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金融業的快速發展,金融統計制度不斷完善,各類金融統計報表在2009年人民銀行金融統計數據集中系統應用以后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了適應新的經濟形勢,修改或新增加了各類專項統計制度達20余項,有效地為經濟金融的發展決策提供了數據支持。
一、當前金融統計工作面臨的新情況
一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國內金融體系也不斷地變革、發展,新型金融機構不斷涌現,金融創新不斷深化,金融統計的工作環境、調查對象和統計需求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對統計工作的時效性、真實性和全面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同其他地區一樣,邵陽市近兩年來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投資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冒出,金融機構的業務品種不斷增多,中間業務、票據業務、理財業務等新興業務得到強化,這些機構和業務是金融統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是近兩年來央行金融統計工作不斷強化“視野廣、反應快、數據真、判斷準”的特點,加大對金融統計制度的改善力度,大力推進金融統計法制化、標準化、全覆蓋,試圖以金融統計法規為保障,以金融統計標準化為手段,以金融概覽為基礎架構,建立“全面、統一、協調、敏銳”的金融統計體系,刻畫金融業“全息圖”,準確、及時反映金融業總量、結構、風險情況,但受法律法規不明確、協調機制不健全、部門利益有沖突等因素的制約,進展不大,效果不明顯,要形成理想中的金融統計體系仍然任重道遠。
三是受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影響,金融機構對金融統計的認識和管理有弱化趨向。基層金融機構普遍注重經營效益、注重具體業務管理,再加上實行扁平化管理后,人員少,任務重,因而對統計工作的管理不重視,隨意性比較大,縣級以下分支機構普遍沒有明確統計工作責任人。
四是由于金融競爭日益激烈,金融部門對基層員工的考核細、全、嚴,各項業務分任務,收入與任務掛鉤。受利益驅動,為完成任務,一些基層金融機構和個人違規做帳、違規調帳、違規統計的情況時有發生,造成部分金融統計數據水分較重。
二、基層金融統計制度執行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金融統計面窄,不能完整反映金融整體運行情況。
目前的金融統計范圍僅限于銀行業金融機構,而非全社會金融統計,單一的銀行統計指標較多,缺乏完整的金融指標體系及與整體經濟運行相聯系、相融合的綜合性、聯動性指標。邵陽盡管屬欠發達地區,金融業相對落后,但除存款類金融機構外,還存在許多其他金融機構,如小額貸款公司、投資擔保公司、典當公司等,還有大量的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這些機構應歸屬于金融機構范疇。雖然今年總行注意到了快速發展起來的小額貸款公司并為此制定了有針對性的統計制度,以規范其數據采集工作,但其它金融性公司的金融統計制度的建立仍然缺失,對其數據采集無法進行。
第二,金融統計指標設置不完善,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金融機構自身風險。
基層金融統計報表的重點是對存貸款等常規業務進行統計與分析,缺乏比較全面反映基層商業銀行資金上存情況的指標,以金融機構經營效益為中心的相應統計指標設計有待進一步完善。現行金融統計制度中,不重視金融系統的經營風險統計,多側重于金融機構存貸款的信貸收支統計,而忽略了金融系統整體經營風險的風險類指標設置。雖然中國金融業分業監管,但整個金融體系的運行風險是分業監管機構所不能體現的,現行的人民銀行制定的金融統計制度對此類指標并沒有設置。
第三,金融統計與金融會計信息處理不匹配,易造成專項統計制度執行誤差。
金融統計報表以會計報表為基礎,會計信息的準確性決定了金融統計數據的準確度。雖然現行金融統計制度統一規定了統計指標與會計指標的對應關系,但從實際執行的情況來看,這種對應關系僅體現在部分統計指標中,還有部分統計指標,尤其是專項統計制度中的很多指標無法直接由會計指標對應而來,需要統計人員人工填寫,易形成誤差。以邵陽為例,這些專項統計制度數據收集的誤差主要體現在:
