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選取東盟內外共23個國家的數據為樣本,基于引力模型,引入CAFTA虛擬變量建立回歸模型,分別分析CAFTA的建立對中國與東盟之間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的影響。結論顯示,引力模型對中國—東盟間貿易流量的解釋有效,CAFTA的成立促進了中國從東盟各國的進口貿易,反之,對中國想東盟的出口則沒有顯著地影響。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成立產生了較強的貿易創造效應,而貿易轉移效應則不明顯。
關鍵詞:CAFTA;進出口貿易;引力模型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4-0177-04
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在WTO全球貿易自由化目標的倡導下,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國際多邊貿易體制的過渡階段和補充形式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建立自由貿易區和締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和地區日益增多。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世界簽署的FTA的數目不斷攀升,亞洲自由貿易區也呈現迅速發展的勢頭。
2001年11月,中國—東盟第五次領導人會議在文萊舉行,雙方一致同意將在今后十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并就新世紀初的重點合作領域達成共識。2002年11月,雙方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正式啟動。其宗旨是:促進地區內的經濟、貿易與投資合作,逐步對商品與服務貿易實施自由化,建立自由、透明的投資制度以及加強彼此間的經濟一體化。2011年1月1日,CAFTA正式全面啟動,中國與東盟雙方約有7 000種產品將享受零關稅待遇,實現貨物貿易自由化。也就是說,雙方90%的貿易產品將實現零關稅。
伴隨著CAFTA的成立,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關系在近幾年內快速發展,呈現良好的勢頭。近年來,中國-東盟貿易增長迅速,其增長速度快于中國和東盟各自的總體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年均增長超過30%。2004年,中國與東盟間的進出口貿易額為1 058.79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了35.3%;2010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達2927.8億美元,同比增長37.5%。其中,中國自東盟進口1 545.6億美元,增長44.8%;對東盟出口1 382.2億美元,增長30.1%。東盟已超越日本,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
因此,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之后對中國外貿的影響如何是當前的熱點問題,特別是中國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入全面實質性運作階段后,對中國的貿易流量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盡管貿易總額迅速擴大,CAFTA的成立對中國與東盟之間的進口和出口分別有著什么樣的影響?本文試圖對此問題加以研究。
一、文獻綜述
對于CAFTA的組建所產生的影響,國內外學者都進行了相應的研究與分析。
Benjamin A.Roberts(2004)用1996—2000年的數據分析認為地理距離對中國與東盟貿易流量有顯著影響,CAFTA的組建有助于區內貿易的整體增長,有較強的貿易創造效應,但對區內不發達國家經濟促進作用不明顯。Lee和Park(2005)運用引力模型分析認為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所產生的貿易創造效應大于貿易轉移效應,而且貿易轉移效應相對較小,并且有助于促進全球自由貿易,而CAFTA所產生的效應與東亞自由貿易區相類似,但要小于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效應。
從國內研究來看,張帆(2002)認為建立CAFTA所造成的貿易轉移效應不大,因為中國和東盟的進出口產品結構相似,貿易地區結構相同,對區域外的進出口都有較大的依賴性,成立自由貿易區后不會造成太大的貿易轉移效應,但對于貿易創造效應的獲得卻有很大的潛力。張燁(2002)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國與東盟產品結構既有一定競爭性,但也有很強的互補性。從中國與東盟進出口產品結構看,競爭性與互補性并存。組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可以增強區內整體經濟實力,具備更有利的條件參與國際分工與競爭。如果能夠建立一種穩定的雙邊貿易環境,中國既可以為東盟各國提供廣闊的商品消費市場,又可出口自己的優勢產品;既可以從區內先進國家吸納資金與技術,又可向不發達地區提供支持與幫助。
史智宇(2004)認為中國與東盟國家結成自由貿易區后,貿易轉移效應將會使中國對糧食和農產品等初級產品的需求轉向區內成員國,從而可能會減少從美國等工業化國家的初級產品的凈進口,增加自美國等工業化國家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凈進口。任珊(2006)亦認為CAFTA的建立使中國從美、日進口的商品轉往東盟的貿易轉移效應不會太大。
