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的產生和發展有著自身的特點,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從新媒體的特點介紹開始,分析了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從中找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4-0053-02
當今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傳媒得到了迅速發展,被稱為“新媒體”的事物已超過30余種,如數字電視、車載電視、衛星電視、網絡電視、門戶網站、電子郵箱、移動多媒體(手機短信、手機電視、手機報紙)、虛擬社區、博客……其中既有傳統媒體的升級形式,也有新媒體形式;既有新開發的媒體渠道,也有新開發的媒體品種,或者新的媒體經營模式。
新媒體的出現刺激著人們對信息的獲取欲望,成為高校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嶄新的環境和難得的機遇。但在市場經濟下,面對新媒體所帶來的信息流沖擊,大學生難免會陷入非理性的狀態,無法把握和鑒別一些現象的本質。同時,在新媒體成為大眾傳媒工具的過程中,因為傳播主體多、傳播速度快、信息監管失衡等因素,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又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品德的養成產生負面影響。
一 新媒體的特點
1.新媒體傳播的無屏障性
新媒體傳播的無屏障性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傳播層面的無屏障性,新媒體從一開始就形成了多元化的傳播途徑,信息的傳播途徑不再是線性的,而是非線性的,傳播的二元層級也轉化成了一個無屏障的狀態,所有人都是信息的發布者,而且發布的任何信息都可以通過新媒體被所有人看見。二是傳播關系的無屏障性,新媒體時代高度的開放性、自由性和雙向性使得人群間的交往打破了原有的社會、文化、心理等有形或無形的障礙,新媒體的即時性使得人群間的交流更加自由,沒有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三是傳播主體的無屏障性。其對于傳播的絕對控制被打破,受體不僅作為信息傳播客體存在,同樣可以接受、發布信息,成為信息傳播主體中的一員,信息傳播的形式從單向發布轉變為網狀互通,傳播主體從一元走向了多元。
2.新媒體傳播環境的虛擬性
網絡媒體的信息傳播環境是虛擬的,傳播者與信息接受者在信息互動中可以以虛擬的身份、虛構的個體來進行信息交流。新媒體構件的這種虛擬環境,淡化了信息互動者的真實身份,使得傳播、交流者更能夠放松心情,充分展現自我,甚至可以激發人們思維的創新和思想觀念的開放。但同時,也容易使部分信息交流者迷失自我,發生行為的放縱甚至畸形發展。
3.新媒體傳播信息的強烈誘惑性
新媒體與傳統的大眾媒體相比,一改信息表達的單調、古板,往往是文字、聲音、圖像兼備的,而且是色彩斑斕、不斷變化的,表現出強烈的感官刺激和受眾的強烈誘惑力,使受眾的心理體驗和對事物的形象認識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二 新媒體的正面影響
1.新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闊了視野
新媒體使信息的全球化流動與傳播變得更加便捷,拓寬了廣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國際化視野,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吸取和借鑒世界各國的優秀文明成果,為新時期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賦予了科學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和民主法制等新的內涵。
2.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工作工具
在新媒體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收集學生思想動態信息,做到與大學生的及時溝通,對大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及時反饋,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中與大學生的及時交流。這種新媒體的環境可以說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徑,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即時性及效率,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
3.新媒體為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新媒體的產生是科技發展的結晶,并且隨著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更加先進的新媒體也在不斷產生,被廣泛應用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之中。它承擔著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提供者的任務,通過聲、像、圖、文的形式向人們提供各種信息,如祖國的山川風貌、祖先的偉大文明、先輩的奮斗歷史、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跡、黨的方針政策,以及普通人的精神面貌等,為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三 新媒體的負面影響
1.新媒體中充斥的不良信息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沖擊
目前,新媒體工具的發明者大多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這些國家在新媒體的使用和管理上走在前列,處于整個媒體工具使用的規則制定者的角色,一些網站、博客甘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工具,極力向世界各個角落宣傳西方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對于大學生來說很容易受到這些思想和文化的沖擊。新媒體的普及使得這些不健康的網絡信息很容易傳到大學生之中并對他們的行為產生影響,使他們的價值觀念產生偏差,更有甚者走向極端。特別是校園新媒體的普及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的傳播暢通無阻,使長期沉湎于網絡、手機的青年學生對傳統文化淡漠,不利于先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新媒體使大學生的社會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
目前,許多大學生用上網、聊天、看視頻來打發時光,用QQ聊天、短信、微信來代替實際的人際交往,沉溺于虛擬的生活環境。這種生活方式的形成,容易出現大學生對日常學習、工作和社會化交往的淡化,不利于他們樹立重視實踐、重視現實生活交往的良好習慣。
3.新媒體環境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掌控難度加大
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的特點,這使得新發生的事件信息很容易得到迅速的傳播。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學生出現的思想波動和意見表達往往會通過新媒體即時地傳播開來,而在一些突發事件中,猜測信息甚至是謠言也會通過網絡得到迅速蔓延,極易在學生中引起思想上的混亂。而且這些信息是難以掌控的,這給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壓力和挑戰。
四 用新媒體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對策建議
1.高校思政教師要學會熟練使用新媒體工具
據統計,目前能夠正常使用新媒體的教師數量僅為61%。高校思政教師應該更加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的媒體使用習慣和渠道并熟悉掌握,通過網友、Q友、博友等形式與學生展開平等的交流和對話,通過新媒體搭建的信息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況,解決學生的思想難題。
2.高校思政教師要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
新媒體環境下,開展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是巨大的挑戰。我們應當增強大學生對新媒體不良誘惑、負面影響的抵制能力,正確認識新媒體的作用,理性分析媒體環境、媒體傳播信息的作用,樹立科學的媒體甄別意識,掌握正確的媒體信息辨別技巧,理智應對媒體的傳媒宣傳。
3.高校思政教師要通過新媒體平臺開展系列的思想政治主題教育活動
高校應充分利用新媒體開展日常主題思想教育活動,尤其是通過新媒體將形勢政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學生日常教育的全過程。通過新媒體在學生中開展團員意識主題教育、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和創先爭優等系列活動。
4.高校思政教師應重視大學生的自我教育
增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大學生,要加強媒體素養的自我培養,做好自我監督,養成獨立思考、科學觀察、理性分析的習慣,學會平衡自我的心態,理性地在新媒體影響中把握自己的意識和行動。高校思政教師還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時消除學生們心理上的困惑,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緩解他們的不良情緒反應。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們免受不良媒體信息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尹曉敏.微博興起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11(2)
[2]闞道遠.微博興起視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3]張國圣.重慶大學:把大學生思政教育變成一種享受[N].光明日報,2010.6.28
[4]李寶來.新媒體特征與大學生需求契合條件下的高校思政工作[J].中國報業,2011(16).
[5]劉宇寰、王庚年.新媒體影響未來[J].互聯網周刊,2011(Z1)
[6]田光燦.新媒體影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33)
[7]鄭晴、胡旻、楊芳.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問題研究[J].中國報業,2011.(7)
[8]徐海鑫、廖浩君.試析新媒體如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發揮作用[J].學術論壇,2011(7)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