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90年代以前,在公眾眼中,中央銀行披著神秘的面紗,隱秘成了央行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近十多年來,貨幣政策操作從隱秘逐步轉向開放和透明。通過交流溝通,提高貨幣政策透明度,有效引導市場預期,愈來愈受到各國央行的重視。鑒于溝通在貨幣政策操作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央行應該制定一個明確的交流溝通策略,將其作為貨幣政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本文對此進行了粗淺分析。
一、當前我國央行與社會公眾交流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央行與公眾交流及貨幣政策透明度有了較大提高,以前我國中央銀行主要通過《金融時報》和《中國金融》來傳遞貨幣政策相關信息,而現在,中國人民銀行采取了多種手段提高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從1994年第三季度開始,中國人民銀行開始按季向社會公布貨幣供應量指標;1996年中央銀行創辦《中國人民銀行文告》,刊載有關金融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制度、辦法、通知和金融統計資料以及其它需要公布的事項;同年中央銀行開始公布每年貨幣供應增長率目標,并且在每月中旬公布包括上月MO,M1和M2實際增長率、金融機構短期和中長期貸款、企業存款和儲蓄存款以及外匯儲備情況等月度金融統計數據;2002年,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貨幣與金融統計手冊》對我國貨幣金融統計制度進行了修訂,開始按月公布貨幣供應量;2002年2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首次對外公布了由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撰寫的穩健貨幣政策有關問題分析報告,說明我國當前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的由來、內涵、實施效果,并對我國貨幣政策的目標和所要采取的措施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同時中央銀行堅持每個月與各家商業銀行一起召開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定期向社會公眾公布《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金融穩定報告》,這在市場參與者和中央銀行間建立起一些溝通渠道和反饋機制,對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傳導起到了一定輔助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我國貨幣政策經濟運行透明度在最近幾年提高很快,有利于我國貨幣政策效果的提高。
二、當前我國央行與公眾交流中面臨的問題
(一)貨幣政策決定。從1997年我國貨幣委員會成立以來,由于貨幣政策委員會不具備完全的決策職能,使得每次例會后,中央銀行對外發布的新聞都只是一些比較原則性的語言,一般是不超過200個字的關于貨幣政策決定的簡單介紹。這方面,我國中央銀行做的還很不夠,公眾和市場參與者對例會后的政策聲明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更不用說去試圖理解貨幣政策趨勢,使得我國貨幣政策委員會很難很好地引導公眾預期。
(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01年中國人民銀行為了提高貨幣政策分析水平和分析效率;更好地為宏觀決策服務,同時發揮引導輿論的作用,于1月正式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集中力量、集中時間按季撰寫《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并對外公布以期望社會公眾和市場參與者能準確無誤地理解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意圖和動向。但是由于我國中央銀行對外公布金融統計數據的完整性和及時性不夠,在月度金融統計數據中所公布的項目比較少,導致我國中央銀行盡管對外公布了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和貨幣政策相關問題分析報告,但是對于市場參與者形成正確預期時,所最需要的關于未來經濟金融運行狀況預測分析報告公布的卻很少。雖然《報告》從2003年第一季度起增加了我國主要經濟和金融指標及圖表,并在報告分析中穿插了對熱點問題的專題分析,加大了貨幣政策信息的透明度,但從中央銀行溝通策略的角度講,《報告》中相對專業的語言及分析方式很難使社會上的普通公眾對貨幣政策進行準確的理解,形成與中央銀行一致的預期。
(三)會議內容的公開情況。關于貨幣政策會議內容的發布,我國貨幣政策委員會選擇以會議紀要的形式記錄各種意見,并將經出席會議2/3以上的委員表決通過的貨幣政策議案,記錄在貨幣政策委員會建議書中。這些建議書和例會會議紀要需要經過委員會主席審核批準扣簽發,并及時送達全體委員。很明顯,我國貨幣政策委員會的會議紀要是不對社會公眾公開的,僅僅在委員會內部完全公開,因此可以認為以對于廣大公眾和市場參與者來說,會議內容仍然是中央銀行的秘密。由此可見,我國貨幣政策制定過程還十分缺乏透明度。
