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中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意義,比較了現行的隱性存款保險合約與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筆者認為根據中國目前的金融狀況,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勢在必行。但是,存款保險制度也有其不足之處。針對不足,筆者提出幾點建議:加強金融監管和出臺配套措施,推動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并最大程度地發揮其穩定金融體系的作用。
關鍵詞:存款保險;道德風險;顯性存款保險制度;隱性存款保險合約;金融監管
引言
近年,我國金融市場快速發展,并逐步對外開放,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呼聲日益高漲。目前實行的隱性存款保險合約,使銀行獲得國家財政注資,有效彌補了資金缺口,不會因為遭遇到流動性危機而倒閉。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可以給各商業銀行以流動性支持,減輕財政負擔,是一舉兩得的措施。然而在一味地鼓吹建立“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加強行業的監管力度,因為新的“道德風險”可能會隨之而來。
1.我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意義
1.1隱性存款保險合約
存款保險制度有顯性和隱性之分,前者是指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說明或正式建立了存款保險機構的存款保險制度,后者則多見于發展中國家或者國有銀行占主導的銀行體系中,沒有法律說明或者正式的保險機構提供保險,但往往在事后由政府或者中央銀行提供兜底。我國現行金融制度包含著政府與儲戶之間、政府與銀行之間的隱性存款保險合約。
隱性存款保險制度下,儲戶因為有國家信用的保障,對銀行的監督就會減弱,甚至不關心銀行的經營狀況,加大銀行道德風險[4]。一旦銀行出現清償問題,儲戶又會參與擠兌。政府為保護儲戶利益,穩定金融市場,必然會對銀行進行注資。政府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因突發事件而受到影響,如果通過發行貨幣注資,勢必引起通脹;用財政收入注資,將降低社會福利水平。
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的隱性存款保險合約已經不適合中國目前的金融發展。
1.2存款保險制度
存款保險制度是指由存款性金融機構集中起來建立一個保險機構,各存款機構作為投保機構向保險機構交納保險費,當成員機構面臨危機或瀕臨破產時,保險機構向其提供流動性支持或破產機構在一定限度內向存款者支付存款的制度[6]。
IMF在2000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球共有78個經濟體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盡管他們建立的時間各不相同,但已有74個經濟體在法律上或者監管中對存款保護進行了明確規定(即建立“顯性的存款保險制度”),有人甚至將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看做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金融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2]。
1.3存款保險制度的效果
存款保險制度在防止銀行倒閉、保護存款者利益和穩定金融體系方面的重要作用[8],其基本目標是保護儲戶利益免遭過度損失和實現金融穩定。雖然在成本上需要各商業銀行或政府投入一定的制度費用,卻避免了政府因隱性存款保險制度所面臨的不定期財政負擔,全體納稅人的福利水平間接得到了保障。
2.加強金融監管的必要性
2.1存款保險制度帶來的問題——新的道德風險
由于存款保險制度會削弱約束銀行經營的市場紀律,引發更為嚴重的道德風險問題和機會主義行為。如果不能解決降低道德風險成本的問題,我國應該完善現行的制度,而不適宜建立顯性存款保險制度[5]。存款保險制度使得資產三性(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的分離。安全性的分離(由存款保險機構負責),將激勵風險偏好和出現經營危機的投保銀行從事高風險的投資,加大了銀行的脆弱性。從而使以存款保險制度和最后貸款人為核心的金融安全網沒有起到降低系統風險,減少銀行失敗的概率,反而使本身應該退出市場的問題銀行繼續留在市場中產生風險,積累風險,增加了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性,使金融危機的破壞力越來越大。
2.2金融監管
金融監管內容有三個部分:市場準入的監管、市場運作的監管、市場退出的監管。現今中國做得較好的只在市場準入這一環節上,后兩個環節的力度漸弱。
2.2.1市場退出的監管
四大國有銀行享受了國家信用擔保的隱性保險,國有中小金融機構和非國有金融機構也順勢搭了這種隱性保險的“便車”[7],金融機構經營狀況良莠不齊。中國銀行市場退出缺乏系統健全的法律依據和配套機制,監管部門缺乏監管的獨立性[3]。借鑒于國內上市公司治理現狀,退出機制需要在正式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前進行完善,從接管、解散、撤消直到破產,對現有銀行進行清理,消除不穩定因素。有資格留下的銀行,加上迫切進入銀行業的民間優良資本,組成一個相對系統風險比較低的市場,正是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最好時機。
