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師德評價是高校加強師德建設的基礎和重要內容。然而,如何建立科學的師德評價指標體系和完善的師德評價機制,一直是高校師德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在對當前高校師德研究進行綜述的基礎上,從高校師德建設的內涵出發建構了師德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一致性分析并運用AHP對實證院校進行了實證分析,探討了師德量化評價的方法、途徑和機制。
關鍵詞:高校;師德評價;層次分析;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4-0313-06
“不管中國還是世界,文化最重要”。這一著名論斷,是哲學家羅素1922年在《中國問題》一書中提出的。文化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文化的作用是“化人”,也就是通過一定的社會教育和精神感化,使人們接受特定的社會價值規范,成為擁有特定價值觀的人,他們通過對共同的理想、信念、取向、態度等價值觀念的認同和傳承,形成社會凝聚力,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鮮明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任務,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各項工作,發出了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動員令。傳承優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是當代大學的宗旨和使命,也是大學師德建設的重要內容,高校教師重任在肩,責無旁貸。
本研究針對當前高校師德建設中普遍存在的評價指標不清晰、過程不規范、主題不明確等問題,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親身實踐,構建了新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了實證分析和研究。
一、關于師德的文獻綜述
所謂師德,是指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社會賦予師德比其他一般道德更高的道德標準。
古往今來,人們對師德這一最寶貴的教育資源展開過多次討論,也對師德建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分析各位學者關于師德的論述,可以將其歸納為以下五個主要方面,即關于師德概念內涵的研究、關于師德特點的分析、關于師德構成要素的探討、關于當前一些教師師德失范原因的剖析以及關于重塑師德的途徑研究。
關于師德概念的內涵,國內很多學者進行過深入的研究。王曉莉,盧乃桂對師德概念的內涵進行過界定[1],上海師范大學王正平教授、江蘇省教育專家、南京師范大學金陵女子學院院長錢煥琦教授、安徽師范大學文秉模教授等多位專家都對師德概念進行過定義[2]。幾位學者對師德所下的定義雖然角度有所不同,但其都強調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的觀念、意識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在這一點上,專家們的觀點是一致的。
對于師德的特點,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不同的觀點。例如,丁紅、李革認為[3],高校師德屬道德范疇,道德對人們的約束作用主要依靠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調節人與人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王曉莉,盧乃桂在與國外教學道德維度的比較研究中指出[1],師德是衡量教師的首要標準,其范圍不僅涉及教師的工作,還包括其工作之外的各個領域,其層次不僅指向教師外顯的教學行為,而且還更側重教師個人內化的德性。2009年9月,時任教育部部長的周濟在第四屆全國師德論壇上強調,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自律是關鍵,他律是保障。廈門大學博士衛榮凡則認為[2],高校教師師德自律的主要特征主要體現在:他教性與自教性的統一;必然性與能動性的統一;內在性與外在性的統一;約束性與進取性的統一;師德自律形成的方法與師德自律境界升華的統一。
師德不是一個完全抽象的概念,其包括非常具體而明確的構成要素。關于這一方面,許多學者也進行了詳盡地研究。例如,作者丁紅、李革認為[3],高校師德是大學教師在長期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觀念、情操、行為和意志。賴閩輝認為[4],高校師德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愛國精神;(2)奉獻精神;(3)誠毅精神;(4)敬業精神。而文秉模、汪應峰在他們主編的《大學教師倫理學》一書中認為[5],高校師德規范的結構由道德原則、道德規范、道德范疇、道德要求組成。
關于教師師德失范的原因,有多位學者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和剖析。學者們的研究表明,在教師隊伍中出現的思想政治觀念淡化導致信仰迷茫、耽于個人得失缺乏奉獻精神、誠信缺失滋生學術腐敗、敬業精神不足職業道德下降等都導致了教師師德失范。師德建設跟不上教育事業的發展將對整個民族的進步以及學生的培養和提高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因此,深入分析師德失范的原因,將有效地起到防范于未然的作用。
師德是為師之魂,是教師素質的精神支柱。師德離不開思想教育和制度約束,但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每位教師內心的感悟和呼應,這就是精神的升華。因此,重塑師德,不僅僅要從思想教育入手,而且應該建立健全相應的規章制度。在這一方面,國內的眾多學者有著比較統一的認識,這是重塑師德的必然途徑之一。
二、師德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對于師德能否進行評價存在兩種不同的聲音。對師德進行評價持懷疑態度者認為:道德是形而上的,不能也不應拿個量器來稱量。比如崇高、美好、善良、純潔等,它們是永遠缺乏度量衡的。如果執意用某種評價體系來稱量,會帶來很多負面效應。量化師德是在扼殺師道尊嚴,對師德進行考核并與工資掛鉤,只會導致教師精神品質的敗壞。而對師德進行評價持贊同態度者則認為:師德評價用量化的辦法值得肯定,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進師德建設的作用,有利于客觀評價教師。采取這種方式進行師德評價,在分數面前一律平等。每位教師的師德狀況一目了然,比較客觀、公允,克服了以前評價的主觀隨意性。在目前許多學校還盛行人治的情況下,這種做法無疑是一個進步。
