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醫療服務是政府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內容。國外政府發展居家養老服務起步較早,尤其在居家養老醫療服務方面具有先進的管理經驗。目前,我國的居家養老醫療服務發展水平比較低,政府在醫療制度、財政投入、法律政策等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
關鍵詞:居家養老;醫療服務 ;醫療政策;國外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9-0063-02
一、我國居家養老醫療服務政策的現狀
2010年國家衛生信息系統調查得出,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在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癌癥、運動系統疾病等病種上的預防性需求量明顯增加,并伴有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在應對老齡化問題的浪潮中,這是對我國政府如何發展居家養老醫療服務的巨大挑戰,也是社區醫務工作者要面臨的艱巨任務。目前,我國有關居家養老醫療服務的政策法律較少,缺少明確的指導規劃。從全國來看,只有上海、北京、南京、青島等地政府正在探索建立相對完善的居家養老醫療服務體系,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這些城市政府開展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建立社區居民健康信息檔案,統一登記管理,定期派人上門巡診,提供醫療、護理、精神等服務,搭建醫院-家庭的雙向服務平臺,設立家庭病床等基礎居家養老醫療服務上,仍缺少完善的規章制度。
二、國外政府居家養老醫療服務政策
國外的社區居家養老起步較早,關于醫療服務政策方面的內容比較豐富。尤其在西方國家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下,老年人在醫療服務上享有許多福利和便捷條件,充分滿足了老年人在養老過程中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因此,社區衛生服務系統的完善與否對老年人社區居家養老醫療服務起著決定性作用。完善社區居家養老醫療服務內容,就要擁有一個完善健全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作為支撐。
(一)美國:健全的居家養老醫療保障制度
美國政府發展居家養老醫療服務較早,其依靠完善的醫療保障制度明確規定社區醫療必須采用家庭醫生或全科醫生首診制。美國老年人在社區居家養老中的醫療服務主要由社區醫院的家庭醫生負責。當老年人生病時,先由社區醫院進行診治,如有轉診必要,再由家庭醫生開轉診證明進行進一步的治療。這種由地方政府聯合社區居民、慈善機構出資興建的美國社區醫院模式在美國醫療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非營利性醫院與營利性醫院數量占全部醫院總數及社區就診人數占醫院就診人數都高達80%以上。據統計,美國約一半以上的社區醫院都設有門診部,并配備手術室、急救設施等醫療設備,同時還提供各種個性化的保健服務,家庭護理服務,為老年人健康構建了一張安全網。
在服務模式上,美國醫療服務社會化程度很高,社區醫療服務人員具有多元化特色,均來自不同機構,并以小組的方式向老年人提供各種醫療服務。組成醫護人員的主體部分可分為3類,即開設私人診所的家庭醫生、衛生服務中心的護士和專門醫療服務公司的工作人員。在管理模式上,積極推行聯合社區醫院及其他醫療服務中心一起組成聯盟,成立連鎖機構,使成員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建立長期可靠的合作關系,促進聯盟服務決策的一致性,從而達到無論是社區醫療服務組織,還是社區居民都互惠互利的雙贏效果。
(二)德國:高福利的財稅政策
德國政府實行高稅收、高福利的財政政策,為老年人提供各種免費的醫療保健服務,國家的社會健康保險制度作為社區醫療保健籌資的強大后盾,保障居家老人都有享有社會健康保險的機會。由于居家老人的衛生服務費用主要由社會健康保險機構支付,所以,德國醫生和居民缺乏費用意識。而醫療機構之間則在醫療服務質量和數量上展開激烈競爭,努力滿足病人需求,增加患者對服務的滿意度。
(三)日本:完善的涉老醫療服務法律
2000年,日本政府頒布了《護理保險法》,建立了由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和個人來共同承擔護理老年人所需各種費用的護理保險制度。它有效滿足了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各種特殊服務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危機。這種護理保險制度主要包括醫療服務、健康保健和福利設施等內容。社區居家養老的老年人不僅可以享受日常起居護理、身體康復護理和專業醫生療養指導等多種上門服務。在購買福利性用具、支付住房改裝費用時還可以獲得一些補貼。日本的護理保險制度經費主要來源于醫療保險經費,個人只承擔10%的護理費用,其余的90%則由護理保險來負擔。其中,由護理保險承擔的費用來源于被保險人的保險費、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財政。制度規定,若保險對象出現重大疾病不能自理的情況時,便可獲得護理保險所提供的日常照料或醫療服務,讓護理對象根據自己意愿選擇適合的服務。據數據顯示,在該保險法出臺的第一年,就有280多萬人享受了該項制度的護理服務,獲得了社會普遍好評。
三、國外政府居家養老醫療服務政策與經驗借鑒
(一)完善醫療衛生制度
我國應重視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規模建設,整合優化衛生資源,嚴把社區衛生服務質量關,確保醫療服務的優質、高效、安全、可靠。建立完善的醫療保險制度,由國家承擔大部分甚至免費的醫療服務。針對一些高收入的具有特別醫療需求的老人群體,開展有償服務形式,來填補公立醫院的資金空白,提高其醫療服務的經濟效益性。
建立社區全科醫師制度,社區全科醫生制度在西方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實現社區醫療“首診制”、“雙向轉診制”的前提條件。我國主要可以借鑒以下三點:(1)政府應鼓勵建立全科醫生培養制度,在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的同時,也應提供相關醫療保障政策和法律支持,拉大不同級別醫院的收費差距,同時根據有醫保與無醫保人員的差異,設定合理的個人自付比例。(2)鼓勵各醫學類院校建立全科醫學專業,加強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專家帶領學生參與到社區衛生臨床實踐中進行良性互動。并對該專業畢業生在日后職稱評定及工作考核中給予一定支持。(3)對社區醫護人員及服務人員進行定期的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嚴格考核制度和服務標準,不斷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整體的服務質量。
(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具有公益性質的公立醫院對促進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的提高往往具有指導性作用,但由于公立醫院承擔較多的醫學科研及醫學教學任務,在財政投入少、醫院運轉不暢的情況下,產生了門檻高、收費高的難題。為了最大化地將社區醫療服務機構的病患需求與公立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有效結合,政府應對公立醫院提供優惠的社區居家養老醫療服務的財政補貼、項目補貼及相關政策,建立一套完善的醫療資金儲備機制,減少醫院資金運轉不靈的風險。縮小社區醫護人員與一二級醫院醫護人員的收入差距,加大對社區醫療服務人員的工資待遇、福利、工作環境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提高醫護人員工作積極性。
(三)制定完善配套的政策和法律法規
法律是保證居家養老醫療服務順利實現的重要保障手段,同時也是充實社會保障政策、完善國家政策的具體體現。政府應結合推進城鄉居家養老服務一體化建設的實踐經驗,因地制宜地以法律的形式明確涉及居家養老醫療服務各參與主體的服務內容、服務方式及職能責任等,使居家養老醫療服務的工作得以規范化、制度化地有序開展。其中更要明確政府在居家養老醫療服務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界定其職能與責任,發揮其積極的帶頭作用,制定出科學的政策方針,為居家養老醫療服務創建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
參考文獻:
[1] 孫秀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社區居家養老體系中的作用[J].社區醫學雜志,2011,9(3):10-11.
[2] 石光,王才有.中美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論壇綜述[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1,(6):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