從上述三方面的問題中可以發現,我國中央銀行只關注了貨幣政策委員會間的內部溝通,在內部達成了很好的共識,介卻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溝通環節――外部溝通,即中央銀行減少與不同目標群體進行溝通的策略選擇,幾乎忽視了公眾預期對貨幣政策有效實施的影響。無論是貨幣政策的決定還是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雖說都一定程度的公開了貨幣政策的相關信息,但其語言都具有相當的專業性,或許對具有金融學知識的市場參與者來說,這些內容對其形成合理預期具有輔助作用,但對大多數不懂金融知識的普通公眾來說,連真正理解我國貨幣政策決定都十分困難,更不用說形成良性預期了。正是因為我國中央銀行忽略了與不同層次社會公眾的溝通交流,才使得我國貨幣政策缺乏敏感性,導致中央銀行的可信度降低,價格穩定受到影響,最終貨幣政策無法達到理想的預期效果。
三、加強央行與社會公眾有效溝通交流的策略選擇
(一)溝通內容
溝通內容的選擇是央行溝通策略制定的首要環節,當前,央行溝通的主要內容包括:貨幣政策目標、策略、政策工具以及政策決定,會議記錄和投票結果,經濟與通貨膨脹預測等方面。溝通內容的選擇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各國央行對溝通內容的選擇都非常謹慎。是否就某一環節進行溝通,不僅要考慮要央行的制度結構,也要仔細考慮其帶來的收益以及潛在的風險。否則,一時步驟失誤不,出現某些未曾預料的難題,中央銀行將陷入難以逆轉的困境。
(二)溝通對象
因此,針對我國中央銀行溝通策略的現狀和缺陷,我國溝通策略的選擇應該有以下幾方面的改進:一是進一步建立貨幣政策信息的公開制度,加強對目標群體的分類,規范貨幣政策信息披露的內容、方法、時間與形式。二是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研究與掌握溝通策略在公開貨幣政策信息“度”方面的問題,并注意信息在不同目標下發生的不同方向變化以及對政策效應的影響。三是加強透明度資源的整合,將中央銀行收集、分析后的經濟信息、研究成果等資源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建設和利用好網絡“平臺”)增強與公眾的溝通,加強公眾對貨幣政策信息的掌握。四是提供更加通俗易懂的分析性貨幣政策報告,說明貨幣政策是如何制定的,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政策目標如何實現,政策調控的實際效果與目標偏離的原因,貨幣政策的局限性,提高未來經濟預測的準確性,以使普通公眾更好地把握貨幣政策的走向與宏觀經濟與金融發展趨勢,更好地引導市場預期,提高貨幣政策操作效果。五是培養具有更多金融學知識的目標群體,增加面對廣大在校學生和普通百姓進行金融知識傳遞的公益活動,將金融知識“以百姓的眼光和視角”出發,簡單靈活的展現出來,使與公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貨幣政策知識用更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多種形式表現出來,例如可以向成年人百姓派發金融知識宣傳手冊,組織在校的大學生和中學生觀看金融知識大講堂等電視講座并進行知識競賽等加大對金融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向更小的小學生甚至幼兒園的小朋友贈送一些漫畫書,通過增加趣味性,使不同層次的百姓具有更多金融常識,具備金融運行與金融管理的基礎知識。六是加大對中央銀行工作人員的培訓,使他們不僅能夠理解經濟學、數學等多方面的知識,運用復雜的模式,使他們不僅能夠理解經濟學、教學等多方面的知識,運用復雜的模式,制定適合中國經濟發展的貨幣政策,而且能夠運用適當的手段,通過演講、座談、電視講座等各種方式培養更多知識豐富和信息豐富的人群,實現和公眾更好的溝通與交流,降低中央銀行民公眾交流間的復雜性,使貨幣政策更加有效的實施。
(三)溝通渠道
溝通內容和對象確定以后,央行還應結合自身的制度背景以及決策機制,選擇最合適的溝通渠道。央行主要的溝通渠道有:貨幣政策報告或通貨膨脹報告的發布,新聞發布會和會后聲明,央行官員在立法機關或行政機關接受質詢,描述貨幣政策決策過程的會議記錄,央行網站以及央行官員的各種講話等。
這樣,中央銀行溝通策略完成了一個完整的雙向交流過程,針對自身貨幣政策的類型和不同目標群體的需要所選擇溝通策略,即反映出中央銀行所處的經濟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又體現了中央銀行與各個層次的公眾進行溝通的描述框架和語言。
(四)溝通時機
越來越多的央行將溝通視為一種貨幣政策工具。如何選定運用這種貨幣政策工具的時機,是央行溝通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要素。央行是應該在貨幣政策會議前溝通,還是貨幣政策會議后溝通?一般而言,央行在會前要比會后溝通的強度大。
溝通時機的選擇也體現在央行與媒體的溝通中。加拿大央行實施了一項“媒體的鎖定安排”(media “lock-up”ar-rangement)的制定。該制度規定,在央行的重要報告正式發布之前,媒體可以提前閱讀報告并寫出相應的評論文章,以便在報告正式發布時進行報道。在鎖定期間,央行會召開媒體的通氣會(briefings),解答一些專業問題,并闡述一些政策相關事宜。通過這樣的安排,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媒體記者對報告信息的誤讀,有效地提高了媒體報道的質量,為貨幣政策操作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輿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