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材中要求將科學課的評價目的從傳統的單純由教師對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分等排隊,轉變為“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于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習、最終實現課程宗旨,即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尤其教學評價要淡化評價的甄別功能,注重評價的激勵功能。
為了實現評價目的的轉變,科學評價界定具體從以下幾方面做轉變:
一、主體要多樣化
評價由傳統的科學課教師給學生打分,轉向學生本人、同組同學、家長等參與學習評價,運用多樣性的評價方法對不同目標、不同內容進行教學評價,科學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創造性的試驗。這不僅能增強評價的準確性,還有利于評價激勵功能的發揮。
二、內容要全面
科學課的評價不再是單純考核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而是從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知識、科學實驗、現象觀察記錄等方面對學生的變化、態度與進步做全面的考察。
三、時機要全程化
標準要求變傳統的關注總結性評價為更加關注過程性評價,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反應,及時給予必要的、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評價,使學生的每一點成功都能得到肯定和認可。
四、呈現方式要綜合化
百分制不能適應科學課的評價需要,等級評價法、評議法等模糊評價法已在教學中運用。實踐證明,科學教師根據學生自評與互評,參照教師的觀察記錄、測試與作業情況和學生成長記錄袋作出綜合評價,采用等級法和評議等模糊評價法更有利于科學教師向家長匯報學生科學課學習的進步和發展,指出努力方向,更有利于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要上好科學課,轉變和運用好的評價法迫使我們不斷提高、充實自己,用新的觀念來武裝自己,把課程弄懂、吃透,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尤其是建立更新的課程評價方式,使學生在科學課中真正能學到東西,能親身感受科學課給自己帶來的喜悅,并在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方法與能力,科學精神、態度與價值觀,科學行為與習慣方面都能有所收獲。真正讓學生去想、去做、去探究,通過觀察現象、探究活動等具體動手操作來逐步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科學素養,使學生的每一堂課、每一次實驗、每一次活動都能感覺到有成功、有收獲、有快樂。
(作者單位 李 瀅:甘肅省山丹縣教育體育局 韓建芳:甘肅省山丹縣南關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