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厭學是個普遍現象,也是會導致嚴重后果的社會問題,是一系列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在大學生心理上的綜合反映,但同時它也折射出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因此,通過對大學生厭學的原因分析,可以發現高等教育在大眾化階段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并對如何建立起以人的發展和自我實現為核心、以激勵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和培養健全人格為內容、以科學教育原則和科學評價體系為途徑的有效教育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厭學;原因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4-0307-02
21世紀是知識的時代,各行各業都需要知識型人才,然而在號稱知識殿堂的大學校園,遲到、曠課,上課講話、做小動作或悶頭睡覺,進游樂場、打牌、逛街,作業不認真、相互抄襲,甚至酗酒、賭博、打架、斗毆、聚眾鬧事等現象比比皆是,這些可以統稱為厭學現象。
大學生厭學會導致什么后果呢?從學生個人來說,專業功底不扎實,綜合素質提不高,實際上等于沒有完成大學學業任務,屬于不合格“產品”;從學校來講,學生厭學,學風下降,必然導致教學質量滑坡;從社會角度來說,這些學生長期無所事事,閑游浪蕩,會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據有關資料統計,在違法犯罪青年人中,中途輟學者,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犯罪學的研究發現,逃學是學生違法犯罪的雛形。1950年,美國犯罪學家謝爾登·格盧克進行的調查證實,逃學的青少年中有94.8%的人后來走上犯罪的道路。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學生在十二年寒窗苦讀后變得不愛學習,而讓這些大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呢?在此,筆者通過談話及問卷調查的形式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個人因素
任何事物的發展最終取決于主觀因素,所以我認為,自身原因絕對是產生厭學情緒的最重要方面。
1.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興趣是個人因素中最關鍵的因素。長期以來,在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中存在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完全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學生學習興趣培養。所以,當學生真正的進入大學后,整天只想著如何玩,而沒有任何學習的興趣愛好。據調查,認為學習是一種樂趣的學生只占被調查者的13.8%。
2.學生自身基礎較差,學習上存在很大壓力。自1999年全國高校開始擴招起,各學校紛紛降低了錄取分數線,尤其是一般性院校的生源質量較以往大有下滑。而我們的很多教師并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在教學內容的深度和難度上,在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上,仍舊象以前那樣,沒有絲毫改變。由于學生本身文化素質低、基礎差,很多情況下可能聽不道,越聽不懂就越沒有興趣和信心,越沒有興趣就越不想聽課,也就越聽不懂,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3.學習目標和動機的缺失。在中學時期,許多學生被家長逼著,學校盯著,唯一的目標就是上大學,努力學習的動機是十分明確的。而一旦邁進了大學的門檻,就以為追求的目標達到了。于是,支撐他們奮斗進取的動力消失了。許多大學生一走進大學校園就以為萬事大吉,吃喝玩樂,上網吧、泡酒吧,得過且過,混日子、混文憑,缺乏積極的學習態度,缺乏應有的自我約束力。
4.心理不夠成熟,心態容易失衡。很多大學生不能夠適應從高中到大學生活、學習狀態的改變,不會與其他同學交流,變得孤僻自閉;有些在戀愛、學習過程中受到挫折就一蹶不振。另外,大學的學習方法不同于中學,大學培養目標要求大學生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許多大學生進入大學后,不能適應這種變化,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導致厭學。
5.許多大學生認為在大學里,鍛煉能力是最重要的。有的醉心于當干部,整天忙忙碌碌,東跑西跑,出風頭、交朋友、拉關系;有的進社聯、學跳舞、忙比賽、作兼職,增強所謂的社會適應能力;把干“工作”當主業、學專業當副業,在學習上不思進取,不肯鉆研。
二、學校因素
因為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場所,除了主觀因素以外就屬環境因素最為重要了,一個好的環境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主觀意識的。所以目前大學校園和教育方法上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是大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主要原因。
1.教學條件方面。據調查,1/3的學生認為學校提供的學習環境一般或較差,沒有良好的學習氛圍也容易助長厭學情緒的彌漫;學校體制還存在一些弊端需要改善,有43.29%的大學生覺得專業不理想、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方式陳舊,是造成厭學的重要原因,調查顯示有近35%的學生認為教學管理還不嚴格,久而久之,敗壞了學風。
