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外商直接投資(FDI)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與國際貿易一并被稱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雙引擎”。本文通過研究江蘇省FDI與GDP增長的相關性,分析其在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經濟效果和影響外商直接投資的作用機制。在理論解釋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并對當前江蘇省如何有效引進和利用外資提出相關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FDI);經濟增長;作用機制
一、江蘇省利用FDI的特點分析
江蘇省利用外資發展的30年可以大致分為四個階段:1981年至1991年是起步階段,期間利用外資總體規模不大,到1991年仍沒突破5億元;1991年至1995年是快速發展階段,以蘇州工業園區及各類經濟開發區的開發建設為標志。在這一階段,外商投資結構變化較快,越來越多的世界著名跨國公司來江蘇投資,資金、技術密集型的大項目增加較多,房地產、通信設施等領域的外商投資比重明顯上升;1996年至2000年是變動與調整階段;2001年至今是穩定提高階段,幾年來,江蘇利用外資情況更是出現近三十年來最強勁增勢,外資利用率已經達到全國各省的第一位,連年實際利用外資突破200億美元大關。
資料來源:江蘇省歷年統計年鑒
1、外商直接投資規模持續增長。1990年以來,江蘇省外商直接投資規模持續擴大,年均增幅達到33.36%,除1999、2004年與上一年同比有所回落外,其它年份均實現了較快幅度的增長;而自2002年以來,江蘇省實際外商直接投資一直位居全國第一。2008年,江蘇省實際利用外資額達到251.2億美元,占全國實際利用外資額的27.2%。
2、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為獨資經營。外國直接投資進入江蘇的方式仍然以“綠地”投資為主,其內部結構己經發生顯著變化。隨著投資環境的改善,外國投資者的信心不斷提升,外國踴躍舉辦獨資企業,老項目增資也不斷增多。以1999年為分水嶺,外商獨資企業取代合資企業成為主導的投資模式,宣告了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延續的“合資時代”的結束。到2007年年末,江蘇省外商獨資企業累計投資額占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高達64.4%,而合資和合作經營企業所占比重僅為31.7%和3.6%,尤其是近年來,新增外商直接投資獨資經營的比重持續上升,2007年更是達到83.13%。
3、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于制造業。張為付、張二震(2005)指出,FDI提升了江蘇省制造業的增加值比重。近年來,盡管江蘇省外商直接投資中制造業比重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70%以上,這也構成了江蘇省服務業增加值比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個重要原因。
4、外商投資的主體地區來源以亞洲國家/地區為主。這些國家/地區與大陸的地理位置毗鄰,與中國有著相似的文化背景,尤其是港、臺、韓、日、新加坡等國家/地區的企業占據了絕大部分的比例。2009年,來自亞洲國家/地區的外資占江蘇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63.54%。
二、江蘇利用FDI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模型設計及數據
本文研究江蘇引進外商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利用1985-2009年的江蘇省國內生產總值(GDP)和江蘇省實際利用外商投資金額(FDI)數據,建立模型檢驗。對江蘇省國內生產總值、江蘇省外商投資的數據進行了價格調整,計量單位統一為億元,由于FDI采用億美元作為計量單位,因此根據各年人民幣匯率換算來使FDI計量單位統一為億元。所用數據來自歷年《江蘇統計年鑒》以及“江蘇統計信息網”,并進行了相關整理。FDI是GDP的組成部分,本期GDP受本期FDI、上期GDP的影響,外商投資一般基于長期的戰略考慮,所以實際測算了GDP與FDI的當期和滯后一期的數據關系。由于本文使用的都是年度數據,為消除數據的劇烈波動,在做實證檢驗前對這些數據取了自然對數,記為lnGDP和lnFDI,InGDP和InFDI是國內生產總值的對數和外商直接投資的對數,GDP和FDI的單位均為億元人民幣,FDI以當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測算。文中涉及的計量分析,均采用Eviews3.1計量軟件進行驗證,其中額為隨機干擾項,因此得到如下模型:
