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語言是網民們在網絡社區使用的一種語言變體。語言模因在網絡語言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復制和傳播過程中的變異是語言模因得以成功傳播的原因。網絡語言變異主要體現在語音、詞匯、句法和篇章四個方面。
【關鍵詞】網絡語言 模因 語言變異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4-0008-02
一 引言
20世紀末,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計算機網絡得到了飛速發展。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國際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已完全主流化,成了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大媒體,并且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隨著互聯網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它對人們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產生著越來越深刻的影響,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理念。世界各地數以萬計的人們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通過網絡信息的傳播,人們相互傳送知識與經驗,發表意見和見解。網絡在不斷改進人們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同時,網絡語言也在迅速發展。
作為一種新興的語言現象,網絡語言近年來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秦秀白認為,網絡語言由三種成分構成: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專業術語;與網絡文化現象相關的術語; CMC交際(BBS、網絡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語。戴慶廈將其分成兩類:計算機行業的行業用語和計算機專業用語;流通在網民中間,在上網聊天過程中創造和使用的一些特殊的語言表達形式或信息符號形式(這一類即被稱為“網絡語言”)。于根元將其分為三類:與網絡有關的專業術語;與網絡有關的特別用語;網民在聊天室和論壇上的常用詞語。本文所討論的網絡語言指的是網絡交際中人們所使用的特殊用語,亦即狹義的網絡語言。
二 語言模因論
模因(Meme)一詞是由牛津大學著名動物學家和行為生態學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書中首創的,被用來說明文化進化的規律并倡導對社會文化作進化研究,他認為,“模因是文化傳遞的單位,或者說是模仿的單位”。他的學生蘇珊·布萊克摩爾(Susan Blackmore)繼承并發揚了這一學說,認為任何能夠通過“模仿”而被“復制”并得以傳播的東西都可以稱為模因。模因作為文化傳播單位,表現形式繁多,如“音樂曲調、思想觀念、諺語、服裝樣式、陶罐制作方式、房屋建筑樣式”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模因。在模因論的基礎上,何自然教授提出了語言模因論,他認為語言本身就是模因,任何字、詞、短語、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過模仿得到復制和傳播,都有可能成為模因。
三 網絡語言和語言變異
語言總是不斷地發展變化并在發展過程中分化形成不同的變體,語言變異普遍存在于語言交際之中。作為一種模因的存在形式,語言通過傳播才能表現出其生命力。模因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具體的社會語境下不斷發生變化的,模因傳遞也不可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進行拷貝,在傳遞過程中首先要產生變異,從而在不同個體間產生差異。語言模因之所以得以成功傳播,是因為在復制和傳播過程中語言模因不斷變異并且與不同的語境相結合產生各種各樣的變體,從而形成新的模因集合體,因此可以說變異是模因得以延續并發展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環境對模因進行選擇的結果。維索倫爾(Verschueren Jef)在1999年出版的《語用學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書中指出,語言的使用具有三個特性:變異性、協商性和順應性,因此,人們對于語言使用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進行選擇的過程,而模因要想得到進化只有通過變異。何自然教授認為,語言模因復制、傳播的方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基因型,即模因在復制傳播過程中形式可能發生改變但內容始終不變;另一種為表現型,即模因在復制傳播過程中形式不變但內容會出現變化。
網絡語言可以說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科技進步而產生的一種語言變體,是在標準語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新的社會方言。網絡語言由于所處的網絡環境,其模因的復制、傳播比之自然語言模因的復制、傳播則更為快捷、精準及廣泛。網絡語言的生命力在于其豐富的變異性。在虛擬的世界中,由于全球化的態勢,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差異決定了網民們交流時所使用語言的實用性和多樣性,因此網民們對于語言的變異創新達到了一個巔峰狀態,網絡語言作為語言模因的一個分支,在不斷模仿、復制、變異、傳播中,迅速發展形成不同的變體。
四 網絡語言的模因變異
Geoffrey Leech認為語言變異的表現形式有:詞匯變異、語音變異、語法變異、書法變異、語義變異、方言變異、語域變異和歷史時代的變異。網絡語言本身就是語言的一種變體,而由于網絡語言使用場合的特殊性,網絡語言的各種變異就更加屢見不鮮。本文對網絡語言模因在語音、詞匯、句法、篇章四個方面的變異加以討論。
1.網絡語言模因的語音變異
盡管網絡語言的實現是通過計算機的交流進行,整個過程以文字的形式呈現,但是網絡語言仍然具有語音特征。在交流過程中,交際者不斷地模仿和改造儲存在大腦里的各種信息并創造出新的模因變體,以適應具體的語境和交際意圖。而對于網絡語言模因語音來說,這就主要體現在諧音表達上,有諧普通話的,諧方言的,有諧數字的,如“有木有”表示“有沒有”,“流口水”表示“羨慕”,“有料”表示“有本事”,“養眼”表示“好看”,“有形”代替“有派頭”,“正太”代替“小男孩”,“蘿莉”代替“小女孩”。如“1573”諧音“是一往情深”,“74539”諧音“其實不想走”,“562059487”諧音“我若愛你我就是白癡”,“987”諧音“就不去”,“54”諧音“無視”,“4242”諧音“是啊是啊”等;還有外語的,如“E-mail”寫作“伊妹兒”,“Internet”寫作“因特網”,“hacker”寫作“黑客”等。
