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刑罰執行是實現刑罰權的最后一個階段,執行的效果直接決定了整個刑事訴訟活動的價值是否實現。而目前中國仍存在“重審判輕執行”的思想,2012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對刑罰執行監督工作的重要性進行強化,并確立了檢察機關對刑罰執行工作進行監督的主要方式。在新刑事訴訟法背景下,如何細化完善目前刑罰執行監督中存在的問題,更有效的保障刑罰正確、合法、有效的執行還有待理論界和實務部門的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刑罰;執行監督;新刑事訴訟法;監所檢察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4-0258-02
刑罰是國家基于統治權依法對實施犯罪行為的人實行刑罰懲罰的權力,是實現刑罰權的最后一個階段。犯罪分子是否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按照判決、裁定來接受處罰,是整個刑罰執行監督的重點。只有通過執行才能使司法程序的結果得以實現,為整個刑事訴訟程序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刑罰執行如果不能得到徹底正確的實施,將使整個司法程序的“公正性”全部喪失,也背離了公正司法的初衷。由此可見刑罰執行監督也是一種終結性的監督工作,不僅可以及時發現和糾正刑罰執行和監管活動中的違法問題,還可以發現和糾正偵查、公訴、審判等訴訟環節中的違法問題。如何保障刑罰正確、合法、有效的執行,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被監管人合法權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法學理論中報應主義學說在現今仍有較大市場,例如康德即認為,刑罰的目的就是懲罰犯罪人,矯正道義罪惡,在中國“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等樸素的等量報復思維仍被大多數國人所接受。因此刑罰之于國民更重要的功能是懲罰,至于教育改造往往流于形式,甚至認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不必浪費財力、人力在犯罪分子身上。這也造成在中國刑事訴訟監督中長期存在著“重打擊輕改造”、“重審判輕執行”的思想,刑罰執行監督長期得不到重視,是整個刑事訴訟程序中最薄弱環節。
2012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將刑罰執行監督工作的重要性進行強化,并確立了檢察機關對刑罰執行工作進行監督的主要方式,對飽受爭議的留所服刑、監外執行、死刑的執行等程序均作了完善和修訂。但從一國法律體系角度來看,完整的刑事法律體系應當包括刑事實體法、刑事程序法、刑事執行法,目前中國對刑事實體法和刑事程序法規定較為完善,但還沒有比較完備的刑事執行法,它的主要內容散見于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中,而刑法、刑事訴訟法對檢察機關如何開展刑罰執行監督缺乏指導性和實踐操作性強,影響了刑罰執行監督的實際效果。因此,如何完善現有刑罰執行規定,解決刑罰執行監督中的難點和缺陷問題,已是迫在眉睫。
一、現行刑罰執行監督的特點及其缺陷
(一)刑罰執行權限配置不合理導致監督流于形式
刑罰執行分為刑罰執行包括交付執行、變更執行、終止執行等三個環節,中國現有刑事法律將刑罰執行的主要權限配置于審判機關和監獄、看守所等刑罰執行機關,即審判機關行使決定權,刑罰執行機關行使提請權、變更權,而檢察機關僅在該過程中享有監督權,而排斥了檢察機關的提請權、一定酌情處分權和程序控制權。例如根據現行刑法和刑事訴訟法減刑、假釋的建議權和裁定權集中在監獄(或公安機關)和法院,檢察院只有在裁定送達后才有權進行審查,雖然實踐中部分檢察機關將監督關口前移,在監獄提請時會發表意見,但并無實際的程序控制權,僅有建議權,無決定權和處分權,執行機關對檢察機關建議可采納,也可不采納,并無剛性的約束力。孟德斯鳩的權力分立學說理論基本觀點提出:“從事物的性質來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制約權力。”而同樣要有效對刑罰執行的權力實施監督,監督機關即各級人民檢察院就應當有相應的權力配置。
