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管理實證理論的目的是解釋與預測管理現象,它回答管理科學問題;管理規范理論的目的是為使管理實踐達到目標而提出的解決方法,它回答管理現實問題。管理思想史上的早期理論基本上都是規范理論。當然規范理論并非完美無缺,規范理論缺少實證檢驗的數據,其嚴謹性不如實證理論,但是僅有實證理論,管理學的框架就是支離破碎的,無法直接用于解決管理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管理實證理論;管理規范理論;價值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4-0218-02
一、管理實證理論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迅猛發展標志著哲學上以培根等為代表的“經驗論”的成功,但“實證主義”這一哲學名詞或哲學派別則是在20世紀20年代才正式形成,其最初核心是石里克創立的維也納學派。維也納大學自1895年起設立歸納科學哲學講座,頭一個擔任這個講座的是物理學家馬赫,1922年,石里克應聘擔任這個講座的教授,石里克本人也是從講授物理學轉為講授哲學的。1924年,石里克接受他的學生費格爾和魏斯曼的建議,建立了一個關于經驗科學哲學問題的小組,參加這個小組的,先后有石里克的同事和學生,如卡爾納普、紐拉特、魏斯曼、費格爾等哲學家,還有一些對哲學感興趣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如哈恩和弗蘭克。1929年,紐拉特、卡爾納普和哈恩共同起草了《科學的世界觀:維也納小組》這篇綱領性宣言,正式宣告了這個學派的誕生,在這個學派誕生后不久,費格爾1930年首次提出了“邏輯實證主義”這一哲學名詞并使之成為該學派的核心主張。
自哲學上的邏輯實證主義學派出現以后,它對“邏輯實證”的本質以及方法等的深入探討極大地影響了人們對各門具體科學中研究方法的理解,使各門具體學科中方法論的使用獲得了更深刻的認識論基礎。邏輯實證主義也為孔德等人創立的社會學奠定了哲學基礎,在實證主義方法的指引下,從傳統社會哲學中解脫出來的各門社會科學,確立了基于實證的新范式,獲得了快速發展。
邏輯實證主義在應用于科學研究時,有一套嚴格的操作方法,這就是“假說—演繹—檢驗”體系,該體系認為,科學理論是諸假說的集合,它們通過經驗上的可觀測結果而得到檢驗,如果這些結果在試驗中或者其他數據收集過程中被觀測到,那么那些觀測所檢驗的假說就被接受。后來波普爾進一步發展了實證主義,將所謂的“證實”發展為“證偽”,但實證方法的核心,即“假說—演繹—檢驗”體系則完全保留。
管理學研究和論文由此形成了“提出要研究的問題—理論文獻綜述—指出以往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假設—設計量表、收集數據—統計分析—驗證假設—提煉結論”的固定模式。
二、實證理論不能回答管理的“現實問題”
實證方法通過對假說的驗證來解釋現象,可是純粹的實證方法能夠解決“問題”或“矛盾”嗎?答案是否定的。呂力曾提出管理學研究中“求真”并不直接“致用”的觀點,這是因為“現實問題”產生于管理的目標與當前目標條件之間的矛盾,也就是改造世界的實踐目標與現有條件不足的矛盾。解決問題就是要想出方案,想方設法加入主觀努力、技術思考或物質手段,以便達到目標——而不僅僅是解釋現象。
對現象進行科學解釋的結果是科學規律,而現實管理實踐中僅僅有規律是不夠的。因為,“規律”只回答了“是什么”的問題,它并沒有回答實踐者、行動者所關心的“應該怎樣去做”的問題。換言之,由實證方法得到的實證理論是關于“規律”的理論,根據著名科學哲學家邦格的說法,“科學規律推不出規則,反之亦然”,實證理論是不能直接用于指導實踐的。規律推不出規則,機理推不出操作,是因為在機理和操作之間存在著一個設計環節。例如,建筑是一種技術,它所依托的規律是結構力學,但僅僅了解結構力學,并不能設計出一棟建筑,建筑的設計過程必須包含它如何滿足人的功能需要以及審美需要的問題,而這樣的問題結構力學是不能回答的。
具體到管理實踐中,來自于純粹的經驗概括的行動規則絕不是少數,此外,管理實踐中的行動準則還涵蓋了科學之外的民族文化、約定俗成等成分。例如,現實管理實踐中,電子商務盈利模式、豐田的看板式管理方法等看起來都不像是從實證理論中推導出來的,而更像一種結合了經驗、文化與靈感的混合物。從管理思想史的角度看,法約爾的十四條管理原則就根本不是實證理論。