ln GDPt =α+βln FDIt +γlnGDP t-1+et
(二)實證分析
根據GPD和FDI的數據,可以清晰地發現在這25年中FDI伴隨著GDP的增長在不斷的增長,但是FDI的增長幅度較GDP的增長要緩慢很多,且FDI占GDP的比重是非常少的。
資料來源:江蘇省統計信息網(www.jssb.gov.cn),根據《江蘇省統計》計算整理
1、平穩性檢驗——ADF檢驗
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是時間序列分析的重要部分。如果用不平穩的時間序列進行分析,會得到不正確的結果。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檢驗是檢驗時間序列平穩性的常用方法。下面對序列變量InFDI和InGPDP 進行ADF單位根檢驗,通過檢驗的結果表明:InGDP 沒有通過單位根檢驗,因為t-Statistic對應的值可以看到,-1.132424大于后面的所有臨界值,同理,InFDI在1%和5%的水平下也沒有通過單位根檢驗。
再對InGDP和InFDI進行一階差分ADF檢驗,檢驗結果數值如下。檢驗結果表明:InFDI沒有通過一階差分單位根檢驗,有t-Statistic對應的值可以看到,-2.301911仍然大于后面所有的臨界值,說明InFDI在一階差分的情況下還是不穩定的;同理,InGDP在1%和5%的顯著水平下也是不穩定的。
由于InGDP 和InFDI一階差分在1%的顯著水平下仍然無法達到平穩狀態,我們繼續對InGDP和InFDI 進行二階差分ADF檢驗,檢驗結果表明:InGDP 和 InFDI均在1%的顯著水平下是平穩的,因此可以認為二者的二階差分是平穩的。檢驗結果如表。
2、協整關系檢驗
協整分析是為解決非平穩序列無法用于平穩時間序列的統計而提出的,這樣可以化解分析中的“偽回歸”而產生的錯誤結論傾向。兩個變量為協整關系,是指雖然某兩個經濟變量為非平穩序列統計量,但是由它們組成的線性組合具有平穩的可能性,那么這種具有平穩性的線性關系就被稱作是二者的協整關系。協整關系反映的是統計變量之間具有的長期穩定的均衡,兩個變量的組合構成的方程稱為協整方程。
通過ADF檢驗發現,變量lnGDP、lnFDI的二階差分構成平穩序列,可以對其進行協整分析。要檢驗兩個變量是否為協整關系,可以采用EG(Engle and Granger)兩步法來進行。如果序列lnGDP和lnFDI都是d階單整的,則用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進行回歸,有:
ln GDP t =α+βln FDI t +γlnGDP t-1+et
利用Eview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如下結果。
3、格蘭杰因果檢驗
格蘭杰因果檢驗法(Granger Causality Test)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C.W.J Granger 于1969年提出來的。該檢驗法認為:如果利用過去的X、Y值對Y進行預測,比單用Y的過去值預測所產生的誤差小,就稱X是Y的格蘭杰原因,而就這種因果關系的存在性進行的數值檢驗,稱之為格蘭杰因果檢驗。下面就檢驗InFDI和InGDP之間的格蘭杰因果關系。
根據以上結果,可以判定外商直接投資與江蘇省GDP存在著格蘭杰因果關系,即在5%的顯示水平下,外商直接投資是GDP增長的重要因素;但是GDP不是FDI的因果關系,即GDP不是FDI增長的顯著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外資的不斷涌入和我國政府加大政策力度吸引外資進入中國,使得FDI對我國的經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影響經濟增長的途徑主要有:FDI帶來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是我們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所需要的,并且這不是通過其他方式就能夠輕易的獲得的;FDI帶來的競爭壓力會迫使中國企業不斷完善自身的生存能力,同時也給國內企業帶來很好的示范作用;FDI的引入有助于我國與資金來源國建立并且保持全面良好的關系;FDI對國內的勞動者也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增加就業、提高技能水平和整體素質。
三、政策建議
(一)努力改善投資環境,提高投資效果
