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動物科學專業實驗教學模式已難以適應現代畜牧教育體系創新和發展的需要,本文在提出動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優化整合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的同時,重點闡述了如何在動物科學專業實施實驗課程優化與整合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實驗教學 動物科學專業 整合 優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4-0016-02
實驗教學是動物科學專業的重要教學環節之一,是培養本專業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科研能力的重要平臺,也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合作意識、創新精神等品質的重要途徑。隨著當前動物科學專業教育的迅速發展,學科間相互交叉、相互滲透,新理論、新技術不斷應用,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已難以適應現代畜牧教育體系創新和發展的需要。例如,驗證性、簡單性實驗內容的開設占主流;學科間實驗課程的脫節、內容重復;小而不全的教學實驗室,功能性缺陷和設備閑置、重復配置、資源浪費等一系列問題。動物科學專業實驗教學如何優化整合、改革挖潛、適應社會的需求,培養出與新世紀相適應的高素質畜牧人才,是當前畜牧教育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 動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優化整合的指導思想
實驗課程內容的改革打破了以二級學科課程系統設置實驗內容的框框,以技能分類模式設置實驗課程,在現有的實驗課程內容中尋找那些最基本的、最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并且使之結構化,突出查找和應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生通過主動構建和創新而學會學習。具體選擇實驗內容時要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注意給學生創造動手、獨立思考的機會。因此,驗證性實驗要少而精,避免低水平的內容重復;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內容應該有所增加,即在加強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和探究的能力;同時,要積極引入一些具有時代特征的實驗內容,緊跟科學研究的最新動態和前沿知識,盡可能地將科研成果和新研究方法引入實驗教學中,使實驗教學具有先進性、方向性、代表性??傊瑢嶒炚n程內容改革應堅持“三少三多”的原則,即少單一性實驗、多綜合性實驗,少演示性實驗、多操作性實驗,少驗證性實驗、多設計性實驗。
二 動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優化與整合的主要目標
1.刪繁減舊,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精心挑選、組織、優化、設計實驗教學內容,形成規范、系統、完整的實驗教學內容課程。創建多學科整合的綜合性實驗,培養動物科學專業的學生從遺傳育種理論到生產實踐的整體、系統、連貫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和實踐能力;創設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設計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獨立的工作能力和相互配合的團隊協作精神;同時根據學科特點開放必要的合理的單科性操作實驗,以培養學生完整的系統的知識和技能。
2.共享資源,減少浪費和重復投資
將分散設置和功能相同或相近的教學實驗室進行結構與資產重組、合并,解決小而全及小而不全造成的功能性缺陷和設備閑置、重復配置的問題,改變一個實驗室只為一門課程服務的分散設置模式,以學科、學科群及新的專業調整為目標,組建結構完整、功能齊全、集中管理、環境優雅的現代化教學實驗室,為實驗教學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 動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優化與整合的實施
1.不同課程間實驗內容優化與整合
以動物生物化學、動物遺傳學和家畜育種學作為基礎,建立普通生物學(動物科學專業)實驗課程,可使本門課程自成體系,擺脫附屬理論教學的從屬地位,避免各學科內容的重復,如動物生物化學課程SDS-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法測定蛋白質的分子量與家畜育種學家雞肝臟酯酶同工酶電泳分析;動物生物化學與動物遺傳學動物組織中DNA的制備、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DNA、紫外吸收法測定DNA含量等。既要體現刪繁舊減一些簡單、驗證性的實驗項目,保留經典的、基礎性的實驗,又需要增設綜合程度較強、實驗技術項目覆蓋性較好的一些實驗內容,有效地使動物生物化學、動物遺傳學和家畜育種學課程基本理論與實驗融為一體,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內容設置編排順序應遵循由基本操作技術到綜合利用技術,直至進行自覺、主動地利用實驗技術(即實驗設計)的規律。在刪除陳舊過時的實驗內容及驗證性項目的基礎上,對各大類實驗教學的內容進行優化重組,改變“各講各的理、各做各的實驗,相互交叉、滲透不足”的局面。在集中組織能力強和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參與教學工作的基礎上,不斷摸索和總結教學實驗工作經驗,通過精簡、整合、集中等形式,對普通生物學課程內容結構及學時進行了重新整合,力求在學科專業、內容設置、實驗項目等問題上既要體現跨學科、交叉滲透的特色,又要體現觀念創新和實驗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
2.不同實驗項目的整合優化與整合
要通過改造傳統項目,更新內容,適當增設一些綜合性的實驗項目,對實驗項目進行科學重組,實現教學內容的現代化、層次化、系列化,使其與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相適應,與畜牧生產實際相銜接。在實驗教學中優化整合實驗內容,盡量減少實驗個數,將一些用到相同儀器設備、相同材料、相同方法的實驗整合起來,合理安排實驗,如動物學課程實驗中的蛔蟲、環毛蚓與蝗蟲和螯蝦等合起來進行比較,會取得較好的效果,而且此方法能減少資源的浪費。為避免重復把顯微鏡在實驗之初結合動物標本的觀察讓學生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把一些以儀器設備、實驗技術為主,材料不同的實驗精簡或整合,如動物生理學課程實驗中血壓的神經調節與尿生成調節這兩個一起上,不僅提高了教學效果,還節約了經費開支。
3.驗證性實驗與探究性的實驗優化與整合
要想在課堂實驗教學中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并起到啟迪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首先教師要對現行教材非常熟悉,掌握知識的層次性;其次,對學生的認知水平也要充分了解。
在進行實驗教學中,在課前一定要將課本中的實驗認真細致地做幾次,然后廣開思路,從實驗的各個環節進行思考:從實驗整體上分析實驗的成功率如何,哪些因素或環節最容易導致實驗失敗;實驗過程中安全與否,有沒有潛在的不安全因素;實驗所花費的時間是否適宜;實驗教學效果如何;演示的實驗能見度是否符合要求;觀察到的現象是否便于解釋或說明問題;裝置是否簡易;操作是否方便;藥品使用是否合理等。并且要在實驗教學中設置適當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把思考的余地留給學生,請學生多側面地去尋找實驗存在的問題,從而不斷地改進實驗,并且有意識地把自己的思考過程、思考方法傳授給學生,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如在動物遺傳學課程中,我們有意識地將“實驗室及器材的清洗與消毒”與“外周血淋巴細胞培養與染色體制備”實現有機整合,更多地讓學生參與整個實驗的準備,充分地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探究精神,引導學生根據一定的實驗目標來設計實驗并完成實驗。
四 結束語
通過實驗教學內容的整合優化,消除了學科間實驗課程的脫節,避免了教學實驗室功能性缺陷和設備閑置、重復配置、資源浪費,增開了設計性與探究性試驗;將“教師主動,學生被動”的實驗教學方法轉變為“以學生為實驗教學主體,以實踐為主線”教學體系,摒棄了傳統教學模式。但要將實驗教學內容的整合優化理念落實到具體的措施中去,并最終應用于課程教學,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希望本文呈現的思考和總結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類似的學科課程建設提供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陳梅桂.高師生物學實驗課程整合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
[2]韓虹.機能實驗學課程內容整合方案的研究與實踐[D].第一軍醫大學,2003
[3]許紅、彭芳、周慧等.醫學基礎功能實驗課程整合及教學模式改革的做法和體會[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9(1)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