從研究的過程來看,實證方法是從科學問題開始,為解釋現象而提出假設,再對假設進行經驗檢驗;而管理實踐需要從現實問題開始,并不是構造解釋性假設,而是提出各種不同的設計,然后對不同的設計進行模擬與檢驗、評價與選擇,進而加以實施,從而解決問題,因而實證方法不能解決“現實問題”。
三、管理規范理論及其價值
社會科學中,“規范理論”與“實證理論”之間的分野一直存在。例如,在經濟學中,實證分析是指分析經濟現象“是什么”的方法,而實證理論則是對客觀事物的狀況以及客觀事物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的事實性陳述;規范分析是分析經濟現象“應該是什么”的方法,而規范理論是為了指導如何提出有意義的政策建議。
管理實證理論的目的是解釋與預測管理現象,它回答管理科學問題;管理規范理論的目的是為使管理實踐達到目標而提出的解決方法,它回答管理現實問題。仿照1966年美國會計學會(AAA)對規范會計理論的說明,管理的規范理論應研究四個方面的內容:(1)確定管理領域,以便集中歸納有用的基本管理原則,并形成管理理論;(2)建立應達到何種目標的應然標準;(3)提出改進管理實踐的建議;(4)向那些隨著社會對管理的需求擴大而試圖拓展管理應用范圍的實務人員和研究人員提供一個框架。
管理思想史上的早期理論基本上都是規范理論,至今仍作為主流教科書框架的法約爾管理過程學派也完全是一個管理的規范理論,當代管理規范理論的大師則首推德魯克。
規范理論的主體采用演繹的框架,這是因為規范理論關注應該如何,所以在很多情況下規范理論使用“倒推”的方法。規范理論因為采用“倒推法”,很多時候重視的是“必要條件”,即要達到目的B,必須具備條件A;實證理論因為要尋求管理現象的規律,它重視的是充分條件,即在條件A下,一定會出現現象B。實證理論因為直接目的不是指導實踐,因此它不在意其它也能達成現象B的條件,這樣,管理實務工作者依照實證理論有時就無法做出選擇。例如,實證理論的結果表明了顧客忠誠可以增加銷售量,但是否只有顧客忠誠才能提升銷售量呢?實證理論不關心這一問題;又如,實證理論中組織愿景的確立能提高組織績效,但是否只有先確立愿景才能提高組織績效呢?
相比較而言,規范理論因為采用倒推法,它就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性。例如,法約爾認為做好管理工作必須重視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這是一個必要條件,這樣就使管理者有章可循,可以按圖索驥地達到管理目標。實證理論與規范理論在理論構成上的表現也不同,規范理論結構嚴謹,有中心、有展開,中心圍繞著管理的核心目標,而大部分實證理論顯得零散,導致管理實務工作者在看完若干篇實證論文后,極有可能出現“不看還清楚,越看越不清楚”的情況。管理實證理論在領導行為方面的混亂表現得尤為突出,特別是進入第三代領導理論之后,“??型領導”的概念層出不窮,導致實務工作者莫衷一是,如此發展的領導理論已經完全喪失了其實踐意義。
自1941年美國管理學會(AOM)成立以后,管理學研究的實證方法和管理實證理論在學術界取得了壓倒性優勢,AOM的會刊AMJ曾經聲稱以后只發表實證研究論文。近年來,不少海外學者不斷強調管理中的實證研究,甚至認為這是管理研究唯一正確的方法,是理解和指導管理實踐的“倚天長劍”。然而,如前所述,管理實證理論并不能直接“解決”管理的現實問題。自泰勒、法約爾以來的管理規范理論仍具有重要價值。
當然規范理論并非完美無缺,規范理論缺少實證檢驗的數據,其嚴謹性不如實證理論,這表明實證研究有其存在的價值,但是僅有實證理論,管理學的框架就是支離破碎的,無法直接用于解決管理的現實問題。
參考文獻:
[1] 呂力.管理學合法化運動的歷史、危機與前瞻[J].管理學報,2011,(10).
[2] 呂力.管理學如何才能致用——管理學技術化及其方法論[J].管理學報,2011,(6).
[3] 譚勁松.關于管理研究及其理論和方法的討論[J].管理科學學報,2008,(2):145-151.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