近幾年來,我國原材料、土地、勞動力和環境等要素日益緊缺,要素成本進入上升通道,不斷改善投資環境,這是關系到能否吸收和利用好外資的前提條件。投資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大方面,硬環境包括基礎設施、經濟效益、城市化程度及勞動力等方面,軟環境包括政策、制度、法律、文化、思想觀念等因素。在改善投資硬環境方面,應著力加大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勞動力素質;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促使經濟效益保持上升的發展態勢。同時也要著重改善投資軟環境,首先在政策上要給予外資企業以支持,逐步加強對外經濟法的建設,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把招商引資工作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道路;對于政府部門,要規范行政審批行為,減少行政審批環節;在競爭環境方面盡量做到多方面引進,防止出現個別外商企業的壟斷行為。
(二)積極調整引資方向和政策
在產業分布方面,積極引導外資向農業和服務業投入,改變過去只注重工業而忽視農業的狀況,向農產品綜合開發、農產品深加工出口和農業創匯等領域發展,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加大農業和服務業的開放程度,鼓勵外商投資企業進入旅游業、管理服務業等領域。在區域分布方面,對于外商投資相對薄弱的蘇中和蘇北地區應該適當給予政策性傾斜,進一步推動中北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制度建設,搭建中北部地區和外商投資的橋梁,擴大投資信息的流通方式,鼓勵外商企業到蘇中和蘇北地區投資。加強蘇中蘇北地區和蘇南發達地區的經濟往來與合作,將蘇南先進的發展模式引進到蘇中蘇北地區,為中北部地區發展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時中北部地區之間也要加強交流與合作,減少重復投資和開發。積極創造條件,適當的引導外資集中區域的資金向其他地區擴散,促進外資分布空間的合理化,實現南中北三地區協調穩步發展。
(三)擴大外資企業的進出口效應
通過完善創新政策,結合江蘇實際,從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支持企業“走出去”等方面出臺辦法措施和配套政策;要積極調整優惠政策優先引進技術先進、技術溢出顯著的項目,同時要限制高污染和高耗能項目的引進,使企業可以在短時間具有接入國際供應鏈的能力,擴大外資企業的出口規模,促使江蘇省由貿易大省向貿易強省轉變;要注重服務貿易領域外資利用的程度,服務貿易無疑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要不斷提高服務貿易的便利化水平,增加江蘇服務貿易進口,多渠道擴大服務貿易出口,組織有實力的服務企業參加國際知名的服務外包項目洽談會,主動走向國際市場承接各類外包業務,逐步提升江蘇服務業的水平和參與國際競爭能力。
(四)擺脫外資依賴,促進民族企業發展
政府作為引資的主體,經常存在一個“外資總比內資好”的誤區,這就造成了外資和內資在投資范圍和層次上出現不平等,尤其是在蘇南地區,這種“政策性擠出”(外資擠出內資)的現象較為明顯。因此擺脫外資依賴性、促進民族企業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政策上,我們要逐步減少和消除限制民族企業發展的各種障礙,為民族企業開放出與外資企業同樣的準入領域,甚至更廣,讓外資的非國民優惠待遇逐漸取消,實現公平與對等的競爭環境。在技術水平上,民族企業走發展之路始終靠的是自身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的提高,民族企業可以通過研發中心的建設來促進技術變革推進產品的更新換代;除了自主研發之外,我們可以吸收借鑒外商企業的技術經驗并轉化為自己的特色技術力量,從而最終擺脫對外資的依賴性。
參考文獻:
[1] Bhagwati,agdishN,RichardA.Breche.EliasDinopoulos and T.N.Srinivasan“Quid Pro Quo Foreign Investment and Welfare: A Political Economy Theoretical Model.”2001 No.334
[2] A.Gonzá lez, T.Terasvirtaand van Dijk,2005,Panel Smooth Transition Regression Models[R],SSE/EFI Working Paper Seri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No.604.
[3]任永菊.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03(10).
[4] 毛新雅,王桂折.長江三角洲地區外商直接投資的資本形成及經濟增長效應:基于面板效據的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 2007(2).
[5]彭方平,王少平.我國貨幣政策的微觀效應-基于非線性的光滑轉換面板模型的實證研究[M].金融研究,2007(9).
[6]郭鵬輝,吳琳,錢爭鳴.我國FDI區位分布影響因素的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