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對吉林省普通高校武術課教學現狀進行調查,從中找出制約吉林省高校武術教學發展的弊端,整理、挖掘吉林省高校武術教學的優勢并制定相應的對策措施,以求對吉林省高校武術教學的完善與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武術教學 現狀調查 對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4-0031-02
武術教學作為高校素質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其本身的發展狀況也將直接影響整個高校素質教育的動態平衡。在眾多體育項目進入大學課堂的沖擊之下,武術教學的完善也勢在必行。在學生選修項目增多的情況下,高校武術課如果不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那么武術教學的發展必將受到抑制。
一 武術課教學內容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
2010年吉林省第十六屆大學生運動會武術比賽項目的要求仍舊以1956年原國家體委組織全國各地專家匯編的教材為準,這充分說明了吉林省絕大多數高校的武術教學內容還是參照這本教材。雖說這本教材的動作規格標準,內容眾多,但受到學時和動作難度的限制,學生還沒有完全消化、理解以前學習的動作技能就又開始了新的技術動作的學習,因此,要想高質量地完成教學內容非常困難,同時也減少了學生對武術的學習熱情,無法達到武術課情感目標的要求。此外,這套教材還存在教學內容枯燥、缺乏對抗性和獨創性的不足。吉林省高校武術課開設的教學內容主要是以吉林省大學生運動會中比賽的四個項目為主(初級長拳、太極拳、初級刀術、初級劍術),并且一些學校出于安全角度考慮,像初級刀術和初級劍術這樣的項目也被刪減了。教學內容的單一性、局限性導致了學生只能機械地模仿、記憶動作規格、路線,不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應該調整教學內容,因材施教。比如,武術專業的學生,來大學之前就有一定的武術基礎,并且和其他專業的同學比起來有更多的練習時間,所以可以繼續沿用動作難度、數量較多的教學內容。而像非武術專業或非師范類院校開設武術選項課的學生可以采用逐年、遞進式的教學內容。此外,應增加理論教學內容,學校開設的武術課,除了要達到強身健體的功效之外,另一個重要目的是希望德育價值在武術教學中得以展現,中華武術根植于中國幾千年豐富的文化土壤,蘊含著豐富的道家、儒家思想、同時又吸取了醫學、美學、諸家兵法等理論。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活動方式、價值取向都融入了其中,通過武術理論的教學,可以使學生的思想得到升華和充實,這種特有的民族思想的教育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二 武術課教學方法、學時設置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
調查發現部分高校的教學方法還是單一地采用教師先在前面整套示范再分解,之后重點講解動作要領的流程。這種方法雖說實效性很強,但過于偏重就會喪失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缺乏必要的溝通,致使學生完全在機械模仿,教師把武術教學的主線放在了動作的規格與套路上,缺乏對武術攻防性的研究,使學生片面地認為武術教學就是花架子,沒有實戰性,致使學生更青睞于散打、跆拳道、泰拳之類的項目。
此外,學時的限制(按照一學期16節課的學時安排)。對于沒有武術基礎的同學來說,要想在短短的32學時內出色地完成一項套路非常困難,從而嚴重影響了學生學好武術的自信心,產生厭學心理。因此,應借鑒散打、泰拳、跆拳道等開展得較好的項目的教學方法,不應僅停留在對路數的學習上,應更進一步挖掘套路本身的實戰性及武術運動背后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增進學生與教師間的技術與理論交流,并且應該調整考核的相關內容;不僅僅只是對固定套路的考核,而應增加模擬實戰考核、套路創編考核等分值的比重,這樣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從被動地學習套路變為主動地研究招式,拓寬學生學習的深度。
三 武術教師業務素質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
武術教師的業務水平對開展武術課的影響毋庸置疑。根據調查,吉林省優秀武術教師多集中在吉林體育學院、東北師范大學、吉林大學這三所學校,其他高校的武術教師業務素質水平相對薄弱且人員比例較少。吉林省武術運動在全國一直都處于比較落后的境地,每年武術專業的高學歷畢業生更是區區可數,無法滿足吉林省高校對新生代、有能力武術教師的需求。
通過調查發現,吉林省青年教師(30歲~40歲)是目前各高校武術教學的主要成員,其中正教授占10%、副教授占25%,講師占60%,助教占5%(見圖1)。整體的數據表明吉林省中青年武術教師的人員數量較多,說明各高校武術教師的中間力量充足,能夠滿足學校的基本教學工作,但青年教師中卻沒有高職稱人員,說明青年教師應該繼續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的科研、教學能力,真正能夠成為本學科的中流砥柱,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吉林省高校未來武術運動的發展,而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較其他優秀省市還是處于劣勢。專業素質方面,從小學習武術專業的教師很少,自修的比例較大。武術教師的專業素質是武術教學質量的關鍵,所以應加大武術教師業務素質培訓力度,加強各高校武術教師間的交流,開展武術技能學習的培訓班,縮小武術教師整體差距。此外,武術教師也應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使自己對武術教學與武術文化內涵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四 學生對武術認知程度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
大學生對武術的認識程度和自主學習狀況與高校武術氛圍的形成有著必然的聯系。大學生是高校武術開展的主體,同時又是接受武術學習的客體,學生對武術運動的了解和興趣程度將直接影響武術教學的完成質量。根據大學生對武術課教學內容的喜愛方向的調查統計,喜歡中華武術文化內涵的人數為20%,喜歡套路表演的人數為32%。大學生認為高校開展的初級長拳、初級刀、太極拳既難學又難練,并且沒有實戰性。他們認為武術運動最具吸引力的部分是武術的攻防特性,喜歡的人數高達48%,盡管許多學校不同程度地引入了攻防技術作為武術教學的內容之一,但實際的教學效果也并不理想。主要是攻防技術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運用自如的,并且攻防技術也不像學生們最初想象的那樣出神入化,所以許多學生很快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而且目前,攻防技術引入武術教學課堂正處于探索階段,教學方法及模式并不成熟,因此要想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非常困難,這就導致了學生對武術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使武術的教學質量無法得到保證。
五 結論
高校武術課應把武術當做一種文化來傳授,而不應僅僅是單一的體育運動,應加強武術師資力量的培養,提高武術的教學水平,轉變學生學習武術的動機,不斷豐富學生們對武術文化內涵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還要加大武術運動的宣傳力度,繼承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杜春斌.大學武術課現狀及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與職業,2006(6)
[2]康鵬揚.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教學方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11)
[3]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中國武術教程簡編本[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4]王根法.普通高校武術教學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6.(5)
[5]毛振明.體育進行改革新視野[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6]邱丕相、楊建營.武術套路教學改革的新思路[J].體育學刊,2007(7)
[7]胡少奇.對高校武術發展的思考[J].中國市場,2006.(10)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