單文婷、楊捷(2006)運用基本引力模型得到如下兩個結論:一是評價各國的貿易潛力,結果表明現階段中國與印尼、老撾、泰國這三國貿易還存在不足,有很大的潛力挖掘空間;二是預測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貿易額增長率,認為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將繼續維持當前的良好勢頭。
二、數據與模型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組建之后,對中國的貿易將會產生何種影響?本文將采用引力模型對CAFTA的貿易效應進行計量分析,比較其對中國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的影響,并對兩者之間的差異給以合理的解析。
由于相關數據的缺失,本文選取東盟九國(除緬甸外)和除東盟國家外中國的十四個主要貿易伙伴在2007—2010年間與中國的貿易量作為樣本。這十四個國家選取的依據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中國與十四個主要貿易伙伴進口和出口貿易量兩個方面都保持較高的水平,且在2007—2010年其在中國進口和出口貿易中地位變化不大,這樣既能反映中國進口和出口貿易整體情況,又使各年度回歸結果可比性;第二,因為這些樣本國進口和出口貿易量都較高,排除了對中國大量出口資源型產品的國家,因為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對資源的需求增長很快,CAFTA的組建并不會影響到從這些國家的進口,如將這些國家數據引入回歸分析,會影響回歸結果相關系數和虛擬變量CAFTA的置信度。
此外,在模型中,各樣本國GDP的數據均采用以購買力評價(PPP)衡量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國與i國之間的距離采用兩國主要港口之間的運輸距離加以表示,中國則選擇上海港為其主要港口;同時僅將東盟六個老成員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文萊的虛擬變量取值為1,而其他成員國的虛擬變量取值為0,因為CAFTA對這些新成員國采取了更加靈活的時間安排,其降稅進程相對較慢,而且降稅幅度也相對較小,因此,在CAFTA組建之初將這四國的虛擬變量取值為0,與實際情況更加相符。
該模型所需數據分別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世界銀行數據庫以及中國航運在線。
三、結果與分析
但與進口不同的是,虛擬變量CAFTA的系數 α4的符號為負,且對兩國出口貿易量的影響不顯著。可見,CAFTA的成立未對中國向東盟各國的出口貿易產生積極的影響,當然這種影響也是不顯著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中國和東盟各國在自然稟賦、生產傳統、技術水平、市場輻射、地理位置等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基于比較優勢,都會選擇以資源票賦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出口產業,從而導致了相似的出口結構,進而雙方出口結構表現為競爭大于互補。中國與東盟大多數出口產品結構類似。其中,排名相差不超過三位的產品多達十類,約占所列的60%。同時,中國與東盟的出口市場均以美國、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以及中國香港為主,出口市場的重疊,也成為雙方出口競爭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中國與東盟應該在自由貿易區內全面合作,采取政府磋商與引導的方式,促進雙方出口產品的差異化、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同時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增加服務出口等,減少競爭,增加互補,以求長遠的和諧的合作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偉雄.CAFTA的貿易效應分析及政策選擇[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5.
[2] 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劉海云.CAFTA對中國外貿的影響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7.
[4] 單文婷,楊捷.引力模型在中國與東盟貿易中的實證分析[J].亞太經濟,2006,(6) .
[5] 王劍,徐康寧.中國與東盟在日本市場的出口競爭力比較[J].世界經濟研究,2005,(3) .
[6] 王勤.中國與東盟經濟的互補和充爭及其發展趨勢[J].東南亞研究,2004,(3).
[7] 張帆.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貿易與投資效應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02,(5) .
[8] 吳艷,蔣旭華.中國與東盟國家比較優勢及貿易結構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8).
[9] Benjamin A.Roberts.A Gravity Study of the Proposed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2004,(4):335-353.
[10] Holst,David Roland,Weiss,John.ASEAN and China Export Rivals or Partners in Regional Growth[J].The World Economy,2004,(27).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