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制造業作為中國的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后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制造業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式發展,制造業生產總值已經成為世界第一,中國已經成為制造大國。但是,中國制造業在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上還處于初級階段,長期以來,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在發展中暴露出諸多問題,如勞工問題、生產責任事故、偷稅漏稅、食品藥品安全等。要想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進一步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已經是大勢所趨。
關鍵詞:制造業;企業社會責任;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9-0024-02
引言
工業作為最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之一,決定著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速度、規模以及水平。制造業作為一個國家工業的主導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制造業已經通過國際分工進入到全球價值鏈體系。2011年,中國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了102 594億元,同比增長31.8%2,按產出計算,占世界制造業產出的19.8%,超過了美國的19.4%3,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大國”。中國制造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盲目追求經濟效益,侵害員工、消費者、資源及環境等利益的一系列問題。本文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分析中國制造業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幫助企業持續、穩定發展,使中國真正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一、中國制造業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整體現狀
今天,中國制造業已經普遍意識到經營環境發生了本質的改變,企業的利益相關者——股東、債權人、員工、政府、社會、消費者等都已經作為變量在影響著企業的發展,企業經營已經進入到多元化的環境之中。但是,盲目追求經濟效益,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唯一經營準則仍是中國企業家根深蒂固的觀念。當下,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往往只是停留在政府號召及企業口頭承諾的基礎上,還沒有真正落實到行動中去。與西方企業相比,中國制造業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社會責任理念認識不清,尤其當短期經濟利益與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發生沖突時,企業往往追逐經濟利益忽視社會責任。由此來看,中國制造業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僅僅處于起步階段,整體狀況亟待提高。
二、中國制造業對于利益相關者的責任缺失
(一)企業對于員工的責任缺失
1.工作環境枯燥,缺乏企業關愛。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員工發生第一起跳樓事件起,截至2012年6月13日,共發生15起跳樓事件,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富士康也一度被稱為“血汗工廠”。這體現出企業在結果導向的過程中,一味追求高效率,沒有給予員工應有的關愛和尊重,沒有將員工視為推動企業發展的人力資源財富,員工幾近變為生產機器,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幾乎全部用在了生產線上,也因為缺少信仰及溝通而造成人文沙漠。
2.不簽勞動合同,侵害員工權益。為了逃避法律約束,很多制造業企業不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只是一味壓榨員工剩余價值,當遇到工傷、職業病、勞資糾紛、無故被辭退等問題時,員工往往成為弱勢群體,成為利益被侵害的對象。近年來,農民工工資拖欠、工傷投訴無門等現象的集中出現,正是這一問題的有力佐證。
3.安全事故頻發、職業健康無保障。僅僅在2012年8月27日至9月2日這段時間內,中國就發生特別重大生產事故1起,死亡46人;發生重大事故4起,死亡51人;發生較大生產事故22起,死亡91人。事故死亡人數、較大事故、重大事故同比均呈上升趨勢,安全生產形勢十分嚴峻。與此同時,很多企業無視《勞動者權益保護法》,普遍存在過度加班問題,這與制造業的行業特點有關,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因此,近年來過勞死、工作時猝死、職業病等情況頻發,嚴重侵害了員工權益。
員工為企業創造財富,其合法權益理應受到企業的保護。但是,有的企業往往由于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忽視員工的利益保障,導致員工對企業的認同程度降低,內部凝聚力下降,影響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同時,員工出于自我保護的需要,出現高離職率和高人才流失率。
(二)企業對于消費者的責任缺失
1.產品質量安全。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導致4名嬰兒死亡,也使品牌價值曾經高達149.07億元的中國知名乳品企業三鹿集團宣告破產。事件引起各國的高度關注和對乳制品安全的擔憂。此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內的多個廠家的奶粉均檢出三聚氰胺。此事件重創了中國乳企的聲譽,引起國人對于中國食品制造業的嚴重質疑。截至2011年,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告》調查發現,仍有7成中國民眾不敢購買國產乳制品。自此之后,食品安全危機在中國一再爆發,如雙匯瘦肉精事件、地溝油事件、毒饅頭事件等等。近日,旗下擁有“太太口服液”、“鷹牌花旗參”等知名品牌的中國上市公司——健康元藥業集團又被傳出使用地溝油制藥的消息,食品藥品安全再度引發廣泛關注。同時,根據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不完全統計,2012年上半年共受理消費者投訴256713件,根據投訴性質劃分:質量問題占52.2%,安全問題占2.0%,共計54.2%。由此可知,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企業對消費者責任缺失的主要方面。
