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年制高職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是一個新興專業,發展還不夠完善與成熟,相關課程的設置及教材運用都不完備,尤其是理論基礎課程教學有效性有待提高,缺乏針對性較強、與專業緊密結合的教學用書。為了更好地發展五年制高職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更有效地實現培養古籍修復與保護專業人才的目標,迫切需要對該專業文化基礎課程進行整合研究,通過對教材的整理,實現對課程的有效整合。
【關鍵詞】五年制高職 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 理論課程 整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4-0070-02
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是一個新興專業,雖然一些高校、高職校乃至中專校都先后開設了該專業,但該專業的發展還不夠完善與成熟,相關課程的設置及教材運用都不完備。尤其是理論基礎課程,一些課程的教學有效性不高,缺乏針對性較強、與專業緊密結合的教學用書。如中文工具書使用、應用化學等課程,市面上能夠找到的教材,其編寫內容都不太適用于五年制高職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依據這些普及性教材,一門課程學下來真正與專業相關的知識量很小,并且也無法把原本互有關聯的課程內容穿插融合。而如中國書史、造紙史等課程甚至沒有現成的教材,需要在其他書籍中輯錄相關內容才能組織教學。
為了更好地發展五年制高職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更有效地實現培養古籍修復與保護專業人才的目標,迫切需要對該專業的文化基礎課程進行整合研究,通過對教材的整理實現對課程的有效整合。
一 整合前的調查研究
在文獻學習的同時,筆者還在該專業的教師(包括來自行業單位的外聘教師)和學生(包括實習生和近年畢業生)中進行了廣泛的調查,聽取他們對于課程現狀的意見及建議。從“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課程設置情況調查表” 統計的調查數據來看,在被調查的近100位學生中,有68%的學生認為有些課程與專業的關聯度不大,有59%的學生希望對專業理論課程進行整合,編制與專業培養要求相合的校本教材!近年畢業生和實習生針對崗位的知識能力要求,提出了相關建議,比如,加強對檔案整理知識的教授,關注繁體字的認知和掌握等,反映了五年制高職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古籍修復方向)的某些實際培養要求。
被調查的專業教師也一致認為應用化學、中文工具書使用等課程目前所使用的教材與專業契合度太低,當下教材市場也無法找到更加符合要求的教學用書,最好能把專業理論課程進行梳理,能用現成教材的繼續沿用,現成教材使用效果不佳的,根據需要編制校本教材。
二 整合具體思路
1.梳理需掌握的專業理論知識,會同專業組教師及有關專家討論明確編制校本教材的具體思路
五年制高職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古籍修復方向)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主要有: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美術展覽館、拍賣行、藝術品投資公司等,從事崗位有:文獻的保護與修復、檔案修復與整理、書畫的修復復制與裝裱、美術展覽館的布展等工作。現將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對應的專業理論知識要求和目前所開設的相關課程列表,見附表。
要強調的是,高職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主要是培養古籍修復人才,考慮學生將來可能到文博單位就業,自然要涉及一些基礎的文博單位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但這些內容都不是主干,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書史造紙史課程沒有現成教材,需要在其他書籍中輯錄相關內容,才能組織教學;應用化學課程也沒有適用于本專業的現成教材,市面上能夠買到的與專業要求基本風馬牛不相及,并且很多相關化學知識在書史造紙史等課程中有出現。
第二,版本學、工具書使用雖有現成教材,但針對性不強、與專業結合不緊密,一本書中僅有少數內容適合于五年制高職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古籍修復方向)的需求,并且這兩門課程的諸多內容交叉重疊。
第三,書法史、中國繪畫史等課程的教材偏重偏深,不符合初中起點高職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時,它們畢竟不是主干課程,學生只需掌握十幾課時的理論知識即可,如此單獨教學既顯內容單薄,又因為跨時太長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第四,《文獻保護與修復》和《檔案保護與修復》教材中很多知識點重疊。
第五,圖書館類兩門課程的教材《圖書館學基礎》和《圖書館概論》教學內容偏重,教材中許多知識點重疊。
鑒于此,筆者會同專業組教師及有關外聘專家,結合本專業的崗位及工作任務需求討論明確了課程整合思路:因書史造紙史、中國繪畫史和應用化學三門課程的內容有穿插交融,可以把這三門課程的知識點進行有機融合,編制一部校本教材;版本學和中文工具書使用兩門課程的內容也有許多關聯交叉的部分,因此可以整合成一本校本教材《版本學及工具書使用》;而書法史可以與書法實踐課程相融合,編制一本包含書法史的《書法》教材會比較實用;《文獻保護與修復》和《檔案保護與修復》兩本教材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需要,整合為一本教材《文獻保護與修復基礎》;《圖書館學基礎》和《圖書館概論》教材可根據教學實際需要整合為一本《圖書館學》教材。
2. 依據編制校本教材的具體思路編訂校本教材
第一步,收集相關資料,整理編寫校本教材;第二步,請專家審核校本教材,并進行修訂;第三步,將校本教材修訂成冊。
三 課程整合的意義
1.梳理了專業理論知識點,調整和融合了相關課程,優化了課程設置
在課程整合過程中,對五年制高職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古籍修復方向)的專業理論知識點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與整理,并在對教學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行業專家及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調整和融合了專業理論課程,使原先知識點分散、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與技能學習相分離等不足有望得到改進。
2.探討了編制校本教材的具體思路,建立了新的教材體系,編寫了部分校本教材
在課程整合過程中,筆者會同專業組教師及有關外聘專家,結合本專業的崗位及工作任務需求討論明確了課程整合的思路,確定了校本教材編制內容為:《書史造紙史》(包含中國繪畫史和應用化學的相關知識)、《版本學及工具書使用》、《書法》(包含書法史)、《文獻保護與修復基礎》和《圖書館學》。現已完成校本教材《書史造紙史簡稿》,并且聘請了專家審核,修訂成冊。余下校本教材,將在后續時間里,合全組教師之力共同完成。
3.推動了專業建設與發展
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古籍修復方向)還處在建設與發展過程中,許多方面需要不斷完善,專業理論課程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專業的課程設置,精化了教學資源,既有助于學生的學,亦有助于教師的教,推動了專業進一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萬德、孫鵬.古籍修復人才培養現狀調研報告[J].圖書館論壇,2012.(2)
[2]許衛紅、王阿陶.古籍修復工作中的知識管理[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0.(2)
[3]陳紅彥.國外古籍修復人才的科學培養對我們的啟示[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9(4)
[4]黃玉琰、葛懷東、曹千里、陳英、顏麗.傳統文化與創新型古籍修復人才的培養[J].文教資料,2009(27)
[5]劉小兵、顧寧一.試論古籍修復人才的培養模式[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6]葛懷東.新時期古籍修復專業的辦學定位與人才培養方案[J].新世紀圖書館,2007(6)
〔責任編輯:王以富〕