1、涉農貸款專項統計制度:人民銀行制定的涉農貸款統計制度目的明確,對地方指導作用也很大,但在指標設置上很多金融機構反應過于細化,導致會計系統無法直接取到相應指標數據。如邵陽市農發行反應,其貸款分為政策性貸款、準政策性貸、商業性貸款等,這些絕大部分屬于涉農貸款,但農發行的報表綜合查詢系統的涉農貸款中只分為短期和中長期,不能按照人民銀行統計制度規定的細化分類報送的涉農貸款報表,在其系統中又不能直接采集,所以多數指標只能由信貸人員憑借主觀判斷,進行手工加減取數,這無疑對數據質量造成影響。農村信用社反應,對“農戶”區分過于復雜,實際操作起來非常困難。按照人行統計制度規定,對“農戶”的定義指長期(一年以上)居住在鄉鎮(不包括城關鎮)行政管理區域內的住戶,還包括長期居住在城關鎮所轄行政村范圍內的住戶和戶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的住戶,國有農場的職工和農村個體工商戶。位于鄉鎮(不包括城關鎮)行政管理區域內和在城關鎮所轄行政村范圍內的國有經濟的機關、團體、學校、企事業單位的集體戶;有本地戶口,但舉家外出謀生一年以上的住戶,無論是否保留承包耕地均不屬于農戶。按照規定,在對農村個人發放貸款時,不但要考慮其戶口問題,還要考慮其經常(一年以上)居住地問題,對于現在外出務工人員較多,流動又比較頻繁的農村地區按照此定義區分確實非常復雜,所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金融機構往往僅根據其戶口區分,造成了報表數據收集失真。
2、境內大中小企業貸款專項統計制度:國有商業銀行的數據采集手段相對先進,數據精準,但地方中小金融機構的系統數據質量仍有待提高。如農信社近幾年完善信貸制度和信貸管理系統后,貸款的發放程序是先評級授信,后發放貸款。由于以前發放的老貸款都沒有進行評級授信,如果只填授信后發放的貸款,數據很小,不能真實反映對大中小企業的貸款發放情況,所以農信社只得將以前發放的老貸款,進行人工分類,手工填報,這樣直接影響了數據質量。
三、幾點建議
(一) 切實加強對統計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穩定統計隊伍,提高人員素質。各金融機構必須加大對統計人員培訓力度,努力提高統計人員綜合素質。要有針對性地加強統計人員微機操作、政策理論、數據分析等方面的培訓,使之具備較強的數據分析和綜合判斷能力,增強做好統計工作的責任心,由業務操作型向業務管理型轉變。對于統計人員的合理流動,要建立規范的業務交接制度,確保業務不間斷。同時要加強對統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做好統計工作的重大意義,樹立愛崗敬業、甘于奉獻的良好工作責任心,樹立優良的統計隊伍形象。
(二)央行應擴充金融統計信息處理范圍,保證指標體系的全面完整,尤其是針對基層央行的數據收集,應盡量保證覆蓋面廣,數據收集量的豐富。根據人民銀行宏觀調控職責要求,金融統計職能范圍應延伸到保險、證券、外資機構、基金組織等在內的廣義金融機構,設置的統計指標、收集的數據源、信息源應隨之調整擴大到整個金融領域。同時,作為國家宏觀經濟的調控部門,人民銀行還應該關注主要金融指標的變動與經濟運行的關系,并建立起與國民經濟統計相一致的金融指標體系。綜合、全面地反映經濟金融運行態勢,使金融數據擁有更明確的經濟可視性含義,以便更好地適應監管職能分離后,基層央行執行貨幣政策、維護金融穩定的需求。
(三)制定會計數據與統計數據的轉換規范,提高統計數據的準確度。要針對現行統計指標,根據各金融機構的業務需求,要求其制定詳細的會計科目對統計指標的轉換對應關系表,對數據來源、統計口徑、處理方式、分析方法做出規范性要求,并由人民銀行總行審核認定,作為以后會計數據對統計指標轉換的規范性要求,并根據每年的會計準則的變動和統計指標的變化及時增減或修改,形成連續的制度規范。這樣做一方面減少了金融機構報送統計數據的隨意性,增強了數據收集的真實性;另一方面增強了金融統計執法檢查的規范性和可操作性。近年來,專項統計制度不斷增加,該項制度規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金融機構報送專項統計報表的困難。并且該項舉措也可解決統計數據集中后基層央行統計執法檢查困難的問題,基層央行在進行金融統計執法檢查過程中,根據該項規范,可以更明確地對金融機構數據報送的真實性進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