2.2.2市場準入的監管
現行的市場準入制度門檻過高。社會資本舉辦金融業的難度非常大[9]。在金融穩定的前提下,可以適當放低市場準入要求,引入活躍而富有競爭力的民間資本。
股份制銀行在投資上的謹慎度要大大高于國有銀行,其資產的優良率也是如此,但由于它的規模所限,往往被流動性危機所光顧。對于股份制銀行的流動性危機,就可以發揮存款保險制度基本目標之一:給予陷入流動性困境的銀行以支持,保護儲戶利益免遭過度損失。從而防止了銀行危機的傳染與擴散,起到金融穩定的作用。
2.2.3市場運作的監管
對銀行體系實行嚴格有效的監管,能為存款保險的有效運作提供了一個低成本的可持續發展環境[1]。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能激發金融業的效率,但是維護公平就需要市場監管這只“看得見的手”。2012年6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并調整利率浮動區間,此舉被市場視為向“利率市場化”的邁進,這對銀行業的有序發展是不小的挑戰。如何正確引導各商業銀行的運作,配合國家的宏觀形勢,合理的經營紀律和配套措施必不可少。因此,只有加強市場監管,規范銀行的業務操作,最大限度地降低道德風險,存款保險的目標和作用才不會被扭曲。
3.配套措施
在一種新的制度建立之前,相關機構應當根據這種制度的屬性,尤其是不足之處,出臺相應的配套措施。不法分子總是會利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漏洞來牟利,并使“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受損。存款保險制度需要相關的配套措施來使自身的功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并有效克服道德風險。
3.1存款保險的覆蓋范圍
存款保險制度不是純公共物品,不可能對所有中資和中國境內的商業銀行進行保護。在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之前就應明確其覆蓋范圍。筆者認為,在地域上,只包括中國大陸境內的銀行;在資產成分上,無論中資還是外資都可以覆蓋;在銀行規模上,不論大小都應接納。
3.2存款保險費率
存款保險制度成熟的國家,費率的厘定是一個很好的信號,其變化可以給各商業銀行的運作以參考。筆者認為費率的厘定應該與銀行規模、業務范圍、歷史業績等因素掛鉤,實行差別費率。
規模小的銀行,其在發生流動性危機時容易救助,所產生的骨牌效應也沒有大規模商業銀行范圍廣,加之資產額的限制,費率應比大銀行低。而業務范圍方面,若該銀行從事的是風險較高的投資,必然應該實施較高的保險費率;反之,可以是較低的費率。在歷史業績上非常平穩的銀行,費率可以偏低;大起大落的銀行,由于其給市場的印象不佳,而且危機可能發源于“有誤”的信息,費率的厘定就要高一點。誠然,所涉及的因素很多,費率厘定者應當綜合考慮。
3.3存款保險保額
綜觀各國的存款保險,其保額是與該國的經濟水平有關的。我國在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同時,也應確定一個適當的保額,不能一概全額賠付,而應制定相應的比例。在規定的額度內實行100%賠付,額度以上實行比例賠付,可以實行累進制。這就類似現行的券商賠付制度(10萬元人民幣以下全額賠付,10萬元以上部分按90%來賠付)。
3.4資產三性合一
保護存款人的利益,維護金融系統的穩定,資產三性的合一是關鍵,即重新讓安全性成為存款人和銀行的關注目標。儲戶不應把資產的安全性拋棄,存款保險起到支持銀行流動性的同時,使儲戶利益損失最小化。儲戶仍應該對資產的安全性進行關注。同樣,銀行也不能因為有了存款保險這塊后盾,偏重于高風險投資。
結論
在建立“顯性存款保險制度”之前,應先對銀行業進行“洗牌”,將那些經營業績不佳的、依靠國家信用維持的商業銀行清理出局,或者整頓改制,如建立股份制銀行。此外,應放低市場準入門檻以便讓民間優良資本進入,加強市場運作的監管和市場退出的監管,使銀行業的運轉更有效。在出臺合理配套措施的輔助下,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將會發揮其穩定金融體系的作用,而且能夠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使中國的金融發展駛上快車道。
參考文獻:
[1]郭旭輝,美國存款保險公司發展沿革及對我國的啟示,經濟論壇,2011年第4期,第104頁
[2]何廣文,張正平,存款保險制度專題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5月,第16卷第3期,第38-41頁
[3]金鋼,中國銀行市場退出監管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12月第28卷第6期,第100-102頁
[4]馬鄖,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勢在必行,經濟論壇,2004年第14卷第5期,第68-69頁
[5]王聰,段新玉,《銀行監管的國際比較及啟示》,《南方金融》2004年第2期
[6]張正平,何廣文,存款保險制度在全球的最新發展、運行績效及其啟示,國際金融研究,2005年第6期,第33-39頁
[7]張正平,何廣文,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變遷研究——基于國家效用函數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河南社會科學,2007年1月第15卷第1期,第61-67頁
[8]趙保國,關于我國存款保險制度建立的思考,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第45頁
[9]趙平,我國中小銀行機構發展不足的制度性障礙,現代經濟探討,2004年第4期,第45-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