2.虛假廣告,侵害消費者知情權。制造業企業中普遍存在為了追逐短期經濟效益、提高銷售量而虛假宣傳,致使商品宣傳內容與實際質量不符,或誘使消費者對商品的真實情況產生錯誤聯想,從而影響其購買決策的問題。僅僅2012年上半年,因經營者有欺詐行為而得到加倍賠償的投訴就有3 320件,加倍賠償金額達到了555萬元。與2011年同期相比,該比例呈現上升趨勢。
消費者作為制造業企業產品的主要購買者,在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市場機制不健全,信息不對稱,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導致消費者利益被侵害的事件層出不窮。這將直接導致消費者對于企業產生畏懼心理,企業品牌和信譽將消失殆盡,嚴重影響企業的持續經營。
(三)企業對于環境保護的責任缺失
隨著制造業經濟的迅猛發展,企業追求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國家提倡企業在發展的同時,注重生態保護,追求綠色發展。因此,提出了綠色GDP的概念,用以在衡量經濟增長水平的同時,體現經濟增長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程度,實質上反映國民經濟增長的凈正效應。然而,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導致眾多制造業企業,尤其是非國營企業,在利益驅使下以污染和破壞環境為代價來換取企業的短期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勢必是一種短視行為,隨著資源的枯竭及環境的持續惡化,勢必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中國制造業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提升對策
(一)政府層面
1.健全法律制度,推進法制建設。自中國于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已經制定諸多法律法規與世界接軌。但是,在企業社會責任的立法方面,中國還處于初級階段。一方面,政府還應該健全相關法律制度,出臺相關法律文件具體規范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形成完備的立法體系;另一方面,還要強化制造業企業的守法行為,加強諸如公司法、合同法、勞動法、工會法、環境法、稅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的執法力度[1],推進法制建設。
2.構建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積極應對國際標準挑戰。國際通行的社會責任標準SA8000,對中國企業,尤其是制造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但是它作為一種道德層面的要求,在發展中國家的約束力還極其脆弱。因此,政府應將其視為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基本條件,結合中國發展國情,構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不斷提高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3.加強政府監督職能,完善督導機制。在當今中國制造業企業社會責任認識亟待提高、實踐尚待落實的背景下,政府作為社會公眾利益的代表,應進一步加強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督導職能,繼續推進企業追求社會與企業的共贏。
(二)企業層面
1.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樹立社會責任觀。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制造業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普遍淡薄。意識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因此,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制造業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必須首先牢固樹立起社會責任的觀念,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制造業企業管理人員應該意識到“社會責任就是品牌”,將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競爭力及長期發展聯系在一起[2],謀求可持續發展及企業競爭力的綜合提升。
2.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自律性。縱觀中國制造業實施社會責任建設的動力來源,具有非常明顯的政府驅動特征。根據《財富》2009年中國企業責任調查,大多數企業管理者認為,政府的政策和指導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最重要動力[2]。雖然現在的企業決策層已經認識到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但與此同時,這些企業經營者也在關注履行社會責任的成本,或者將其視為一種公關手段,將提升企業品牌形象作為企業推行社會責任建設的唯一動因。實際上CSR建設能為企業帶來的遠不止于此:企業可以與利益相關者和諧相處,實現共贏,推動中國制造業整體良性、有序運轉,提升整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能夠改變企業形象,改善企業內外部經營環境,降低交易成本。雖然這些不能在短時間內帶來經濟效益,但是,長遠來看,卻能提高企業的持續獲利能力[3]。企業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獲得持久的內部驅動力,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自律性和積極性。
(三)公眾層面
當前,中國公眾法律意識、監督意識和維權意識的薄弱大大降低了CSR建設的外部監督力度。這就要求進一步以社會公眾和團體為依托,完善中國制造業CSR建設的外部監督機制。一方面,公眾應加強相關法律知識的學習,提高監督和維權意識,加強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監督;另一方面,積極發揮社會團體的監督作業,比如消協、環境保護協會等,鼓勵其發揮監督職能[4]。
參考文獻:
[1] 張菊,宋玲,蔡敏.企業社會責任與經營績效——基于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0,(15):77.
[2] 李穎.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事件的現狀及成因分析[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1,(24):107.
[3] 崔樂.利益相關者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分析[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07.
[4] 楊新鋒.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1.[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