(二)監督對象的不完整導致部分刑罰的執行監督內容成為空白
刑罰包括生命刑、自由刑、財產刑和資格刑。刑罰中的執行包括監禁刑的執行、非監禁刑的執行、財產刑的執行和資格刑的執行。但是由于中國目前法律配套不健全,目前刑罰執行監督著重于對生命刑、自由刑的監督。對于被判處非監禁刑和資格刑的犯罪人員刑罰執行的情況并未有效開展監督,而對于人民法院判處罰金、沒收財產等財產刑的執行和監督,則基本沒有開展。可喜的是新刑訴法修改以來,不少地區的檢察機關開始嘗試對財產刑、資格刑等開展監督,但監督方法各地均還在實踐摸索階段,缺少統一有效的方式和標準。
(三)監督手段的單一性限制了檢察機關監督的力度
刑事訴訟法規定檢察機關對執行機關執行刑罰活動,如果發現有違法情況,應通知執行機關糾正,但是這僅僅是一種建議權,不會產生程序上的結果,不能阻止執行機關執行刑罰活動。檢察機關發出檢察建議的法律后果也并不明確,被建議機關是否采納,是否及時糾正違法都無法預料,建議權并不能影響整個刑事訴訟程序的進程,由此,檢察機關的監督力度大大折扣。
二、強化刑罰執行監督的對策
(一)擴大監督范圍
1.完善對交付執行的監督。完善當前法律規定,將罪犯交付執行時間、手續、方式、費用的承擔、不依法交付執行的責任等作出明確規定。同時明確人民法院在交付執行中的責任,人民法院在作出刑事判決后應及時將法律文書送達執行機關和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對交付執行依法實行監督。對交付執行不當的,人民檢察院及時提出糾正的檢察建議。
2.完善對財產刑的監督程序。人民法院的一旦對財產作出判決裁定的,負責執行的機關應將生效判決送達同級人民檢察院并及時報告財產刑的執行情況。人民檢察院發現對判處財產刑的罪犯沒有依法執行的,或者執行不當的,或者罰沒的財產未及時上繳國庫的,應當及時通知糾正。
(二)賦予檢察機關刑罰執行處分權
根據中國現行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執行機關可以依據罪犯的確有悔改、立功等表現,對罪犯提請減刑、假釋的處分權,做為監督機關的監所檢察部門也應當有適當的處分權,對于不符合規定的減刑、假釋,檢察機關既可以提出糾正的檢察建議,也可以啟動撤銷或者恢復原有刑期的程序。適當的處分權將使檢察機關可以影響整個程序的進行,也會大大增強檢察機關對刑罰執行的監督力度。
(三)重構檢察機關對減刑、假釋監督的程序
目前中國主要通過監所檢察部門對刑罰執行機關進行監督,以事后監督為主,以減刑、假釋程序為例,人民檢察院并不參加分管監區會議,對罪犯材料的審核是從參加監獄減刑、假釋通案會開始,一次通案會往往提請對數百名罪犯,在司法實踐中,監獄只給檢察機關7天審查時間,檢察機關派駐監獄檢察人員難以完成的,且審查方式也是以書面審查提請材料為主,這實際上阻斷了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
應當在立法中確立和完善檢察機關介入刑罰變更執行程序時機,將監督開始時間前置,實現過程監督和防范性監督并存。執行機關對罪犯計分考核、獎勵處分、工種安排等活動,都應當納入檢察機關監督范疇;執行機關在召開提請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通案會時,檢察機關應派員出席并發表意見;在正式提請時,應將提請文件抄送檢察機關;檢察機關認為必要刻意組織人員展開調查,可以查閱罪犯改造檔案;有關機關在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裁定和決定前,應主動聽取檢察機關意見。
(四)加大對各駐監、駐所檢察室的投入和建設
各駐監(所)檢察室承擔著繁重的監督任務,但目前多屬于派出機構,人員、工作條件往往得不到保障,人員少,工作量大、條件艱苦是其基本特征。很多基層檢察室人員只有兩三個,面對動輒幾千人的監獄,監督往往力不從心。檢察室的辦公條件、職級待遇等難以得到保障,也使部分檢察干警失去工作的動力,不少監督任務應付了事,監督效果可想而知。刑罰執行監督是刑事訴訟程序的最后一個環節,公正與否直接影響到整個程序的結果,2012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對刑罰執行的監督進行了強化,但具體的實施還需要加大對監所檢察部門的投入和建設,深入推進規范化檢察室的建設工作,不斷提升檢察室的條件,增強駐所檢察人員工作的能力和動力。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