2.教學方法方面。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教師講授方式的單一、教材的陳舊、刻板、脫離現實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出現厭學的現象。目前的教學方法以“填鴨式”為主,而最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啟發式”教學只占教學的33.6%。這種教師講、學生記、考試背的“三段論”教學方式,磨蝕了學生的激情和個性,使學生覺得呆板、枯燥、毫無趣味,學習的失落感便“油然”而生。
3.教師素質因素。有38.41%和36.59%的大學生認為部分授課教師道德素質不高、業務能力差、考評機制不健全,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操作能力、創新能力、思想品德不能客觀評價,嚴重挫傷學生對課堂學習的信心,教師的“權威”不斷受到“質疑”,學生找不到敬佩的為人榜樣。學生對老師“威信”的質疑,特別是人格魅力方面的不敬佩,使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和興趣,也是導致厭學的原因之一。
4.教學管理方面。大班教學時,教師對學生更多的是疏遠、漠然、不認識、不了解,而缺少教師的關愛和班集體的溫暖的同學,會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及相應的反常表現:如自卑自賤、自暴自棄、一蹶不振,有的甚至走向精神分裂。所以,學生厭學并因此產生一系列的不良行為,大概與我們有些教師對學生缺乏愛心不無關系。
5.考試形式和方法單一。大部分考試課程均采用閉卷考試的方法,這樣的考試形式,導致學生普遍存在臨考前抱佛腳,死記硬背的現象,不能對所學知識深入理解、靈活應用。在考試內容上多數只是局限于教材內容,重視理論知識的考核,輕視能力的考查、素質的培養和檢測。
6.高校學生評價體系不夠合理。在當前的大學教育評價體系中,考試成績仍然是衡量一名學生優劣的最主要依據。它決定著獎學金發放、三好學生評比、學位的獲得、組織的發展以及畢業后的擇業等一系列與學生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問題。因此,一方面盡管大學生們在中小學就已經厭倦了各種考試,但為了應付,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機械練習,使一部分大學生產生了厭學心理、厭學行為。
三、社會原因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特定的社會背景,讀書也是如此,常說大學是校園和社會的過渡期,所以社會因素對于大學生的厭學也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1.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大學是校園和社會的過渡時期,大學生并非生活在社會的真空里,或多或少地要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吃喝風、高消費、攀比風、走后門等各種不良風氣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剝削階級人生觀時刻腐蝕著青少年的靈魂;有的學生認為,“書讀得再好又怎么樣,有錢就會有一切,可以買官,還可以買文憑”。這種情緒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降低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影響。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深化,大學生人人都有一份工作的分配模式已不復存在。大學生畢業后要進入人才市場,通過雙向選擇就業,使大學生產生了危機感。“畢業就相當于失業”的現象對在校大學生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大三或大四學生,少則半年,多則將近一年,為找工作而南下北上,四處闖蕩,心急火燎,根本靜不下心來鉆研學業,許多學生既無心思也無時間去聽課。在畢業時,那些有門路、有靠山的大學生,盡管成績平平,卻能找到好工作;而成績優異無門路的學生卻難以如愿。在校大學生對此極為不滿,對就業憂心忡忡,形成了有門路的感到學無壓力,無門路的學習失去了目標和動力,從而對學習逐漸產生了厭倦心態。
四、家庭原因
俗話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需要教給孩子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然而,事實卻是越來越多的家長都把“只要學習好”的思想深入地貫徹給自己的孩子,讓子女從小就背負上學習的壓力,有81.6%的同學直言不諱地說父母會給自己一定的學習壓力。有的家庭不和,父母離異,有的忙于工作,對孩子疏于管理,特別對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不聞不問,認為只要有地方安頓就行,把教育下一代的責任統統推給學校和老師;有的學生家庭貧困,父母不支持孩子上學,學校目前的收費就是以普通家庭能負擔為前提的,因此產生了能夠入學而無法承擔學費的特困生。經濟上的拮據,給學生帶來較大的思想負擔,由于不安心學習,造成成績下降,最終導致厭學。
總而言之,大學生厭學情緒的產生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最終會嚴重影響著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那么,如何來應對這迫在眉睫的問題是整個社會都需要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李靜,何琦.大學生厭學現象的調查及分析——以2003年對蘭州大學的調查為例[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2] 王玉峰.大學生厭學現象的分析及對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3).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