分析質疑者的觀點是,其主要依據是:道德是形而上的,形而上的東西是很難評價的,評價的體系與方法不宜量化。然而他們卻又找不出合適的方法,其觀點本身存在明顯的不可知論。我們認為,正是由于目前中國高校師德評價主觀隨意性過大、可操作性不強,才造成了師德水平提高乏力,師德建設無處著力的問題,因此,要搞好師德建設,師德不僅能夠評價,而且必須進行評價。
中國當前對師德進行評價的依據就是教師法中關于師德的規定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 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第52條加強師德建設中對師德的概括,可以說,還沒有一個具體的衡量和評價標準,盡管各高校均“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聘任(聘用)和評價的首要內容”并采取了教師考核“師德一票否決”制,但是評價的辦法、內容和指標體系各不相同。為此,我們首先需要分析確定高校師德的內涵,只有清晰高校師德的內涵、目標和任務,才有可能提煉出其師德的構成要素,這是構建高校師德指標體系的基礎。
(一)高校師德的內涵
高校這一關鍵詞就完全界定了其師德的范圍和層次,確定了高校師德的內涵必定要體現高等學校的功能定位,即育人道德,科研道德,社會服務道德和文化創新與傳承道德四個方面。可以從三個層次予以表述。第一層應是對中國一名普通公民的要求,教師首先應是一個合格的公民,要有一個公民應有的人格素質和道德水準。第二層應是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高校教師的職業特點和職責,要求教師忠誠人民教育事業、熱愛大學生、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誨人不倦、無私奉獻等傳統美德。第三層應是高校教師所擔負的將內化之后道德再升華并外化的弘揚和創新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神圣使命。綜上,師德不應只是單一的道德問題,而應該是以它所特有的方式滲透于每一個與教師密切聯系的事物之中。所以,師德評價也必然會廣泛地體現到對于教師本人言行及與之密切聯系的人和事物評價之中,此評價也就應該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結合的綜合性評價。
(二)評價指標體系
我們在對相關文獻進行較全面的綜述之后,借鑒前人之經驗并結合自身對高校師德內涵、特點以及結構的理解,嘗試建立了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三、高校教師師德的定量分析——基于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作為一種系統分析方法,通過分析復雜系統所包含的因素及其相互關系,將問題分解為不同的要素,并將這些要素歸并為不同的層次,從而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該法能夠將一些定量、定性混雜的指標進行綜合處理,特別適用于那些難于完全定量分析的問題。本文應用層次分析法對高校教師師德進行量化分析,并模擬對高校教師師德進行實證研究。
(一)建立結構層次模型
(三)進行層次總排序
四、高校教師師德的定量分析
本部分我們利用上述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評價指標體系對北京市高校教師師德進行定量分析——以北京聯合大學5名教師為例。結合指標體系,對應設計了調查問卷,并對北京聯合大學某年級100名學生進行調查。發放問卷100份,收回100份,有效問卷96份。通過分析得出排名結果。
五、結束語
盡管在我們的研究中存在評價指標可能還不盡完善,指標內涵可能還不甚清晰等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和不足,但是有一點是我們堅定不移的共識,那就是: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直接關系億萬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國家的前途命運和民族的未來。在呼喚和期待教育興國的今天,師德的力量決不可輕視。正如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中指出,“高尚的師德,是對學生最生動、最具體、最深遠的教育?!弊鳛橐幻咝=處熞杂X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帶頭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不斷加強師德修養,把個人理想、本職工作與祖國發展、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緊密聯系在一起,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為人梯,樂于奉獻,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努力做受學生愛戴、讓人民滿意的教師。
參考文獻:
[1] 王曉莉,盧乃桂.當代師德研究的省思:與國外教學道德維度研究的比較[J].外國教育研究,2011,(6):79-84.
[2] 衛榮凡.高校教師師德自律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3] 丁紅,李革.大學精神與高校師德的融合境界[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55-157.
[4] 賴閩輝.陳嘉庚精神的時代內涵及其對師德建設的啟示[J].集美大學學報,2010,(4):56-58.
[5] 文秉模,汪應峰.大學教師倫理學[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1:6.
[6] 趙莉.師德、做人與職業道德[J].道德與文明,2001,(3).
[7] 傅維利.簡論師德修養[J].中國教育學刊,2001,(10).
[8] 林創家.利益理性及其師德建設價值[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8).
[9] 檀傳寶.新時期師德建設的問題與路向[J].中國教師,2007,(2).
[10] 王露璐.高校教師師德問題研究綜述[J].道德與文明,2006,(1).
[11] 瞿鶴鳴,吳佳.高校師德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