、瑞應寺、烏蘭木圖山等寺廟和景點)、“伊斯蘭教、天主、基督教旅游專線”、“中華八千年文化源頭和張三豐故鄉、塔營子古城”等精品線路。三是實行地產制勝戰略,主打瑪瑙、麥飯石等獨特產品,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四是加強區域合作。宗教文化旅游線路是多點的整合,在空間上可能跨越不同的區縣、市域。阜新相關縣(區)要協調合作,統一規劃,樹立全局意識,形成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整體聯動。我們還應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區域合作,開辟“遼西宗教旅游線”。
3.深入挖掘宗教文化旅游內涵。在宗教場所進行宗教歷史典故和文化內涵的解讀。一方面對現有景點進行必要的文字說明和圖解,比如規范、充實介紹性標牌的內容,在某些寺觀免費或低價提供解讀宗教文化的材料,以方便旅游者的自助游覽。另一方面對非物質性宗教文化進行深掘,運用專題片、電影和電視劇等手段展現阜新宗教的歷史、人物、故事等。積極開發宗教文化的外延式產品,在旅游紀念品上做好宗教文化的文章,形成宗教文化產品的系列化。阜新的瑪瑙、麥飯食產品全國聞名,可以將這些傳統技藝用于宗教文化旅游紀念品的制作。
4.全面突出宗教文化旅游特色。突出節慶活動在宗教旅游中的特殊功能。宗教非常注重節慶活動,應充分利用宗教的各大節日,推出轉經、撞鐘、喝臘八粥、吃喇嘛肉等活動,吸引旅游者參與。還可將宗教文化與少數民族的民俗活動結合起來,發揮其群眾性、娛樂性特點,使宗教文化旅游從寺廟延伸到街巷、廣場甚至農村集市。宗教文化旅游與其他文化和活動的結合,能產生彼此促進的極大效應。應做大與阜新宗教文化密切關聯的文化文章,如帶有宗教色彩的名人逸事等,借重其他文化活動,來推動宗教文化旅游的發展。
四、結語
阜新地區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在今后一段時期,應不斷提升旅游業發展質量,努力打造蒙古貞文化旅游品牌為核心,建設葛根蘇木旅游度假區和海棠山旅游經濟開發區。以溫泉新城為載體,強力推進溫泉旅游產業招商,打造“中國·小蘇打第一泉”品牌。推動文化與旅游產業相融合,打造自然生態游、敖包文化游、宗教文化游、瑪瑙文化游四大旅游產業聚集區,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爭創全國旅游強市。
參考文獻:
[1] 梁姝丹.阜新地區遼墓壁畫及相關問題[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2] 吳金鳳.蒙古貞敖包的歷史與傳承[J].滿族研究,2008,(2).
[3] 吳金鳳.試論遼寧蒙古貞的地域文化特色[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3).
[4] 王志清.佛光掩映下的民俗生活史——阜新地區巴拉根倉故事中“童年出家”與“佛祖賜名”兩個故事素的解析[J].西北第二民
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