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地提高,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僅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更為重要的是,師范類高職高專的課程設置也遠遠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甚至存在與社會發展相滯后和脫節的現象。本文在指出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基礎上也相應地提出了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教師隊伍,提高我國師范類高職高專的生源質量,同時對相應的配套措施、提高就業提出了看法,希望能對我國高職師范類院校的專業設置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高專 課程設置 師范類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4-0069-02
一 我國高職高專院校英語課程設置現狀
目前,我國高職高專在英語課程設置上存在一些問題,尤其在以下四個方面表現明顯。
1.專業特性不明顯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是高職高專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要按照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重組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要注重人文社會科學與技術教育相結合;教學內容要突出理論知識的運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基礎理論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專業課程要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而在實際教學中,一些基本的專業課程占去了大半學時,而這些課程的設置幾乎與學生們未來執教所要掌握的相關教學技能和知識相去甚遠。通過連續兩年對外出實習回來的學生關于英語課程設置的調查問卷研究顯示,學生們普遍認為目前學校開設的外語基礎類課程與未來他們要走向的一線教學相關性不大,應根據實際需求增開或增強一些小學英語教學方面的實用課程,如小學英語語法教法課程、小學生心理研究課程、手工制作課等。
2.缺乏專業意識和職業意識
通過對外語系多屆學生的調查發現,多數學生既沒有未來做一名教師的意識,也沒有外語專業的意識,他們選擇這些專業的原因無非有二:一是父母的選擇;二是高考本科院校的失利而不得已的選擇。因此,對于專業的選擇很多人都是隨意的而非是出于自己的愛好。而培養這些學生在很大程度上給學校的教學及管理也帶來了困難。對于本專業和職業意識的淡漠不僅僅使他們荒廢學業,整天無所事事,對于學生還有學校也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資源浪費。在這里我們當然更希望在招生之初就能選拔那些熱愛教師職業并喜歡這個專業的學生,這一點對學校、學生,乃至社會都是重要的。
3.實訓環節流于形式
師范類高職高專學生的實訓分為踐習和實習兩個階段,踐習時間較短,一般為兩周,而實習時間則為一學期。理論上講,從踐習到實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可以讓學生逐步適應教師這個職業,但實際的效果并非如此,究其原因有二:
第一,地方小學對來實習的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目前,部分小學沒能按照相關規定切實安排實習生的日程及相關的監控,許多實習生成了打雜工,每日幫帶班教師打掃衛生、批改作業等成為了他們的首要任務,所在學校未能系統地、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實習安排日程,許多學生甚至沒有聽過一堂課或在輔導教師的幫助下講過一節課,而這一切全都靠實習學生的自覺,在整個實習中缺乏輔導教師手把手的親臨指導,多數學生對教學只是一知半解,許多學生抱怨說自己成了學校免費的勞工,因此對學校和老師抱有成見,進而形成惡性循環,這種對實習生的輔導、管理和監控的缺乏也體現了部分小學校對實習生實訓環節的漠視。
第二,許多實習生利用實習的一個學期外出打工或到其他行業臨時就業,而這些多數是那些未來不想從事教師職業的學生,有的甚至干脆待在家里,這對于學生個人的成長和教育資源的利用都是有害無利的。
4.基礎文化課教育缺失
由于高職教育在我國發展的歷史較短,在教學指導綱要上一直未能形成統一的指導,各地都是根據本地特色實行具體方案,畢業生知識面過于狹窄,就業困難,基礎文化課的缺失使得學生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而國外一些國家十分重視基礎文化課,例如,韓國的職業教育目標是培養具有綜合素質和職業素質的人才;美國重視將知識變為能力,強調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能力的培養,如為了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而開設講演課。而我國師范類院校缺少的正是這一點,很多學生自我表達能力的缺失使其無法勝任教師這種具有示范和表達特性的工作。德國高等專科學校的課程設置也是在必須完成基礎課的學習基礎上才能進行專業學習,英國高職教育也是非常重視基礎課程的學習,反對過早、范圍狹窄的專門化訓練。各國的普遍做法是強化學生在公共文化基礎課程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個性化的能力培養,提高并重視人文學科教育,這已成為世界各國高等職業課程改革的一大趨勢。
二 改善高職高專英語課程設置的建議
1.突出師范性,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我國師范類高職高專目前的課程設置狀況導致了畢業的師范生與非師范生差別不大,有教師資格證與無教師資格證的差別也不大,教育的專業性不明顯。反思我們所開設的課程多數是大而空洞,即使學生掌握教育學與心理學相關的知識,對于當一個好教師也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因此應選用那些語言鮮活、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不死板教條、能夠讓學生更理解教師這個職業的教材。遺憾的是,這樣的教材少之又少。建議在突出師范性課程的同時,也可靈活根據市場前景的變化開設一些相關的選修課程。單純地學習某一技術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需要,現在每年畢業師范生有許多都從事了其他行業這一事實也說明了這一點。
2.完善并增強教師隊伍的專業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即使有一個合理的課程設置,如果缺乏教師團隊的專業性也會大打折扣。這里的專業性是專門針對小學教學來講的。因為師范院校的畢業生在校接受的是本專業培訓,而不是針對小學教育方面,所以對于這些年輕的教師進行再培訓是非常必要的。唯一的策略就是“請進來,走出去”,即把小學的教學專家、能手請到學校來親臨指導,同時教師定期下到小學去學習觀摩,并最終形成一個考核方案。
3.努力提高生源質量
無論是專業設置還是教師團隊的力量都是為學生服務的,因為他們是未來初等教育的教師,而這一群體的素質如何將直接影響到我國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因此,千方百計地努力提高生源質量,將那些有志于從事教育事業又熱愛自己專業的優秀學子們招進教師隊伍才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在當今就業難的現實困境中,如果國家能對師范生實施定額招生并定額分配的制度,相信會從根本上解決目前的生源質量問題。
三 結束語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相關教育機制會更加健全,我們也會在不斷借鑒外國先進教育經驗和理念的同時改進并促進我國高職高專課程設置,其間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教育之路任重而道遠,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去探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2]應惠蘭.新編大學英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周曉健章文清.對高職教材建設的探討[J].職教論壇,2003(20)
[4]徐小貞、周玉林、樓迎憲、楊亞軍.新世紀高職高專英語綜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