2.網絡語言模因詞匯變異
詞匯是語言的基礎,也是語言中最敏感、最活躍、最直觀的部分。詞匯變異是語言變異中變化最快、最多的部分。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賦予詞匯不斷變化的有利條件,其變化主要表現在新詞不斷產生,舊詞逐漸消亡。網絡語言詞匯在形式上打破了漢語書面語以漢字為主的格局,字母、數字、漢語拼音、符號等的組合成了網絡詞匯的成員。一是拼音字母縮略。例如,“唧唧歪歪”縮寫為“JJWW”,“花癡”縮寫為“HC”;“腐敗”縮寫為“FB”;“純潔”縮寫為“CJ”;“沙發”縮寫為“SF”;等。二是英文詞語縮略。例如,“BF”是“boyfriend”的縮寫;“DIY”是“do it yourself”的縮寫;“CU”是“see you”的縮寫,“FT”是“faint”的縮寫等。三是舊詞新意。語言的魅力在于它的博大精深,一個詞語往往有很多的含義,這些含義豐富的詞語是構成語言的關鍵因素。由于語言發展的原因,一個詞的詞義會有發展和變化,從最開始的一詞單義,到后來的一詞多義,詞語的含義越來越豐富。而網絡語言的流行又給語言現有意義增加更多的新意。例如,“暈”表示“看不懂”;“拍磚”表示“提意見”;“頂”表示“支持”;“不錯”表示“長成這樣不是你的錯”;“神童”表示“有神經病的兒童”;“特困生”表示“特別愛犯困的學生”;“研究生”表示“煙酒不離身的學生”;“時髦”表示“十分小氣、一毛不拔”;“大喜之日”表示“要洗很多衣服的日子”;“早戀”表示“早晨鍛煉”等。四是符號。例如,網民們利用鍵盤上的各種符號加以排列組合,造出了許多全新的象形表達方式,用符號來代替詞語是網絡詞匯與普通詞匯最大的差別,由字母、標點符號和鍵盤上的特殊符號組成來表達人們不同的表情和情緒,或以形會意,或象形隱喻,喜怒哀樂應有盡有,其表意效果常常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例如:
@--->>-->---- 表示玫瑰,
*<|:) 表示圣誕老人,
Zzzzz......表示正在睡覺,
:( 表示不高興,
^ ^表示男士溫和有禮貌地笑,
;)表示媚笑:
-O表示吃驚或恍然大悟。
3.網絡語言模因句法變異
句法是人類思維長期抽象化的結果,是語言中最具有穩定性的部分。但是近年來,句法模因的變異也成為語言變異中的一種普遍現象,此種變異通常保留原來的句法形式和結構,用新的詞匯替換原有內容。這些句式一旦被公眾接受,就得到了大量復制與傳播的機會而成為基本模因,從而衍生出許多內容各異的新模因復合體。比如2011年流行的網絡語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室友,不知隔壁帥哥,可有女朋友?”仿造的是蘇軾的《水調歌頭》。
而2011百度搜索風云榜列出的十大網絡流行體之一的淘寶體,則是仿照淘寶網賣家與買家的交流中常用字眼“親(親愛的簡稱)……哦……”而在網絡上迅速躥紅的一種網絡語言變體。例如,2011年7月南京理工大學向學生發送的“淘寶體”錄取短信為:
“親,祝賀你哦!你被我們學校錄取了哦!親,9月2號報到哦!錄取通知書明天‘發貨’哦!親,全5分哦!給好評哦!”
4.網絡語言模因篇章變異
這類變異是指根據已知段落或篇章,把原來語篇的語言、結構、內容、構思立意、寫作技巧等替換成合乎某一特定生活情境的新內容而形成新的篇章,這樣仿造出來的篇章往往帶來風趣幽默甚至令人捧腹的效果。例如,2010年底火了電影《非誠勿擾II》,也火了其中的一首詩: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里,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里,或者,讓我住進你的心里/ 默然 相愛/ 寂靜,歡喜。
接著網絡上出現了大量對于此詩的各種版本的仿寫,有考試版的,有加薪版的,有IT版的,有加班版的,有拆遷版的,有堵車版的等各式各樣,下面這首便是跳槽版的:
你進,或不進四大,圍城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出,或不出差,疲憊就在那里,不來不去/ 你加,或不加班,工資就在那里,不增不減/ 你跳,或不跳槽,公司就在這里,不舍不棄/ 來人人的懷里,或者,讓KPI住進你的心里/ 漠然,淡定/ 寂寞,歡喜。
五 結論
因為語言模因的作用,網絡語言的變異現象十分普遍。網絡交際不同于人們日常面對面的交際活動,具有虛擬化、思維化的特點。網民是通過互聯網和計算機實現交際的,由于少了許多束縛,所以比之日常面對面的交際,網絡語言更具奇思妙想并且更加生動活潑;但另一方面網絡語言交際的速度遠低于日常面對面的交際,因此要想吸引人的注意,就必須提高輸入的快捷性和趣味性。正是由于網絡的便捷和限制,網民們充分利用計算機鍵盤的有限資源,對現有漢語的表達形式進行了創造性的變異:創造出了大量的由數字、字母、諧音、符號等構成的網絡語言。網絡語言模因被不斷復制、變異、傳播,在激烈的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并且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秦秀白.網語和網話[J].外語電化教學,2003(6)
[2]戴慶廈.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刷館,2004
[3]于根元.中國網絡語言詞典[Z].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4]Dawkins, Richard. The Selfish Gen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5]Blackmore, Susan. The Meme Machin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6]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6)
[7]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 Arnold. 1999
[8]何自然.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莫因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9]Leech, Geoffrey,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1983
[10]吳燕瓊.網絡語言變異的模因解讀[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3)
[11]熊明麗.語言模因微觀探[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6)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